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向孔子學什麼

創業向孔子學什麼

《創業向孔子學什麼》是2010年吉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克蘇。

基本介紹

  • 書名:創業向孔子學什麼
  • 作者:劉克蘇
  • ISBN:9787546316277
  •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1-01
孔門論語,作者簡介,作品目錄,正文摘錄,

孔門論語

《論語·儒商》代序 談創業,談企業管理,必須把世界五百強搬出來。但是五百強中,百年老店不多。多數撐不了多久,也就十幾年、幾十年時間。更讓人神往的是百年老店,一時風光不算什麼。要是有人說現在有一家千年老店,是不會有多少人相信的。
“孔家店”開辦兩千五百多年了,還沒有倒。它時興時衰,興的時候多。衰也是衰而不亡,氣脈總是通的,沒有真正斷過。現在又有復興的氣象了。比方“和而不同”四個字,作為中國的基本外交國策,還在用。很多企業也在用,作為基本的管理理念,對內對外都用。就是說,對內對外都尋求共識,講究共贏,也保護個性,鼓勵出新。這樣就比較經久,不容易落伍。
這種經久不衰的奧秘,記載在《論語》裡面,因此古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大到天下,國家,小到組織、企業、個人,《論語》都可以派上用場。為什麼呢?因為《論語》從個人學習修煉講起,一直講到天下的治理,有一整套辦法。可以稱為“通典”。
世界上的通典,都不容易落伍。不但不落伍,往往還是未來的指針。譬如西方國家最流行的《聖經》,就是通典。在知識經濟中,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好多書印出來沒幾年就淘汰了,但是《聖經》一直長銷不衰,人手一冊、人手幾冊的情況很多。
這本書好比是一家知識企業千年老店,或者說是一種“知本”,知識的老本。西方人天天吃這個老本,開許多新業。在中國,這樣的老本也有,黃金三部曲[1]就是,《論語》就是。由此可見企業文化的力量了:董事長不在,總經理換人,店子照樣開,使命照樣傳承,一千年、幾千年往下傳。《禮記·學記》最後總結說:“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就是這種“通”的境界,不在乎硬要一個店面,一個經理名頭,一個老闆印章,一份契約,一筆業務,才可以運轉,而是怎么都可以轉。
比如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闆,他推辭不掉開發自我、設計自我、經營自我、管理自我、推銷自我等個人理財業務。當然他也是自己這個“一人店”的打工者。記者是無冕之王,市場經濟中的每個公民,也是一個無名之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禮記·中庸》)商道無所不在,《論語》到處可用。
《論語》是通典,好比交通幹線網,“四通八達”。專典則好比支線網,說句玩笑話是“一通兩達”。幹線網總是不容易動的,老是動,會傷元氣。支線網多動一些關係不大。特別是微循環的支線,變動就比較多。幹線網旁邊的企業、組織換來換去,今天成立了,明天取消了,但是幹線網總是在那裡。
要想富,先修路,最先修幹線,是定大盤子的。大盤子定了,再定中盤子小盤子。一個企業也是一樣,先定大盤子。大盤子不要輕易動。今天造飛機,明天不造飛機了,改造飲料,後天飲料不造了,改造電腦,這樣的企業創新,折騰幾下就沒命了。
通典管大盤子,管總體創新,管方向,管骨髓,管命根。這就是為什麼通典不容易淘汰的緣由。百年老店,貴在於通。常通常新,不通不新。通典不可不讀。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門徒,把孔子的話集中起來,做成一本書,就是《論語》這部通典,裡面也有一些話是弟子說的。
為什麼取名《論語》呢?說法就多了。漢英對照的《大中華文庫》裡頭收了英國人韋利(Arthur Waley)翻譯的《論語》,英文名採用The Analects,是“文選”、“論集”的意思。
楊逢彬先生為《大中華文庫·論語》做前言說,《論語》被譯成幾十種文字,世界上除《聖經》外,印數最多的就是《論語》了。2002年11月國際儒商大會上發表的《上海誠信宣言》,基本精神都是取自《論語》。大概可以這么說:孔家店即使找不到,按照《論語》精神開辦企業,卻為社會所必需,所歡迎。企業精神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財富,至於這個企業姓孔還是姓別的還在其次。這樣說的話,孔家店可能就多了,而且越多越好。也可以把孔家店當作經辦企業的“標準店”,一個模範企業,一個構想,一個藍圖。
現在就來看看這張藍圖的設計思想。
但進入之前,還想順便老實交代本書的體例——對於《論語》每一節,末學都按照“試譯”、“試注”、“體會”三層來展開,都不是定論,而是學習過程的階段性匯報,以求孔子在天之靈明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捫心自問:我明白孔子嗎?雖說心嚮往之,但自己眼下還沒有變成孔子,怎么能知道孔子的深意呢?怎么知道孔子說這話時的想法呢?所以,只能試譯、試注,談點體會罷了,連“心得”也談不上,實在不敢說有所“得”。
[1] 黃金三部曲,指《論語》、《老子》、《金剛經》。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工商學院教授,在北京與朋友一起參與創業活動。在山東工商學院開設《中外文化經典導修》《儒商及儒商精神》課程,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中國古代經典並鼓勵學生自我設計、自行創業。

