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春(抗日英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三春,1911年出生在山東省章丘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聰明、好學、懂事,以優異成績讀完國小,又考入了山東齊魯大學附屬高中。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三春
  • 別名:劉小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省章丘縣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33年
  • 職業:革命戰士
  • 畢業院校:山東齊魯大學附屬高中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生平經歷,早年求學,初到東北,東北抗日,壯烈犧牲,人物評價,

生平經歷

早年求學

劉三春,1911年出生在山東省章丘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聰明、好學、懂事,以優異成績讀完國小,又考入了山東齊魯大學附屬高中,劉三春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於1929年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1年畢業後,出關赴奉天(今瀋陽),找滿洲省委地下黨組織安排工作。

初到東北

抵奉後,劉三春的公開身份是做零工、雜役。實際上做地下秘密聯絡工作,故取名劉小工。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易幟,一切按南京旨意行事,也在到處捕捉共產黨人。由於情況不熟,加上白色恐怖空前,劉三春在一次傳遞訊息時被捕,關在小南門監獄。因沒抓到真憑實據,在組織營救下,劉三春被無罪釋放。
劉三春出獄後,去北鎮其兄家暫住避風,跟著以養蜂為業的哥哥,學起養蜂來。曾任國民黨奉天省委黨務指導員的包景華,也在北鎮避風,與劉三春偶然相遇,便主動約他到柳河執教。經與組織秘密聯繫後,劉三春欣然從約東去柳河。他到柳河後,先與中共柳河地下縣委接頭,經組織精心安排,他先以養蜂身份去夾山子(大泉眼)開展地下工作,劉三春此時又成了一名“蜂子王”。在夾山子村民觀察“蜂子王”的時候,“蜂子王”也在觀察純樸的鄉里人。希望能在他們中間找到志同道合者。
一天,劉三春偶聞鄰里有幾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便去留神細聽。一個憤憤不平的話聲引起他的注意:“看有錢人能美到何時!我就不信窮人會窮一輩子!”聽語氣很有陳勝、吳廣的味道。經留心考察,得知其人名叫藺秀義,本地農家出身,讀過2年私塾,為人耿直,頭腦敏銳,膽識超人,愛管不平事,是窮苦人的主心骨。聰明的“蜂子王”決定在他身上下點功夫。
某日,淅淅瀝瀝的秋雨下了一天,傍晚放晴。劉三春知道,凡屬這種天氣,隔壁必是聚滿“閒人”,而且藺秀義又一定是其中的主角。他瞅準這一機會,步近柳籬,遙望西沉落照,漫天紅霞,高聲詠起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不待“蜂子王”住口,藺秀義就情不自禁將頭探出門外,喊道:“老弟如此雄才,不該虎臥荒丘!”又隨口邀請道:“你一個人呆著也寂寞,何不過來一塊聊聊,也給我們講講岳飛的故事。”“蜂子王”進屋後,被大家團團圍住,“蜂子王”居中而坐,講起《說岳》來。從“岳飛出世”一氣講到“槍挑梁王”、“岳母刺字”,眾人聽得如醉如痴。從此,“蜂子王”成了大家聚會的“座上賓”。
一連幾天,不管白天多忙,晚上一撂飯碗,左鄰右舍就聚滿南北大炕,聽劉三春說岳。當講到“十二道金牌調岳飛回京”時,大家無不義憤填膺,恨不能將秦檜生吞活剝;而講到“風波亭遇難”時,眾人皆潸然淚下,再看藺秀義早已泣不成聲。“蜂子王”見時機已到,忙將話鋒一轉,放低了聲音說:“趙構為個人享樂,偏安江左,依秦殺岳,棄父兄於井底,拋萬民於荒郊,禽獸不如,雖死不足惜!”爾後提高嗓門又說:“今天,日本鬼子長驅直入,侵我國土,殺我同胞,為今之計,求蔣無望,靠張不成,只有咱們自己團結起來,與鬼子爭個高低上下,拼個你死我活,把我們的大好河山奪回來!”“好!‘蜂子王’,你就領頭乾吧!”聽劉三春一番慷慨陳詞,眾人如夢初醒,於是異口同聲地喊起來,真的把劉三春奉為“王”了。
藺秀義當然舉手贊成:“好!愛國者就是一家,今後我們要團結得緊緊的,專打日本鬼子,誰要當漢奸就先讓他腦袋開花。”
劉三春接著說:“我年紀輕,懂得不多,人地生疏,有許多不便,我看秀義大哥膽大心細,見多識廣,俠肝義膽,人熟地熟,就讓他挑頭怎么樣?”話一出口,眾人無不贊成,藺秀義也就沒有推辭。
從此,劉三春把工作重點放在藺秀義身上,經常與藺促膝長談,並吸收他參加一些反日活動。藺秀義的抗日救國熱情越來越高,四處奔走,宣傳革命,在他周圍逐漸形成一股抗日力量,擁護共產黨的人逐漸多起來。不久,藺秀義便由劉三春等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夾山子反日活動進入新的階段後,蜂子入窖冬眠,劉三春應柳河三源浦國小校長包景華再次邀請,來到了三源浦任教。
由於劉三春在學校里平易近人,不驕不躁,教學效果好,深得同行欽佩。他在教師中成立了社會科學學習小組,自任小組長,得到包校長的支持。經過他潛移默化地宣傳抗日主張,傳播革命道理,有一批教師向他靠攏過來,不足半年的時間,這座學校便成了第二個“夾山子”。

