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厝村(福建壽寧縣鳳陽鄉下轄村)

劉厝村(福建壽寧縣鳳陽鄉下轄村)

劉厝村位於福建省壽寧縣鳳陽鄉的西北部,離鳳陽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847米,2006年底通了水泥公路。村落面積9.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311人,306戶,轄劉厝、外橋頭、東村、彭泥洋、榲洋底5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

劉厝村環境優美,村中小溪穿村而過,溪水清澈透明,兩岸民房錯落有致,村旁四周古木參天,濃蔭密布。村南旋螺飛鸞,動靜相宜;村尾馳象舞鼻,溪水湍急;村北眠牛臥地,水口天工巧作,可謂風水寶地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厝村
  • 地理位置:福建省壽寧縣鳳陽鄉的西北部
  • 面積:9.8平方公里
  • 人口:1311人
歷史沿革,人文景觀,物產經濟,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劉厝村舊屬坊隅三圖五甲,舊稱新安村,因村中民房蓋在一棵榴村下,故稱榴厝,榴與留諧音又名留厝,解放後改名為劉厝村。劉厝有村始自明朝前期隸屬政和縣(1000年建縣),1455年壽寧建縣後,屬壽寧縣。明代屬坊隅,政和里九都,清代屬南鄉,民國時期屬鳳陽鄉,建國後隸屬第七區 鳳陽區,1959年屬鳳陽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鄉後,仍屬鳳陽鄉。
劉厝風情劉厝風情

人文景觀

該村主姓為張,雜姓為胡、高、徐、葉等,最早遷居主村系張姓。張氏始祖十五世景十二公於明嘉靖年間從童洋際頭仔遷徙肇基,至今已繁衍十八世後人,有近500年的歷史。在張姓遷居該村之前,早有呂姓在此居住,現還有呂姓的老宅基,但已無後裔,不知去向。清嘉慶六年(1801年)張邦幾考中本科二十九名舉人,後上京趕考,不幸病故在考場,被封為飲賜進士。民國時期張自強考取黃埔軍校,曾在部隊任連長,福安縣洋頭鎮鎮長、徵兵處主任等職,他一生秉性正直,不附炎趨勢,不慕名與利,清廉自許,生活簡樸,為善樂施,濟人危急,深受民眾的稱讚和愛戴,1984年病逝,享年86歲。劉厝村環境優美,村中小溪穿村而過,村旁大樹參天,水尾有座廊橋,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厝村原有兩座古廊橋,1950年中秋,山洪暴發,外橋頭的一座被洪水捲走,改建為石拱橋。新安橋(興安橋)是倖存的一座,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壽寧縣誌》載:歸善橋在九都新安。歸善橋疑是劉厝已被洪水捲走的那座廊橋。新安橋為七開間的平木樑廊橋,雙坡頂,中間升出二層重樓疊閣,閣樓四邊飛檐翹角,與岸邊的古杉緊緊相連,平添無數典雅與魅力。橋長22.4米,寬5.6米,孔跨11.8米,橋的神龕上供觀音,橋頭擺香爐,中間圓窗下擺放四隻四方金錢石鼎爐,工藝獨特,獅頭足,雙龜耳,上刻同治四年(1865年)還恩弟子張立傳。橋右側是大王廟,再往右下側建有奶娘宮,橋的左上側是劉厝國小。石榴不知何處去,廊橋依舊笑春風。古老的新安橋,歷經百年歲月的風霜,雖然顯得老態龍鐘,但仍不失尊嚴偉岸,依然是劉厝村標誌性建築物。
劉厝村全景劉厝村全景

物產經濟

有水田960畝,農地156畝,茶園865畝,林地8160畝。該村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甘薯,經濟作物有茶葉、竹木等。雞牳嶺有硫磺礦石,解放前後均有人開採。大業坑山場有2300多畝的原始次生林。樹種繁多,生態植被保護良好。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動水平日益提高,村風文明,人和業興。1985年曾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劉厝茶山劉厝茶山

地圖信息

地址:寧德市壽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