作品目錄

靠孔門《論語》,辦千年老店(代序)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力
堯曰第二十

正文摘錄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試譯:孔子說:“先看看一個人做什麼,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後細細體察他最樂意什麼。這樣一來,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試註:視是直視,直接看。直接看什麼?看“其所以”。其是某某,是一個人,是他、他們。以是做,“所以”是“所做的事”。觀是進一步看,多看幾個方面,這裡是看做事的方法。察,更仔細了,用心體察,心靈上要有溝通,體會到人家心裡的喜好,人家樂意什麼,什麼最讓他安心、安然、安泰,這個難以覺察。因為樂意的事不一定做,心裡想想而已是常有的。為什麼?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心想事不成,事與願違,要么是外緣不具備,要么是自己的願望不切實際,或者內因外緣都有問題。很多人為了謀生,總要做一件工作,這是“所以”;工作方法,是“所由”;謀生之外,還有自己最樂意的事情,是“所安”:譬如麻將、繪畫、音樂、旅遊、自由軟體編程,因人而異。工作是酷刑,但是不得不做。下班後是天堂,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往往也成就最大。焉是“怎么能”、“如何能夠”。廋(sōu)是隱藏。
體會:知人善任,這裡講“知人”,有三個辦法,一層比一層深。老闆選員工,員工選老闆,都可以用這三個辦法。但是要用好也不容易,心裡還要有桿秤,懂得輕重,知道好醜。我們常常也察言觀色,套人話頭,猜測人心,最後都搞錯了。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出發點不純正,考慮自己多,考慮別人少。一句話,就是沒能做到“思無邪”。思無邪而又加上孔子這三條,知人就容易了。甚至更進一步,像老子那樣,“不出戶,知天下。”(四十七章)為什麼知天下人心?因為聖人心地純淨,不想別的,不想自己,“思無邪。”不想自己,心裡只裝著天下百姓,老百姓想什麼、需要什麼,一清二楚。這就是老子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做百姓的朋友,做大家的知音。朋友之間最相知,相知莫過是知音。知人並沒有什麼訣竅,無非一個誠信而已:“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拿這個問題天天問自己,才好。做員工的知音,從“所安”著手安排工作,其“信”最大,關係最鐵,效益最好。安排安排,不安不排,能安則排。這樣安排之後,就不要管了,老闆自己也“安”了。為什麼?因為老闆所安,應當沒有別的,只是以員工的所安為“安”。《老子》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兒子》講“老闆無常安,以員工安為安”。否則你排了工作,他心裡又不安,你如何能安?一邊工作,一邊惦著麻將,一有空就鑽研麻將,工作能過得去就行,能餬口就行,精力如此分散,什麼也做不好。因此《兒子》又說:“工作安排,安心為上,報酬次之。”
當然啦,安心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個人,無論老闆還是員工,眼下的所安不一定是真正的所安。這個問題大了,暫且放下。藕益大師說:自己的所以、所由、所安都到位了,別人的所以、所由、所安也就容易看清了。知人要從知己做起:“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21)這樣,惠子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反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見《莊子·秋水》),也許就有解了。
2.12子曰:“君子不器。”
試譯: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
試註:器是器物,器具。一個碗,一個盆,一把鑰匙,一個籮筐,寬一點講,一門手藝,一套方法,一塊地皮兒,一個字眼兒,都是器。這個器字,周圍有很多口,像器具的口,當中一條犬。表示很多器具,有狗在中間守著。君字下面也有一個口。這個口不是器物,而是發布命令的口,是金口玉牙、一諾千金的口。君字上面是個尹,表示治理。尹的甲骨文,是一隻手拿著筆,筆是中間往下的那一撇,上頭那幾筆表示手。君臨一國,君臨天下,用筆用口,正所謂君子動口也動手。動手不是拿傢伙打人,而是拿筆簽字,批閱檔案,發布政令。