東北抗日

1932年1月3日,錦州被日軍侵占,東北軍大部調入關內,東邊鎮守使於芷山公開投敵。訊息傳來,人人憤恨不平。這時,北平救國會派黃宇宙持王育文的介紹信,由通化來到三源浦國小找包景華密商抗日準備工作,待機共興義舉,並說駐桓仁縣唐聚五團長已同意首舉義旗。
王育文與劉三春、王仁齋,都是包校長的至交。包景華久有此意,只恨力不從心,今見有王育文信,而且時機已到,馬上與任致遠一起積極準備,以防匪、保護地方為名,同商團、民團和警察隊長共同協商,組織起百餘人的武裝。
不久,唐聚五在桓仁誓師,成立了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通電各地抗日,震撼東北三省。
抗日高潮在即,劉三春與王仁齋急切建議中共柳河縣委創建自己的武裝,緊接著就帶著縣委的指示,秘密潛回夾山子找藺秀義安排組建事宜,藺秀義在大青溝把反日會中的青年骨幹組織起來,建立了中共柳河縣委直接領導下的第一支抗日人民武裝——柳河游擊連,並任連長。
藺秀義組建游擊連不久,劉三春第三次來到夾山子。
鄉親們見“蜂子王”歸來,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來看劉三春的人越聚越多。劉三春激動地告訴大家:“父老鄉親們,現在縣委做出決定,讓我們自己組織起來,跟日本鬼子真槍實刀地幹了!”話音剛落,一片叫好聲響徹山村。
在人聲鼎沸的時刻,縣委派的王仁齋司令來到了。劉三春說:“海(龍)柳(河)工農義勇軍今天正式在這裡宣布成立。這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只要願意打日本鬼子,什麼時候來參加,咱們都歡迎!”
“我們連一個不落全參加!”藺秀義搶著說。
“歡迎、歡迎!就以你們連為骨架……”王仁齋握住藺秀義的手連聲說:“……日本鬼子、漢奸、特務之所以敢橫行霸道,就仗著他們手裡有槍。咱們政委說得好,有了這支武裝,看誰還敢欺負我們。”
大家愣了,左瞧右看,不知政委是誰。王仁齋忙解釋說:“不要找了,‘蜂子王’就是咱們的政委啊!”
“好!”又是一陣歡呼雀躍。緊接著,村裡的小伙子便有10餘人報名參加了義勇軍,30多人的隊伍組織起來了。
義勇軍人多槍少,迫切需要解決槍的問題。戰士偵知四道溝鐵路警察隊步槍新、彈藥足,只是戒備森嚴,難於接近。劉三春、藺秀義深切地感到,欲破頑壘,必有內應。他倆調查好久,考慮再三,決定根據鐵路警察隊的特務長劉華林好攀親結友、吃吃喝喝的特點,便派機靈的戰士小劉打入其內部。小劉去了後,同劉特務長喝了幾頓“老白乾”,就認上乾親。對特務長的乾親,大家都高看一眼,不久里里外外全混熟了。小劉見一伙食長叢繼清對人民革命軍很敬佩,便主動請他小飲數杯,有意嘮點抗日救國的道理。叢繼清見小劉人好心正,便與他結拜為乾兄弟。小劉講明身份後,叢繼清想棄暗投明,並願做內應。小劉回來向劉三春作了匯報。於是,劉三春和藺秀義研究了一個行動方案。
1932年4月24日,叢繼清借去四道溝催糧之機,按計畫和小劉當夜奪槍。當月亮升到中天的時候,藺秀義的隊伍直奔四道溝。他們避開炮台,隱進牆影中。小劉在裡邊一發出信號,戰士們便搭起人梯,爬過牆頭,由叢繼清引路衝進特務長屋內,將劉華林擊傷俘虜,警長也舉手就擒。戰士押著警長令其向炮台高喊:“特務長已被打死了,你們快把槍送下來吧!”就這樣,順利地繳獲了24支槍。
在歡迎叢繼清入伍的大會上,劉三春拉著他的手熱情地笑著說:“你是第一個帶著‘生辰綱’入伙的好漢,勞苦功高啊!”
6月初,包景華赴通化找唐聚五匯報柳河情況,唐當即委任包景華為自衛軍第九路軍司令。
