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春,字佐齋,諱耀勛,幼名三清,浙江省武義人,世居城區劉宅巷。生於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7月16日子時,光緒丁未年(公元1907年)5月29日未時在西門被殺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三春
- 別名:字佐齋,諱耀勛,幼名三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武義
- 出生日期:1866年
- 逝世日期:1907年
三春自幼好學,博覽群書,能識大義,意氣豪邁,天才特達。丙戌歲入學宮,乙未歲被廩餼,二十八歲補廩貢生,三十歲補博士弟子員。自科舉罷停,游於四海,結織各地名望人士,如永康的呂公望,青田的徐則洵,嘉興的朱瑞,紹興的徐錫麟及女士秋瑾,金華的張恭輩,皆引為知已。三春身高175-180公分,身材魁梧英俊,長方臉,右前庭凸出一塊肉瘤,有三四公分寬,說話聲音洪亮,走路落地有聲,廣交朋友,嗜愛喝酒。三春見義勇為,在武義享有聲譽,很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抱卓犖不羈之才,敦孝弟睦鄰友好。平生熱心公益事業,知無不行,行無不力。其經營籌劃為大家所敬仰者,難以枚舉,如經理修復熟溪橋,籌造南湖餘慶橋,經管縣城城隍廟,經理縣育嬰堂,重視教育事業,創辦養正學校,兼任校長之職。光緒二十四年,武義荒歉,知縣令其前往紹興採購糧米,以賑濟饑民,三春放棄府試良機,以民為重,欣然應命,購米平糶,使民受惠。三春善書法,縣內祠堂、廟宇、商店常請他書寫匾額,字型剛健有力,如其為人,現在下楊古石拱橋上,仍有劉三春書寫的“安濟橋”三個大字,雕刻清晰。
三春深慨滿清腐敗,政治不綱,有志於革命偉業,但無從藉手,思想鬱悶,平時沉湎於鴉片。後革命風潮席捲全國,三春時有所聞。光緒33年元月,時紹興大通學堂趙卓名士從紹興來武,經好友周華昌介紹,三春與之結識,始知有秋瑾女士,思想豁然開朗,決意戒絕鴉片,投身革命事業之中。遂前往紹興,面見秋瑾女士。兩人相遇,傾心相識,三春接受了民主革命之思想,加入了“光復會”。此後,逐步開展反清活動。回武義後,就授傳親信周華昌,在縣署前開一酒店,作為聯絡站,為往來志士休息活動之場所。三春在這裡經常與親朋好友,飲酒暢談,痛罵滿清腐敗。即使有縣署中幕客在座飲酒,他也不畏懼。時有革命志士過道武義,也相約入座,暢談適懷盡歡而去。由是,人稱酒店為“梁山酒店”。三春以學校、酒店為據點,開展反封建反滿清帝制的活動,大張旗鼓,號召人民起來革命。在全縣各地如縣城、白溪、履坦、下楊、黃壇等處設聯絡點,聯絡各地誌士,率為革命策源之地,一面籌集資金,一面派人四處探聽訊息。
光緒33年4月,秋瑾來武義,了解情況,並授三春為參謀。5月趙卓來武義,同中軍官周華昌商議起義事宜,周薦舉三春為光復會黨軍武義督辦。秋瑾發布《五月二十六日起義》的密令,約期發動。5月17日,周華昌等人遊行街市,發表革命演說。三春派周華昌前往紹興,面議起義事宜,又將起義日期告知頭目聶李唐,命其多加戒備。還親自前往宣平見龍華會副會長張恭,共商起義。聶李唐不慎在鄰居中泄漏起義之事,一時風傳全縣。知縣知後,急電省派兵前來。三春去宣平會見張恭,張恭估計清政府會派兵鎮壓,與三春商議“先下手為強”,提早起義,乃定於5月21日凌晨起義。三春率起義軍三百餘人,向武義縣城進軍。不料,滿清政府先於起義軍在5月19日派杭州道台沈祺山統兵到武義,雙方在雙路亭展開激戰。清軍裝備洋槍實彈在雙路亭埋伏襲擊,起義軍倉促應戰,殺聲震天,雙方死傷很多。起義軍只有鳥槍、大刀、長矛等落後武器,最終大部分壯烈犧牲。這次起義失敗了,清政府宣稱“劉三春造反”,滿清政府畫像通緝追捕劉三春。三春知道自己已被畫像通緝,只有躲避隱蔽在偏僻山村。有一次三春騎馬在永康躲避,在芝英地方,遇清軍搜查,因一把雨傘上發現有劉三春的名字,被清軍識破,即刻遭到逮捕,解回武義。縣令錢寶鎔審訊,三春毫不畏懼,與之抗爭,凜然不屈,伸張革命正氣。
是年5月29日,清兵押解三春遊街游四門,親信兩人陪押至刑場,三春全身捆綁在囚轎上。劉三春慷慨激昂,沿途大聲疾呼“打倒滿清政府”、“我是革命黨,不是九龍教”、“好漢不怕死,怕死非好漢”、“今天殺了我,再過十八年,我又是一個大後生,還是要和你們再斗過”……一路過來,並向路邊鄉親們說:“革命總是要流血的”、“再見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沿途的百姓紛紛淚下,嘆息不已。後來社會上流傳民諺:“十八年前出個劉三春,十八年後出個邵李清。”
