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亮(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公亮(1913年 - 1974年10月4日),男,原名劉燊祺。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人。開國上校,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處副處長、第七機械工業部辦公室主任。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公亮
  • 別名:劉燊祺
  • 出生地:廣東廣州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74年10月4日
1913年,劉公亮出生於廣州市白雲區龍歸鎮園下村一個華僑工人家庭。劉公亮還未出生,父親便去加拿大謀生,此後父子一生無緣相見。劉公亮一直與與母親相依為命。劉公亮幼年在村私塾讀書,聰慧好學。1927年秋,到廣州八桂中學讀書。
劉公亮在中學期間,勤於閱讀課外書刊,熱愛文學,魯迅高爾基是他崇拜的偶像。廣州是北伐戰爭根據地,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又變成籠罩著白色恐怖的地方,面對猖獗的黑暗勢力,他學習魯迅堅韌不拔的反抗精神,在青年朋友交談中,經常抨擊時弊。
1930年秋,從八桂中學畢業後到四會縣國小任教,結識了志同道合的青年陳友群,他們經常閱讀進步的報刊書籍,討論國家大事。“九·一八”事變後,更使他們心潮翻滾,捲入抗日救亡的思潮中。抨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是慈禧太后“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翻版,是亡國政策。這期間,他讀了《共產黨宣言》、《大眾哲學》等書籍,嚮往革命,初步樹立革命人生觀。
1932年,離開四會到廣州市雙十國小任教,在該校三年,結識了不少思想進步的青年,其中有八桂中學的同學陳殘雲,他們經常談論國政、時弊,交流讀書經驗。從中獲得一個重要的答案: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獨立富強。
1935年,他看到一份《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招生章程》後,便辭去教師職務,約同摯友陳友群奔赴陝北,後因路途不通而折回。他安下心來,攻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著作,如《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等。
1936年,劉公亮加入中共的外圍組織——中國青年同盟。從此對共產黨有了較多的了解,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更加熱切。
1937年11月,劉公亮與陳友群結伴北上陝北。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介紹,劉公亮來到陝西安吳堡西北戰時青年訓練班第四期高級隊學習。結業後,組織留他在該班教務處任學習指導,參加編教材與口試新生的工作。
1938年5月,被保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成為第四期第三大隊軍事隊學員。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公亮在“抗大”學習了五個月,由於表現積極,組織上決定讓他提前畢業,分配到太行山八路軍總司令部工作。10月,劉公亮到太行山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處任秘書。當時的八路軍前總秘書處由朱光任秘書長,申伯純任副秘書長,只有劉公亮、龔澎劉文華左漠野四名秘書,其中劉公亮分管文書來往和部分統一戰線工作。
1940年8月,總部決定,調派劉公亮隨蘇振華帶一個幹部隊到魯西軍區工作,任軍區幹部隊政治指導員兼支部書記。
1941年,被魯西軍區評為模範幹部和學習模範。魯西軍區經過將近兩年的艱苦奮鬥,終於達到目標,把三省邊地連線起來,成立了冀魯豫軍區
1942年,劉公亮任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政治協理員
1945年,任該軍區司令部的《軍事月刊》主編。11月,調任獨立團政治處副主任,在近兩年的工作中,培養出一個全區鞏固部隊模範連。
1947年夏,調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辦公室主任,曾立四等功一次。
1948年秋,任冀魯豫軍區獨立支隊政委,這時,解放戰爭取得節節勝利,這個支隊奉命南下作戰,被評為模範支隊。劉公亮立三等功一次。
1949年春,劉公亮調任17軍131師151團政委。4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處副處長,在職九年零三個月。他分管機要文電工作,承上啟下,總政治部呈送毛主席的重要檔案,大都經劉公亮之手。
1955年8月,劉公亮被授予上校軍銜,並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1959年8月,調解放軍政治學院秘書處處長。同年11月,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辦公室主任。不久,該院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劉公亮仍任辦公室主任,在任十多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公亮被下放勞動。當時他因病常血尿不止,被送回北京治療,確診為膀胱癌。
1974年10月4日,劉公亮在北京腫瘤醫院病逝,終年6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