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龍(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元龍)

劉元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元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四川省樂山市
  • 出生日期:1933年
  • 職業:研究所研究員
  • 畢業院校:東北地質學院
  • 主要成就:發現並命名鳳凰石、砷釷石礦藏
人物簡介,成就及榮譽,

人物簡介

四川井研人,1933年生。東北地質學院物探系畢業。從事地球物理學及其套用研究。發表論文40餘篇。

成就及榮譽

1958年與彭琪瑞合作發現《鳳凰石——一種含鈰稀土和釷的磷灰石類新礦物》,次年發現新礦物砷釷石及其礦床。
1960‑1963年在秦馨菱院士指導下研製成氣象火箭上用的先進的調頻振盪器。
1969年與時振梁、宋良玉編制了《坦贊鐵路沿線地震烈度劃分圖及其研究報告》。
1971年與白禮裳,編著《用地下水氡氣預報地震的初步試踐》,給出了水氡觀測的優越方法。
1976年與王謙身撰寫的《海南石碌區重力異常特徵》推測富鐵礦位置及厚度,打鑽證實,為增加儲量做出了貢獻,獲先進個人獎。
1977年編著《寧蕪甫段當塗年陡門重力異常的初步研究》中指出該區有鐵礦,經鑽探發現新礦床。
1977年他與王謙身創立了《用壓縮質面法反演重力資料以估算地殼構造》,比日本的二維Sinx/x法精確,已為重力界公認,得到廣泛套用。地震系統將此法編入《中國地殼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測成果》及《重力學引論》等書中,具有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已被北大、科大等校編進其《重力與固體潮教程》、被陳善教授編進其《重力勘探》、被肖敬涌教授等編進其《重力勘探資料解釋手冊》等高等院校教科書中,被中國地震局編進其《中國地殼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測成果》一書中,得到廣泛套用。
1977年和王謙身教授等發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地區的地殼構造及其地質意義的探討》,由所得資料打破了以往認為此區為地殼均衡區的看法,得出該區地殼還未達到均衡。目前該地區上升是印度板塊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碰橦的結果。莫霍界面急劇變化,地殼未達到均衡是易發生地震的深部構造環境(《地球物理學報》1977,NO.2,143-149)。這些觀點被馬杏垣院士編入其《重力作用與構造運動》、劉肇昌教授編進其《板塊構造學》教科書中。
1979年12月劉元龍在石油學會、地質學會及地球物理學會聯合主辦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石油科學座談會上宣讀了論文,受到陳國達院士、朱夏院士的誇獎,認為其觀點有創新,隨後發表了《中新生代油氣田與地殼構造關係的研究》(《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2,No.2,131-139),《從深部構造及應力場論裂谷及盆地的形成機制》(《Developments in Geoscience》,science Press,1984)這,屬27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發現國內外一些大型油氣盆地存在地幔上隆、上地殼張裂,地殼上層產生拉張、斷裂或斷陷,長期作用形成巨厚的裂谷或沉積盆地。這些發現為油氣田遠景預測開闢了新途徑。1979年預測渤海及塔里木盆地有油氣遠景,現已被證實。被專家認為達到國際水平。
1985年在深部過程與大陸裂谷國際討論會上劉元龍等宣讀了《攀西地區重力異常特徵及裂谷問題的研究》,這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論文。
1985年劉元龍等撰寫了《準噶爾盆地的重力場與地殼構造特徵》,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一等獎項目論文之一。
1986年編著了《地學基本數據手冊》書中的地球重力場與固體潮一章(海洋出版社,1986)。
1986-1988年張賽珍和劉元龍等合作,寫出《綜合物探在喀喇通克銅鎳礦區圈定和評價隱伏岩體的研究》,被國家305項目評為優秀級研究報告,獲199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6年與別人合著《福建地熱地球物理研究》、《地下水資源系統勘查技術與綜合評價方法》等專著。
1986-1991年我在中科院及科大研究生院做兼職教授,編寫了《重力學講義》,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1987年劉元龍主持的《套用重力場資料與反演方法研究地殼構造及油氣田分布》項目獲1988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國家科委1990年國家科技成果第一完成者證書。
1987年創立的“反演三維密度界面的質面係數法”,比國外的精度高、收斂快,為國際上先進的三維重力反演方法。
1989年撰寫了《中國深部構造與礦產分布的研究》(《Developments in Geoscience》,Science press,41-49,為28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給出了中國深部構造分區及礦產分布的研究。
1992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