體會:常有人擔心,學孔夫子會不會變得拘謹?禮尚往來,唯唯諾諾的。這個擔心,只消孔夫子四個字就打發了:“君子不器。”器物是東西,“君子不是東西。”南懷瑾先生愛開玩笑,在《論語別裁》里引出這句怪話。這種怪話再往下講,就是仿照《金剛經》的套路:“所謂君子,即非君子,是名君子。所謂器,也不是器,這就叫做器。”想拿一個東西、一個框框“框住”君子,那不可能,君子灑脫得很。連君子都不是君子了,東西還是君子嗎?想框住我,沒門。君子風度一下沒了。真人不露相,打燈籠找君子找不著。迎頭碰上一個莽漢,一點君子風度也沒有,大咧咧的,粗魯魯的,就小看了:“嗨,小人一個。”眼珠子往下一轉。不過講究禮讓的孔夫子有話:“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孔子家語·王言解》)當仁不讓(15.36),不是唯唯諾諾的,叫人一眼就看出君子風度的。一個故事流傳很久了,這裡我們略去真實姓名。說的是北京大學一位大教授,世界有名。有些北大的學生不認得他。一次在北大校園裡遇著了,學生很客氣,說:“老鄉好,要幫忙嗎?”“啊,謝謝!”老教授回答,繼續走路。也難怪,這位大教授穿著跟進城賣菜的老鄉一樣,神情也老實巴交的,臉上皺紋又多,看不出什麼文采來。
《易經·繫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孔子的話,因為《易經·繫辭》是孔子做的。形而上者,就是無形者;形而下者,就是有形者,因此孔子繫辭中又說:“形乃謂之器。”“道”只有一個,“器”有很多。道不是一個器,但是有一切的器,或者說可以變化一切的器。變化,是可以變出,也可以變掉:“化而裁之謂之變。”(《周易·繫辭》)像孩子們玩沙堆一樣,堆一個金字塔,推倒,又堆一堵城牆,推倒。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是一個器。國君只管說話簽字,具體事情讓諸位大臣去乾。君子是通達之士,到處去得:“推而行之謂之通。”(《周易·繫辭》)企業經營是多元好還是一元好?這個問題可能沒意思。君子不是一把專用鑰匙,他是萬能鑰匙。萬能鑰匙還不行,因為還是一個器,君子比萬能鑰匙還通達,可以穿牆過壁。這樣說就神了,開始跳大繩,“百鬼速出,急急如律令!”總的意思是不要小器,不要鑽到牛角尖里出不來。要有把牛角尖鑽穿的勁頭。能進能出,才是君子。現在大學最推崇通才教育,跟孔子的話相通。古時侯的君子,當代的大學生,大老闆,都要做有道之士,要以道容器、以道制器、以道御器,又能以器通道、以器悟道、以器得道,才能遊刃有餘,把事業做大:“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周易·繫辭》)否則,光有器,光有一門專業一個產品,別的專業別的產品一竅不通,這一門專業這一個產品肯定不通,那是行不通的。通,就要上網際網路,到處亂竄。
這些道理,《易經·繫辭》連貫講起來就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大事業是富有的,一個器裝不下。“富有之謂大業。”(《周易·繫辭》)道也可以說是大器。“管仲之器小哉!”(3.22)孔子覺得管子小器,裝東西不多。學生沒本事,還在學,還不成器;學了一技之長,是個能人,成器了;本事多了,各種本事通達了,各種技能相互為用、不相妨礙、貫通為一、時時出新了,就是大器。大器通道,大器不器。大器不是哪一個小器,而是哪一個器都不是,哪一個器都是。勉強可以拿孩子的沙堆打比方:沙堆不是金字塔,不是城牆;既是金字塔,也是城牆。但是實際上這種大器無法描述,不是沙堆。沙堆說到底還是沙堆,是一個器,可以看見,可以摸到,是海水、河水用石頭做成的,千百年的沖刷磨打。道卻沒法看見,沒法做成,因此《老子》說“大器免成”(四十一章)。“免”寫做“晚”,就變作“大器晚成”。“化而裁之謂之變”,免變作晚,化而裁之也。晚成晚到什麼時候?晚到猴年馬月,六十億劫,甚至像地藏菩薩那樣等到一切眾生統統成佛,還不算晚,也就“免成”了。
德魯克(Drucker)被看作當代管理學之父。1946年他寫了一本管理學開山之作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公司的概念》。一看書名,我們就明白:這是一本談企業的書。但是德魯克在1993年新版序言中開門見山:“《公司的概念》並非一本‘企業’論著。”為什麼?因為它適用於一切組織,包括工商企業和非盈利組織。第一章中,德魯克直奔主題:自由企業體制不但要履行經濟職能,還要承擔重大的社會職責、政治職責。有點君子不器的度量,到底是大師。但是,企業界、管理學教學界、社會各界,有這種寬眼界的不多,他們把專業、行業分得很細,不敢越雷池,不許越雷池,所以總是做不大。
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試譯:孔子說:“不懂天命,不能做君子;不懂禮儀,不能立身;不懂言談,不能理解人。”
試註:知,就是行,是落實在行動中的真知。命,命運,天命。言,即言談舉止,言行。
