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美文學館·世界經典名著:沙郡年記

創美文學館·世界經典名著:沙郡年記

《創美文學館·世界經典名著:沙郡年記》是創美文學館·世界是經典名著系列之一,生態平等主義的聖經,土地倫理的倡言書,可與《瓦爾登湖》媲美的散文經典。讓陽光灑在心上,讓溪流穿軀而過,如果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重和讚賞,或者不高度重視土地的價值,那么人和土地間的倫理關係就不可能存在。

基本介紹

  • 書名:創美文學館·世界經典名著:沙郡年記
  • 譯者:李靜瀅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733190 
  •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 (Leopold A.)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頁數:252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創美文學館·世界經典名著:沙郡年記》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奧爾多·利奧波德(Leopold A.) 譯者:李靜瀅

圖書目錄

初版序言/1
增訂本序言/5
第一部分沙郡年記
一月一月雪融/3
二月優質橡木/6
三月大雁歸來/17
四月潮水來臨/22
五月從阿根廷歸來/31
六月釣魚田園詩/33
七月龐大的領地/37
八月綠色牧場/45
九月小樹林的合唱/47
十月暗金色/49
十一月如果我是風/58
十二月家園的範圍/67
第二部分隨筆——地景特質
威斯康星州/81
伊利諾斯州和衣阿華州/102
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107
奇瓦瓦和索諾拉/119
俄勒岡州和猶他州/133
曼尼托巴/137
第三部分關於鄉野的沉思
鄉野/145
閒暇時間/148
環河/153
大自然的歷史/164
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植物/170
鹿徑/180
大雁的音樂/182
第四部分結論
土地倫理/191
荒野/212
環保美學/224
附錄Ⅰ:作者生平/235
附錄Ⅱ:本書中出現的動植物名稱(英漢對照)/237
譯後記/249

後記

《沙郡年記》是美國著名生態倫理學家利奧波德的經典文集,它以優美靈動的文字描繪了20世紀中期以前美國南部各州的生態狀況,同時通過嚴肅客觀的分析表達了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土地倫理、生態良知等問題的看法。利奧波德終生為自然資源保護工作身體力行,直至1948年在前去幫助鄰居撲滅農場大火時不幸去世,長眠於他所熱愛的大地。他在去世前一個多月整理出的《沙郡年記》手稿遂成為留給世界的環保宣言。
20世紀30年代前,利奧波德就已在撰寫有關生態保護的專業文章,並在1941年接受紐約諾普出版社的邀請,動手寫一部寓生態保護觀念於鄉野體驗之中的自然作品。然而這本書的編寫與出版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對文集的內容,以及自然描寫與價值論述在書中各自應占的比重,利奧波德與編輯的意見一直無法統一,致使所提交的稿件多次被出版社拒絕。幾年問他不斷調整寫作內容,1948年4月的定稿被牛津大學出版社接受時,全書已由最初的以論文為主轉為描述鄉野體驗的散文與生態理論闡釋的有效結合,或許恰是這樣的轉變才使這本書別具特色。
與中國讀者更加熟悉的梭羅、繆爾等以自然寫作著稱的美國作家相比,利奧波德的文筆毫不遜色。與之不同的則是,利奧波德不僅強調自然的美學價值,更強調其生態價值。利奧波德恰好生活在美國的城市化空前發展的時代,因此更清楚地看到了人類無節制的開發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什麼不良惡果。與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保護主義者只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保護環境與野生動物,終極目的是為了持久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使萬物生靈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利奧波德則在多年的林業管理工作和野生動物考察中清醒地意識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因此不應從經濟角度去評估大自然的價值,更不應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影響甚至消滅其他物種。但在當時,能夠接受這種生態倫理觀的人並不多,因此他自稱是“少數派”。
利奧波德希望能通過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描述,使讀者理解他的生態觀念。令人遺憾的是,利奧波德未能看到《沙郡年記》的出版,而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他的生態倫理觀念仍未深入人心或得到踐行,甚至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人類如今面對的是更大規模的開發和愈發嚴重的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的物種正以駭人聽聞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在人類的需求面前,所有的自然保護措施只是權宜之計。只要人們無止境地追求自身的享樂。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主義者就將是“少數派”,並處於話語權的弱勢地位。正因為此,利奧波德對於尊重自然熱愛土地、“略微輕視一下業已泛濫的物質享受”的呼籲,時至今日仍然振聾發聵。
利奧波德的手稿於1949年出版時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月份排列成年記形式的散文,集中記錄了作者在自己的沙郡農場的所見所感,作者確定的書名就由此而來。第二部分敘述了作者在美國南部幾個州的經歷與思索,第三部分則是關於土地倫理和生態保護的論文。1966年出版的增訂本添加了《環河》一書中有關生態環境的隨筆,增加的隨筆被編排為全新的第三部分,初版的第三部分中的三篇隨筆成為增訂本的第四部分,但前兩部分均保留了初版時的原貌。利奧波德認為人類應懷著謙卑之心平等地對待自然萬物,建立並遵循以生態平等主義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從而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增訂本的編排更好地反映了這種倫理觀念。這裡的譯文就是根據增訂本翻譯的。
據我所知,此書已有三個中文譯本。侯文蕙先生根據本書初版所譯的《沙鄉的沉思》早在1982年就已出版,1997年再版時改名為《沙鄉年鑑》。吳美真先生1997年在台灣出版了《沙郡年記》增訂本,兩年後由三聯書店在大陸推出,2004年再版時譯名改為《沙郡歲月》。此外,當代世界出版社還在2005年出版了英漢對照的《沙郡年記》,由孫健等人合譯。
我認真研讀了這三個譯本。侯文蕙是研究環境史的專家,其譯文具有開拓之功,但是對原文某些語句的理解存在偏差,表達略欠文采。吳美真的譯文相對而言更有文學性,但詞語的搭配與句式的選用尚需斟酌,這或許和譯者來自台灣有關。無論如何,對於向中國讀者介紹環保先驅利奧波德的這部著作,侯文蕙與吳美真的譯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先導作用,也為後來的譯者提供了借鑑。而合譯本顯然參考了吳美真的譯文,卻又為了顯示其不同而隨意添加原文中沒有的句子,因此誤導了讀者,違背了翻譯的根本原則。拘於後記的形式與篇幅,無法對此具體說明。問題的關鍵在於,翻譯永遠無法達到完美,但是每個嚴肅的譯者都不應也不會放棄對完美的追求。
我在翻譯時曾嘗試著為此書另取譯名,卻一直無法找到更適合的表述形式。如用文學性較強的“沙鄉歲月”或許會更吸引讀者,但“沙郡年記”畢竟是最切近原文的直譯,因此從嚴謹的角度考慮,還是決定沿用這一譯名。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也是科學論著,其價值體現在富有詩意的文字之中,也源於利奧波德對自然之美的感性體認與對自然生態的理性思考。據此,我在翻譯以敘述與描寫為主的前兩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最後兩篇散文時,力求以優美流暢的語言傳遞出原文那詩意濃郁的景物描摹以及綿長悠遠的思緒。而對於原著中以論述為主的文章,則更注重準確地闡述作者那種原始主義與整體主義的自然生態保護思想。
對於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人名和典故,我在譯文中以腳註形式進行了解釋。書中出現了大量的動植物名稱,這裡效仿侯文蕙的做法,在譯文後附上了英漢對照表。在翻譯原書的專有名詞與概念時,我參考了侯文蕙和吳美真的譯本,在此要向兩位前輩表示誠摯的謝意。利奧波德不僅是個環保主義者,更是對自然萬物深懷愛戀並充滿憂患意識的詩人與思想家。希望我的這部譯文能讓讀者在字裡行間依稀見到作者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作者廣博的心胸、松樹般正直的靈魂,也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認真思索自然環境保護的問題,更多的人停下匆忙的腳步,想一想已有多久見不到藍天聞不到花香。
——李靜瀅
2010年4月25日
記於廣州