為團結這支抗日力量,經中心縣委研究同意,劉三春、王仁齋率“海柳工農義勇軍”加入第九路軍共同抗日。包見兩位至交來歸,自有如魚得水之感,任命二人為上校政治教官,藺秀義先為四連連長,後為二營營長,實現了黨同自衛軍的合作。
劉三春、王仁齋積極佐助包景華,不斷擴大抗日宣傳。影響擴大,四方來投者日眾。五道溝保全團長喬蔭堂率所部150餘人來投;報號“老保順”的密心孝山林隊50餘人也來參加九路軍;許多小股武裝及青壯農民也投軍要求抗日;鎮內成衣鋪掌柜陳星橋帶著自己縫紉機和所存布匹加入自衛軍,晝夜趕製幾百套軍衣;濟眾醫院院長劉子去將價值1000餘元的醫療器械及藥品全部充軍。民望所歸,很快聚成千人左右的隊伍。
為增強抗日力量,劉三春向包景華建議與共產黨聯合抗日,包景華欣然就允。不久,縣委派李益文、李青二人到九路軍工作,包景華委任李益文為參謀處長,李青為政治大隊長。並說:“貴黨在我部自由活動,鄙人早就默許了。劉三春不是與我共事很長時間了嗎?”
從此,柳河地下黨組織通過發動民眾參軍參戰,支援九路軍,九路軍也成了惟一一支允許共產黨公開活動的自衛軍隊伍。劉三春等在軍中很快建立起士兵委員會,發展黨員、團員和積極分子30餘人,使部隊的抗日救國熱情更加高漲,頻繁出擊,打得於芷山的廖弼宸團丟盔卸甲,狼狽逃竄,丟下40多具屍體。
劉三春視百姓為父母,視民眾利益重於生命,並且嚴格要求部隊,密切軍民關係。一次,部隊進入東豐高家粉房待命。晌午,忽見一位老爹滿臉淚水,手拄拐杖,闖進營來,哭著要見當官的。劉三春聞聲出門查看,待知其故後,口裡不住聲地罵著“害民賊”、“狗畜牲”,三步並作兩步直奔大刀隊營門而入。大刀隊法師王松年也是山東人,為人正直、豪爽,武藝超群。手下有幫兄弟,個個英雄,自稱上山能捉虎,下海可擒龍。大家見劉三春怒容滿面,忙問其故。劉三春即將老翁的兒媳被匪首“楊大虎”姦污後咬下奶頭的事講給大家,爾後說:“百姓是我們的父母,村姑是咱們的姐妹,能忍心看著這樣的魔王在我們軍人面前橫行霸道、任意蹂躪、糟踏咱們的親人嗎?”眾隊員聞言亮出大刀,衝出屋去,不到一頓飯工夫就將惡貫滿盈的罪魁禍首綁縛來見劉三春。劉三春一面派人請當地眾鄉親,一面集合好隊伍,即刻召開聲勢浩大的民眾控訴大會。老百姓見自衛軍為他們作主,於是有仇的報仇,有冤的伸冤,從此把劉三春的部隊當作自己的靠山。
10月份,日軍突進吉林、黑龍江兩省的先頭部隊回師遼寧,分5路向自衛軍各部活動地區發起瘋狂的大“討伐”,並派出大量飛機狂轟濫炸。自衛軍被迫退卻,唐聚五總部由通化退到撫松,九路軍仍堅持在三源浦一帶鬥爭。
這時,日軍高波旅團的騎兵兩個聯隊、步兵1個營、炮兵1箇中隊、坦克車兩輛,總兵力800餘人到達柳河,配合偽軍廖弼宸團及騎兵第一團向三源浦猛撲過來。九路軍頑強阻擊,苦戰一天多,最後終因實力相差懸殊,傷亡過大,最後僅剩200多人,不得不撤至大牛溝,三源浦失守。
這時已是大雪封山季節,隊伍很快就面臨少吃無穿的境地。12月8日隊伍集結在大北岔,決定解散。包景華、任致遠與劉三春、王仁齋等揮淚握別,由密心孝等護送包、任兩人潛往關內。
群龍無首,部隊情緒十分消沉。敵人又跟蹤追擊,環境險惡異常,再想想迫在眉睫的嚴冬,無衣少食,真令人不寒而慄。大家愁眉苦臉,相對無言,甚至有人低聲啜泣。劉三春更是感到心情沉重:1932年這一年來東奔西跑,好不容易組織起千餘人的隊伍,怎么就這樣垮掉了呢,難道自己也撒手不管,回去當“蜂子王”?黨交給的組織武裝的任務也置之不顧嗎?過去一無槍二無人都能組織游擊隊,當時面前不但有槍而且有人倒要打退堂鼓,對得起“黨員”兩個字嗎?劉三春決定挺身而出。他抖擻精神說:“同志們,別耷拉腦袋,大家說說,怎么辦?是回去再讓鬼子騎咱頭上拉屎,還是繼續和他們斗。”“明擺著不鬥就是等死,可誰領頭?”劉三春一拍胸脯:“大家要是信得過,我和王仁齋挑這個頭。”
