個人作品
著有《文字訓詁論集》(中華書局,1993年)、《通假概說》(巴蜀書社,1988年)、《訓詁學新論》(與學生
李茂康合著,巴蜀書社,1989年)、《
漢字發展史綱要》等專著。論文共有150多篇。1985年以前的論文多收入《文字訓詁論集》中。1985年以後的論文有《陰陽對轉規律與漢語詞族研究》(合作,收入《音韻學研究》第2輯,《漢語史論集》,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沈兼士先生文字訓詁研究述評》(收入《沈兼士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論文集》,故宮博物院出版社,1989年)、《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漢語詞族(字族)研究的沿革》(合作,《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1期)、《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漢語大字典論文集》,湖北、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漢語辭彙史和文字訓詁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3期)、《〈說文解字〉和說文學》(《說文解字研究》,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談談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3期)、《納西文字、漢字的形聲字比較》(《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釋方》(《語言研究》1992年第2期)、《釋曾》(《漢語史論文集》第2輯,西南師大出版社,1995年)等。
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學術觀點
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在
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型變化為標準,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準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型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
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型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
方言性。
中國是地域廣闊、
方言複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範化,就是現在推廣國語,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
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
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繫。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誌。如"水"字,是從
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裡,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
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
筆畫就多。從
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
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範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範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
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
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
工具。由於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
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國語的
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學齡前兒童的拼音方案的套用範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也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
工具。早在21世紀初期,就有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型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
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
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準,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愿。這部書是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成就及榮譽
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文字學、訓詁學研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