序言

1948年,奧爾多·利奧波德去世時,《沙郡年記》還只是草稿。這些手稿由利奧波德之子盧納進行編輯,於1949年成書出版。之後,利奧波德生前從未發表的另一批隨筆和日記也由盧納加以整理,並在1953年以《環河》為標題出版。
這裡的新版本包括《沙郡年記》的全部內容以及《環河》中的隨筆。文章的排列順序在此有所變更,其中的兩篇隨筆被合併在一起,旨在避免重複,並更好地呈現利奧波德的主要觀點。重新編排之後,本書初版序言中所介紹的各個部分發生了下述變化:第Ⅱ部分已被重新命名,第Ⅲ部分調整為第Ⅳ部分,新的第Ⅲ部分主要選自《環河》。我們還修改了文本中一些有可能誤導讀者的過時引證。
很多人都曾閱讀並引用過這些文章,然而,公眾在強烈追捧“自然美”的價值時,卻遺忘了這些文章的主旨。比如在路邊種些花草進行美化,這絕非利奧波德所理解並宣揚的人與土地之和諧。美國一方面在立法中聲稱要保護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卻計畫著在兩處極具自然價值的地方修築水壩。在科羅拉多大峽谷修水電站的提案早已呈交國會,這樣的工程最終會毀掉生機盎然的河流,大水將會淹沒這一獨特自然遺產的大部分地區。
若干年來,籌建中的項目還包括在阿拉斯加開發水電,所選位置將使太平洋沿岸的遷徙水禽因為蓄水而失去主要的繁殖地。許多個年代裡,野鴨、大雁和其他鳥類每年都要飛過華盛頓、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但是水壩的修建,會在瞬間消滅這些鳥中的絕大部分。當年奧爾多利奧波德寫下“大雁的音樂”時,這一切還都無法想像,而現在這種景況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到我們頭上。遺憾的是,提議、擁護並實行這一計畫的美國人,會以經濟利益之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儘管經濟學不應成為決定性的因素,何況人們本可以尋找並採用其他可行的發電方法。
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孫輩這一代人,有的是大學校園裡的叛逆青年,有的在為社會事務工作或參加遊行,有的正在異域的土地上戰鬥。當年,奧爾多利奧波德對於“野生的、自由的萬物”作出了睿智的理解與雄辯的闡述,而隨著他的孫輩這一代人變得成熟,保護“野生的、自由的萬物”也到了關鍵時期。
在吸引這些年輕人注意的所有事務中,大自然所面臨的困境已然是最後的呼喚。人類對土地的冷漠態度,正在給野生的、自由的生靈帶來毀滅。要遏制對自然的破壞,最好的辦法或許就是,把弘揚土地倫理的緊迫任務託付給年輕一代。
——卡羅琳·克拉格斯頓·利奧波德
盧納·利奧波德
1966年6月乾華盛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