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為袍所累
- 作品別名:劉先生者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睽車志》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郭彖
作者,原文,翻譯,啟示,
作者
郭彖(tuàn)
字伯象,和州(今安徽和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乾道初前後在世。由進士歷官知興國軍。郭彖著有《睽車志》六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原文
劉先生者①,河朔人,年六十餘,居②衡岳紫蓋峰下。間出衡山縣市,從人丐得錢,則市⒁鹽酪③逕歸,盡則更出。日攜一竹籃,中④貯大小筆棕帚麻拂⑤數事,遍游諸寺廟,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竅有塵土,即以筆拈出之,率以為常,環百里人皆熟識之。縣市⑥一富人嘗贈一衲袍⑦,劉欣謝⑧而去。越數日見之,則故⑨褐如初。問之,云:“吾幾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門不掩,既歸就寢,門亦不扃⑩。自得袍之後,不衣而出,則心繫念,因市一鎖,出則鎖之。或衣以出,夜歸則牢關以備盜。數日營營⑾,不能自決。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⑿如此,是大可笑。適⒀遇一人過前,即脫袍與之,吾心方坦然,無復繫念。嘻,吾幾為子所累矣!”
(1)者:判斷句標誌,譯為 ……人,是……。
(2)居:居住。
(3)鹽酪:指食鹽等物品。
(4)中:其中。
(5)麻拂:除塵工具。
(6)縣市:在縣中的市場裡。
(7)衲袍:僧袍。
(8)謝:感謝。
(9)故:舊的。
(10)扃:(發音:炯)Jong
關閉。
(11)營營:指內心憂愁的樣子。
(12)方寸:內心。
(13)適:剛好,恰恰。
(14)市:買。
(15)更:再。
(16)衣:穿。
翻譯
劉先生是河朔人,年紀有六十多歲,住在衡山紫蓋峰下面。有時走到衡山縣集市上,向人家討到錢,就買鹽、酪後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來討錢。每天帶一個竹籃,其中放著大筆小筆、棕帚、麻拂等物件,各個寺廟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裡有塵土,就用筆把它弄出來,這樣就成了常事,方圓百里的人都認識熟悉他。縣城裡的一個富人曾經贈送給他一件袍子,劉先生高興地道謝後走了。過了幾天見到他,還是像以前一樣穿著舊衣服,便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差點被你拖累。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門不關,等回來了就睡,門也不上閂。自從得到袍子後,不穿他出去,就心裡記掛著,於是就買了一把鎖,出門就鎖上。有時穿袍子出門,晚上回來就緊緊收好防止被盜。幾天以來一直內心不安,不能作出決定。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為一件袍子的緣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變得這樣,這實在是非常可笑。恰巧碰到一個人從我的面前經過,就脫了袍子給他,我的心裡才變得坦然,不再掛念著它。唉,我差點讓你給拖累了。”
啟示
我們不能因小失大,人不能被外物所拖累。
只有心中沒有貪圖和牽掛,心才變得坦然,不再為外界的因素而提心弔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