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綱

劉克綱

劉克綱,字處和,福建莆田人。歷任沙縣知縣、靜江府通判、文思院提轄、福州通判、福建安撫司參議等職,南宋寶佑二年(1254)任惠州知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克綱
  • 別名:字處和
  • 出生地:福建莆田
  • 職業:惠州知州
簡介,豐湖書院,

簡介

劉克綱,字處和,福建莆田人。以父蔭入仕,調泉州錄事參軍,歷任沙縣知縣、靜江府通判、文思院提轄、福州通判、福建安撫司參議等職,南宋寶佑二年(1254)任惠州知州。據光緒<惠州府志>的介紹,他在惠州知州任內“清儉治辦,修弊起廢”。有人譏誚他自奉過儉,如窮書生,他不以為意說:“吾積至萬緡,則諸邑寬剩,鐵醋息錢可罷矣。瘠一身以肥一群,庸何傷?”可謂擲地有聲,盡見儒者濟世的胸襟抱負。劉克綱對振興地方教育尤其熱心,慷慨解囊創建豐湖書院,就是他的一大手筆。

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創建於南宋寶佑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在宋代大辦書院的歷史潮流推動下,南宋淳佑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惠州太守趙汝馭在惠州艮崗嶺(今中共惠陽地委所在地)創建“聚賢堂”,紀念唐、宋以來對惠州經濟文化最有貢獻的名儒“十二先生”,(陳偁、蘇軾、唐庚、陳堯佐、陳鵬飛、古成之、張宋卿、留正、許申、蘇過、陳瓘、陳奐),並作為講學援道的場所。
艮尚嶺,是惠州西湖勝景“開元佛跡”所在地。宋代余靖在<開元寺記>中生動描述艮崗嶺的山水:“重崗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探幽賞異,一郡之絕”。唐代建造的開元寺是惠州“祠宇最壯、最勝之寺。”從東晉的龍興寺至唐的開元寺,至南宋的聚賢堂,在惠州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
十年後,寶佑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惠州太守劉克綱就進一步把聚賢堂改為書院。按當時書院組織改組。“以州學兼山長”(院長)“挑選有志尚的生徒,講習其中”。作為惠州府的最高學府,並以惠州西湖命名“豐湖書院”(宋代對惠州西湖一般不稱西湖,愛稱豐湖)。劉克綱並擴建堂舍,在原來的“稀是堂”後面另建“十二先生祠”。西面,又另建“六君子堂”。“南辟四齋,立三門”,作為講習場所。
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攝守林畔在院前建“如沂亭”。經歷宋、元之間的戰火後,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山長黃趙孫重建。
明代,書院幾度興廢,嶺南文化己同全國一樣。由於惠州城市建設擴展及惠州西湖聲譽日高,國內很多名士南來惠州興辦書院,如“濂溪書院”、“天泉書院”等(不久便廢),與豐湖書院競相傳道講學。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公元一四七二年至一五二八年)亦曾來惠州。他的學生薛侃在豐湖書院講學,傳播他的學說。
宋代三百年間,惠州府六個縣共有進士五十三人。歸善(今惠陽縣)進士留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魏國公。李思純、李思義、陳國翰、陳開、黎獻臣都任過州官。州官薪俸二千石,後人稱他們住地為“萬石坊”(今市內中山南路)。悔蟠元、梁昭德、張宋卿等稱儒林人物。
明代,惠州府有進士四十四人。歸善進士葉夢熊官至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留下相當價值的著作。楊起元官至吏部侍郎,對文學和理學都很有研究。他和葉夢熊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葉夢熊、楊起元、葉萼、葉春及、李學一等被尊稱為“五先生”。車邦佑、曾守約、張萱、李樹勛、韓日瓚等分別在政治、武功、學術、文學等方面有一定成就。鄭維新在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八年)寫成《惠大記》(即嘉靖版《惠州府志》)。
明代末年,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豐湖書院門庭冷落,逐漸荒廢。
入清後,王煐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惠州知府,崇文興教,尊師重道,“下車伊始,即謁廟廷,易其榜曰先師廟”。隨後見“誦讀之士,往往散處山谷鄉落之中,索居離群,聞見寡眇。餘思所以聚之,乃買葉氏孤嶼廢園,並前守所置義學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以為講學習誦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為游息之地。名之曰豐湖書院”,掀開了豐湖書院歷史新的一頁。此后豐湖書院又幾經沉浮,至清嘉慶三年(1798)伊秉綬守惠,“國家尊崇正學,海隅向風。秉綬守惠之次年,以十州人士之請,改建書院於城西湖上。又次年落成,易名豐湖書院。”(據《惠州西湖志》)也就是說,清嘉慶六年(1801)惠州知府應惠州十屬士紳之請,在黃塘第二次重建豐湖書院,使豐湖書院進入輝煌發展時期,成為惠州十屬的最高學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