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元(明末欒城知縣)

劉三元(生卒年不詳),字聚奎,明末清初平遙縣沿村堡村人。明崇禎三年(1630)中舉,放任直隸欒城縣知縣。
上任後,他走村串戶,實地考察,遍訪全縣山水民情。訪察途中,心存兩大疑問:一是所經山川,所有小塊田地均荒涼閒置,無人耕種,山區高寒地帶,不見蕎麥糜谷;二是在田間勞作者俱是男子,竟無一個女子。經仔細盤問,才得知欒城有不準種小塊田地,不懂種蕎麥糜谷,女人不下地、不織紡的陋習。劉三元分析了欒城的山川、氣候等條件,萌生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志,決心使欒城“地盡其利,人盡其力”。回到縣衙,他制定了“引進蕎麥糜谷宜土耕種、倡導紡花織布家無閒人”的治縣方略。
劉三元從家鄉平遙帶來蕎麥,親手將種植的方法、經驗教給縣丞、主簿、典史等衙內吏員,然後分里包村,親教欒城百姓利用荒廢的小塊田地種植蕎麥糜谷。劉三元的夫人也組織工匠自製紡車,親教婦女紡花織布,使過去沉寂了千年的欒城山鄉蕎麥飄香、紡車鳴唱、布機札札、笑語串串。沒過幾年,欒城出現了男耕女織、野無曠田、地盡其利、人盡其力的景象。劉三元還下令撫恤殘孤,開穀倉救濟貧困,捐薪俸獎善懲惡,備兵械警戒盜匪。欒城從此境安民富,政通人和,一派興旺。全縣百姓感激涕零,甚為擁戴。劉三元在欒城政績卓異,被擢拔為兵部車駕司主事升戶部郎中,外放升遷寧遠兵備道。劉三元離任赴京後,欒城人民深念其德,朝夕思之,在縣城南門外給他修建生祠一座,並勒像於石,永久紀念。
明崇禎十六年(1643),劉三元在寧遠任職時,因父親去世,回到平遙老家,居家守孝。恰遇清兵入關,統治中原,圍攻平遙。劉三元作為明朝遺老,被民眾推舉為首領,率兵民抗清。失利後逃亡,被迫背井離鄉,隱姓埋名,如孤雲野鶴,週遊各地。一日,游至欒城舊治,感慨萬千。正遇民眾設香火、陳牲禮、張樂鼓,在其生祠前舉行賽會。他在人群中正在觀望,忽被一位老者認出,跪拜於地。訊息一經傳開,欒城民眾歡騰雀躍,爭先恐後地前來叩拜這位日思夜想的曾經的知縣大人。自此,應眾民懇求,劉三元留棲祠中,由百姓輪流供養。
劉三元成了欒城之民,躬親民事,與欒城百姓朝夕相處,直至卒於欒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