“那就領我們乾吧!”大家異口同聲地說。
劉三春和王仁齋以二營營長藺秀義等舊部(原海柳工農義勇軍)為基礎,以黨團員為骨幹,把積極分子和軍中部分愛國官兵重新組織起來,潛回柳河四道河,再舉海柳工農義勇軍大旗,與敵周旋于海龍、柳河一帶。天寒地凍,缺吃少穿,十分艱難,但在民眾的支援下,困難還是可以克服,特別是劉三春帶領大家打了幾個勝仗之後,部隊士氣逐漸高昂起來,越戰越勇,繳獲增多,人員擴大。
1933年1月3日,楊靖宇代表滿洲省委到海龍巡視工作,對義勇軍之戰績頗感欣慰。部隊於柳河大青溝進行整頓,正式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劉三春任政委。不久,槍增多了10多支,人數發展到70多名。
這年夏天,海龍游擊隊擴大活動範圍,通化、柳河、金川、臨江一帶的高山密林,都成了他們殺敵的戰場。一天來了一位陌生人,說是“蘇營”的,來聯繫聯合抗日事宜,要求見見劉三春,聽說要聯合抗日,劉三春非常高興,馬上與來人見了面。
原來“蘇營”就是在舒蘭、五常一帶活動的抗日義勇軍蘇劍飛的第一營,九一八事變前,蘇劍飛在東北軍第六七六團王樹堂部下任排長。王樹堂賣身投靠日本鬼子後,蘇劍飛一怒之下,拉出全排投到義勇軍田霖麾下任營長。田霖殉國後,由他代為指揮,保存了一支武裝。他面對殘局,一籌莫展,聽說共產黨人楊靖宇舉旗抗日,堅決殺敵,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向南滿尋來。
1933年8月14日,“蘇營”潛進柳河大青溝,聽說共產黨隊伍近在咫尺,蘇劍飛忙派人與海龍游擊隊聯繫要求聯合抗戰。
劉三春聽說蘇劍飛遠道而來,尋找共產黨,喜不自禁,象迎接親人一樣把“蘇營”的弟兄接了進來。他誠懇地拉著蘇劍飛的手說:“你們一來,咱抗日的力量就更大了。打鬼子的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蘇兄能征貫戰,沙場有名,別客氣,你就掌事吧!”
蘇劍飛不覺羞得滿面通紅:“敗軍之將,豈能擔大任!”原來他怕共產黨吃掉自己,只想聯合,沒想合併,聽了劉三春的肺腑之言,化解了心中的疑慮。
當夜,劉、蘇兩人同榻而臥,一直嘮到東方發白。蘇劍飛談到田霖部的失敗,說:“人也不少,作戰也勇敢,可就是失敗了,也不知道毛病在哪?”劉三春說:“我們原也一千多人,打了敗仗,解散了,頭兒也去關里了。剩了幾個人,我和王仁齋收攏來慢慢堅持下來。關鍵是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你看,抗日的隊伍不少,只有共產黨領導的還堅持著,發展著。”蘇劍飛想了想近兩年的所見所聞,深感劉三春的話在理,表示願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而且要求劉三春幫助自己,爭取早點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1933年9月14日,蘇劍飛、劉三春兩人在樺甸發背溝西南岔與滿洲省委巡視員金伯陽面洽,決定將這支合併的隊伍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第一游擊大隊,蘇劍飛任大隊長,劉三春任政治委員,全大隊120多人,編成5箇中隊,其中有黨員20人,團員8人。戰鬥隊伍編成後便去吉、海鐵路沿線活動,襲敵營、截軍車、斷交通,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振奮人心的英雄業績。