清政府將三春押解至西門刑場之後,將兩個親信和劉三春一起綁殺。劊子手對劉三春下手一刀,砍下劉三春的頭顱,一股正氣熱血直衝天空丈余高,雙膝跪著,身體仍直立,正氣凜然,可歌可泣。後來,劉三春之頭被劊子手懸掛在大南門門口。
劉三春時年41歲,遺下一妻二女。其妻嚴惠,整日悲痛不已,雙眼悲傷哭瞎。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後,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仲夏月戊申朔越七日甲寅,為劉三春召開了追悼大會。民國元年夏,葬遺骸於雙路亭福建山,立報忠祠三間,祠記憶體放劉三春生前事跡石碑等,以作紀念。每年清明和八月十五日兩次祭奠。1984年遷墓於壺山西麓。
三春深慨滿清腐敗,政治不綱,有志於革命偉業,但無從藉手,思想鬱悶,平時沉湎於鴉片。後革命風潮席捲全國,三春時有所聞。光緒33年元月,時紹興大通學堂趙卓名士從紹興來武,經好友周華昌介紹,三春與之結識,始知有秋瑾女士,思想豁然開朗,決意戒絕鴉片,投身革命事業之中。遂前往紹興,面見秋瑾女士。兩人相遇,傾心相識,三春接受了民主革命之思想,加入了“光復會”。此後,逐步開展反清活動。回武義後,就授傳親信周華昌,在縣署前開一酒店,作為聯絡站,為往來志士休息活動之場所。三春在這裡經常與親朋好友,飲酒暢談,痛罵滿清腐敗。即使有縣署中幕客在座飲酒,他也不畏懼。時有革命志士過道武義,也相約入座,暢談適懷盡歡而去。由是,人稱酒店為“梁山酒店”。三春以學校、酒店為據點,開展反封建反滿清帝制的活動,大張旗鼓,號召人民起來革命。在全縣各地如縣城、白溪、履坦、下楊、黃壇等處設聯絡點,聯絡各地誌士,率為革命策源之地,一面籌集資金,一面派人四處探聽訊息。
光緒33年4月,秋瑾來武義,了解情況,並授三春為參謀。5月趙卓來武義,同中軍官周華昌商議起義事宜,周薦舉三春為光復會黨軍武義督辦。秋瑾發布《五月二十六日起義》的密令,約期發動。5月17日,周華昌等人遊行街市,發表革命演說。三春派周華昌前往紹興,面議起義事宜,又將起義日期告知頭目聶李唐,命其多加戒備。還親自前往宣平見龍華會副會長張恭,共商起義。聶李唐不慎在鄰居中泄漏起義之事,一時風傳全縣。知縣知後,急電省派兵前來。三春去宣平會見張恭,張恭估計清政府會派兵鎮壓,與三春商議“先下手為強”,提早起義,乃定於5月21日凌晨起義。三春率起義軍三百餘人,向武義縣城進軍。不料,滿清政府先於起義軍在5月19日派杭州道台沈祺山統兵到武義,雙方在雙路亭展開激戰。清軍裝備洋槍實彈在雙路亭埋伏襲擊,起義軍倉促應戰,殺聲震天,雙方死傷很多。起義軍只有鳥槍、大刀、長矛等落後武器,最終大部分壯烈犧牲。這次起義失敗了,清政府宣稱“劉三春造反”,滿清政府畫像通緝追捕劉三春。三春知道自己已被畫像通緝,只有躲避隱蔽在偏僻山村。有一次三春騎馬在永康躲避,在芝英地方,遇清軍搜查,因一把雨傘上發現有劉三春的名字,被清軍識破,即刻遭到逮捕,解回武義。縣令錢寶鎔審訊,三春毫不畏懼,與之抗爭,凜然不屈,伸張革命正氣。
是年5月29日,清兵押解三春遊街游四門,親信兩人陪押至刑場,三春全身捆綁在囚轎上。劉三春慷慨激昂,沿途大聲疾呼“打倒滿清政府”、“我是革命黨,不是九龍教”、“好漢不怕死,怕死非好漢”、“今天殺了我,再過十八年,我又是一個大後生,還是要和你們再斗過”……一路過來,並向路邊鄉親們說:“革命總是要流血的”、“再見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沿途的百姓紛紛淚下,嘆息不已。後來社會上流傳民諺:“十八年前出個劉三春,十八年後出個邵李清。”
清政府將三春押解至西門刑場之後,將兩個親信和劉三春一起綁殺。劊子手對劉三春下手一刀,砍下劉三春的頭顱,一股正氣熱血直衝天空丈余高,雙膝跪著,身體仍直立,正氣凜然,可歌可泣。後來,劉三春之頭被劊子手懸掛在大南門門口。
劉三春時年41歲,遺下一妻二女。其妻嚴惠,整日悲痛不已,雙眼悲傷哭瞎。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後,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仲夏月戊申朔越七日甲寅,為劉三春召開了追悼大會。民國元年夏,葬遺骸於雙路亭福建山,立報忠祠三間,祠記憶體放劉三春生前事跡石碑等,以作紀念。每年清明和八月十五日兩次祭奠。1984年遷墓於壺山西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