體會: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性格決定命運,孔子五十對自己性格完全把握了,所以能夠準確定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卓爾不群,和而不同,引領時代,成為曠代文化導師;對別人性格也洞察入微了,所以能夠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做生意,搞文化產業,如果能夠進入孔家店水準,那是天福。至於佛家,則有宿命通,別人的宿命,一切眾生的宿命,自己的宿命,都知道。
人靠禮立世。什麼是禮?禮者敬也。敬己敬人。首先是敬己,尊敬自己,高看自己,相信自己有明德,有天命。天命之謂性,人的天性是偉大的,承載了天命的,肩負著天地萬物人類使命的。什麼使命?覺悟到自己潛能的無限,有如天地一樣廣袤,原子一樣精微。既然我能這樣,人人也都能這樣,這就是敬人。敬己敬人,就是禮儀。敬自己,則自強不息;敬別人敬天地,則厚德載物。敬人者人恆敬之。人敬、自敬,立足於世,全靠這一套禮儀。禮儀在心,真心禮敬自己禮敬別人禮敬萬物,自己就站得穩,立得住。禮,就是立。不知禮,沒法立足。人不喜歡不自重、不自尊、不自立的人。因為不自重不自尊不自立的人,必定自傲、自卑;對別人也不會真心尊重,只會輕視、傲視、恐懼、盲從、迷信。對人無禮,對人失禮,總是自取其辱,在社會上難以立足,其實是對自己失禮,對自己無禮。劉邦對人無禮,商山四皓就躲到山上,不出來為朝廷效力。皇上不給人面子,人家也不給皇上面子。皇上不尊敬人,就是不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1.8),不自重,威望威信就沒有了,人才都離開了。
為什麼知即是行?因為知道了卻做不到,等於不知道。我明明知道醉酒不好啊,但是照樣醉。可見還是明明不知道。還需要醉生夢死幾次,才能體驗到,感悟到,才能斷然戒酒。知就是行。第一,知命就是行命得命,就是順命、制命、革命。孔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順命、制命、革命三位一體,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知禮也就是行禮,也就是隨禮、制禮、革禮。隨禮是入鄉隨俗,入門隨主。制禮是制定禮、運用禮、制約禮,而不為禮儀所困。革禮是變革禮儀,與時俱進。孔子說“生於今之世,返古之道,災必逮夫身”(《禮記·中庸》)——當今之世還想恢復孔夫子時代的禮儀,那是孔夫子早就預言警告了的:此人不懂天時,墨守成規,要大禍臨頭了。第三,知言也是行言,也是得言、發言、忘言。懂得話語,就能做到。懂得別人的話語,就能正確對話,正確交往,正確行動。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知人,無以善任也。知言則知人,知人則善任。言談就是行動,就是言行。
言為什麼就是言行?因為言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它還表達行,體現行。或者正面體現,或者反面體現;或者全面體現,或者片面體現;或者直接體現,或者間接體現;或者公然體現,或者隱晦體現;或者抽象體現,或者具體體現。言為心聲,即便想掩飾,也是一種表達,一種體現,甚至欲蓋彌彰,欲縱故擒。真的知言,真的會聽話,一定是知言行,聽得出弦外之音,話外之意,辭外之行。《孟子·公孫丑上》說:“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告子問孟子:“孔夫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怎樣才叫知言?”孟子解釋說:“知言,就是知道片面的話、詖(pō)辭、偏頗之辭哪些地方沒說到,知道花哨的話什麼地方有陷阱,知道居心不良的話哪些地方偏離正道,知道推脫躲閃之辭那個地方說不通。話不正,是由於心不正,會危害國政;國政搞砸了,什麼事都黃了。聖人要是再生,一定同意我的說法。”
《論語》開幕三句,謝幕三句,大有深意,值得背誦,值得回味,值得落實。
開幕三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謝幕三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一部《論語》,背誦這六句,也就差不多了,全部內容都在裡面了。精髓是提倡學習,體驗快樂,推崇知識,搞善知識經濟。六六大順,背得六句的有福了,行得六句的有福了。
六句創業寶訓。六句《論語》走天下。
————————————————
嚴新畫:聖者(孔子)
嚴新為畫賦詩:
明聖不求善賈沽,庶生長志心作玉。
回春桃李滿縣花,創業垂統治學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