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敏,女,1976年7月25日生,湖北武漢人。1995年進入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習,1999年6月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1999年9月入讀華中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現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1年取得碩博連讀資格,並於2004年9月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原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術興趣集中於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等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亞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67年
- 性別:女
學術經歷,主要發表/出版物,科研項目與管理,學術活動,
學術經歷
1995-1999年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
1999-2004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以碩博連讀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
2006年晉升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2011年9月-2012年9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學一年。
2014年11月晉升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原理、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學術興趣集中於大學文化、研究生教育發展與改革、創造力教育等方面。已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現代大學教育》等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四十餘篇。獨立撰寫專著一部,獨立翻譯譯著一部,參與撰寫著作兩部。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6項,主持校級課題6項,參與國家、部級課題多項。
主要發表/出版物
學術期刊論文類
1.論教育哲學的時代精神,《教育評論》(CSSCI),1999(6)
2.大學精神探論,《未來與發展》(CSSCI),2000(6)
3.規模與質量:印度高等教育發展問題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雲南教育》2001(25)
4.全球化與文化的發展:多元文化論的觀點,《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5.交往:德育研究的新思維,《思想·理論·教育》(CSSCI),2003(1)
6.人文學科改革探論,《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3)
7.大學內部權力結構及其調整,《現代大學教育》(CSSCI),2004(2)
8.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制約因素探討,《中國高教研究》(CSSCI),2004(3)
9.研究生導師的角色定位與責權分析,《中國研究生》,2004(10)
10.知識分子與大學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5(9),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5(12)
11.中國科舉考試產生與持續發展的原因探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CSSCI),2005(6)
12.大學精神的社會根基:政治與經濟之緯,《內蒙古社會科學》(CSSCI),2006(1)
13.大學的文化內涵,《未來與發展》(CSSCI),2006(4)
14.大學發展中的開放與封閉:系統論的視角,《現代大學教育》(CSSCI)2006(1)
15.大學與社會的關係:系統論與衝突論的視角,《現代教育科學》2006(1)
16.大學文化:大學活的靈魂,《現代教育》2006(3)
17.社會服務站:經濟驅動與大學發展,《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18.大學的文化內涵,《未來與發展》(CSSCI),2006(4)
19.中世紀大學:權力夾縫中的生存與發展,《理工高教研究》 2006(5)
20.自由、獨立與批判:大學的精神執守,《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CSSCI) 2006(5)
21.大學精神的制度根基,《北京教育》2006(7-8)
22.研究性教學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實施,《學位與研究生教育》(CSSCI),2006(10)
23.基督教信仰與大學起源——以大學的精神存在為視角,《現代教育科學》2006(6)
24.學習型大學的文化特徵,《高等理科教育》(CSSCI),2007(2)
25.大學精神與大學組織的依存關係——系統論的觀點,《中國電力教育》2007(1)
26.人文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精神”的完整表達,《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07(2)
27.早期形態大學的精神面貌,《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2)
28.西方大學學術自由探源:對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解讀,《現代大學教育》(CSSCI)2008(3)
29.論學術自由的文化價值,《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08(6)
30.學術自由概念的誕生與初步發展:從文藝復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CSSCI)2008(6)
31.流程再造:基於碩士研究生學制改革深層轉換的思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CSSCI)2008(7)
32.聯合碩士學位:歐洲高等教育的實踐探索,《中國高等教育》(CSSCI)2008(15、16)
33.中世紀的學術自由:湮滅與重生,《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3)
34.我國博士生培養模式的特徵解析,《中國高教研究》(CSSCI),2009(8)
35.當前我國地方院校碩士研究生課程設定研究,《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
36.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歐洲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動向,《高教發展與評估》(CSSCI),2010(3)
37.歐洲博士生教育改革十年:從政策到行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CSSCI),2010(6)
38.試論和合學視域中我國研究生導師制度的本土創新,《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0(6)
39.博洛尼亞進程中的歐洲碩士生教育改革,《中國高教研究》(CSSCI),2011(4)
40. 教育家校長引領大學崛起:以哈佛大學近現代五任校長為分析樣本,《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期刊),2011(12)
41. 校企聯合培養:歐洲博士生教育的新探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CSSCI),2012(10)
42. THE FACULTY PROMOTION AND MERIT SYSTEM INCHINA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SES OFWUHANUNIVERSITYAND 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 Research &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CSHE.13.12.