壯烈犧牲

11月初,楊靖宇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來老鷹溝與劉三春會師。楊靖宇、劉三春、王仁齋3人決定以調虎離山計攻打三源浦。24日,以少部兵力佯攻涼水河子據點,三源浦之敵忙派出機動兵力救援。獨立師主力乘機圍住三源浦。
晚10時許,攻打三源浦戰鬥打響。劉三春率領部隊按計畫首先衝擊敵陣,銳不可當,攻入南門,在後擊毀警察所,又迅速包圍警察署和敵兵營兩個大院。敵人龜縮院內頑抗,等待援兵。劉三春見院牆高大,四周不少槍眼噴射出子彈,有些同志傷亡。他感到硬攻不成,就展開政治攻勢。命令部隊暫停攻擊,向偽軍喊話,勸他們投降。狡猾的敵人口頭上答應談判,就是不見行動,很明顯是等待救兵。劉三春看得明白,便繞道到東北角,想找個安全處,隱蔽接敵,再次向敵喊話。不料,炮樓上的敵人打出一排槍,他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戰士們見自己心愛的政委身遭不幸,怒火中燒,不顧流血犧牲,前仆後繼,跳進牆頭,砸開營門,一涌而入,口裡喊著“為政委報仇雪恨!”連連摳動扳機。頑敵非死即傷。
戰士們舉火燒毀了敵營房,搗毀了滿鐵工程局,活捉了日本稽查局長,繳獲了敵軍的全部彈藥和部分冬裝。

人物評價

戰鬥結束後,大家懷著沉痛的心情把年輕政委的遺體安葬在大河南岸。
東北解放後,每逢清明節,各界民眾、師生和少先隊員總要抬著花圈和松枝到三源浦北門外大河南岸的烈士墓前,深切悼念安息在這裡的劉三春和其他革命英烈。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