43. 美國碩士生教育及其完成率調查:以STEM學科為對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CSSCI),2013(4)
44. 高校教師職稱晉升與績效評價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徑——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啟示,《2013年高校教師發展國際研討會文集——變革中的高校教師發展》,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45. 論學術自由的人本價值,《教育研究》(權威期刊),2014(2)
46. 應試情境下教師的創造力教育觀及其實踐經驗——基於現象學的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CSSCI),2014(22)
著書類
1.專著《大學精神探論》,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譯著《創造性對話:課堂里的思維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3.參著:《新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參著:《回眸——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十年(2000—2010)》,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5.參著:《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科研項目與管理
參與項目
1.主要成員,2002年參與立項並研究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課題《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要素分析及實施方案研究》;
2.主要成員,2002年參與研究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課題《學位論》;
3.項目參與者,2004年參與研究武漢大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怎樣在實踐教學中實現知識、能力的整合與轉化》;
4.主要成員,研究武漢大學人事部合作承擔的國家級重大課題《高等學校教師評價研究》,承擔《外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調研報告》之《英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個案分析》的撰寫任務;
5.主要成員,武漢大學研究生院2006年承擔的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本人參與子課題《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舉措研究》的研究;
6.項目參與者,參與2007年武漢大學“十一五”學科建設規劃課題的研究。
7.項目參與者,參與2007年國務院學位“中國博士質量分析方案”之“武漢大學博士質量分析報告”的研究。
主持項目
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研究—以我校研究生跨學科試驗區為例,2014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育對策研究,2012年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地質大學大學生髮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開放基金課題。
應對班主任寫作之惑的優秀教育案例賞析,2011年武漢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建設項目,編號:2011TCB16。
中國特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構建,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11年7月,編號:CIA110138。
“創造力培養與教育創新”學術團隊帶頭人,2011年武漢大學“70後”學術團隊建設項目。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成長機制研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度自主科研課題。
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十年研究, 2009年武漢大學研究生院委託研究項目。
地方高校研究生課程建設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重點課題。
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編號:EIA070247。
美國學位法律制度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2007年度教育部直屬高校聘請外國專家重點項目。
武漢大學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實施方案研究,2007年度武漢大學研究生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
通識課程“中外大學史話”,2006年度武漢大學課程建設項目。
大學精神與大學制度和諧構建研究,2006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項目。
學術活動
校內外講座報告
2015年1月25日,在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國小,作題為“淺談有效溝通”的報告。
2014年12月28-29日,參加由中南民族大學承辦的,作題為“發展性教師評價與教師發展”的分論壇報告。
2014年12月14-16日,參加由台北市立大學承辦的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討會—大學校務治理研究。發表題為“大學治理文化:闡釋與建構”的論文。
2014年11月17-19日,參加由南京航天航空大學承辦的第十五屆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發表題為“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研究:以武漢大學研究生跨學科試驗區為例”的分論壇報告。
2013年11月1日,在中國海洋大學承辦的2013高校教師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作了題為“高校教師職稱晉升與績效評價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徑”的分會場報告。
2013年5月9日,在武漢大學精神研討會上,作了“漫談大學精神”的發言。
2012年11月24日,在劉道玉校長誕辰80周年研討會上,作了題為“求解創造教育的方程式”的會議發言。
2012年11月12日,為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師生作了題為“創新中國高校教師職稱晉升與績效評價制度”的學術報告。
2012年9月20日,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師生作了題為“創新中國高校教師職稱晉升與績效評價制度——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啟示”的學術報告。
2011年4月12日,在武漢空軍藍天幼稚園為廣大教師與家長做了題為“創造力:成長第一要素”的報告。
參與國際國內會議
1.大學教育質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廈門:2008年5月28日-29日
2.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高端論壇,武漢:2009年12月26日。
3.17日第十三屆全國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武漢:2010年10月26-27日。
4. 第四屆中國研究生教育學術論壇,寧波:2010年5月16日-17日。
5.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科爾的‘大學的功用’”研討會(Seminar on Kerr’s “Uses of th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11年12月9日。
6.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大學的功用: 展望2050年”研討會(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in 2050 charret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012年2月23-26日。
7.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SCID)舉辦學術年會,Palo Alto:2012年6月2日。
8.華中科技大學承辦中國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慶典暨2013年學術年會,武漢,2013年10月26日-27日。
9.中國海洋大學承辦2013高校教師發展國際研討會,青島,2013年10月31日-11月1日。
10.第十五屆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南京:2014年11月17-19日。
11.中南民族大學承辦高校教師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武漢:2014年12月28-29日
12.台灣教育大學系統與台北市立大學承辦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討會—大學校務治理研究,台北:2014年12月14-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