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修復

創新與修復

由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歷史社科類圖書。該書提出革命後國家構建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並沒有構成對革命的根本性否定,全球化時代的創新與崛起也不是對改革開放前國家構建原則的根本性顛覆。

基本介紹

  • 書名:創新與修復
  • 作者:作者:劉建軍周建勇 
  • 定價:46.00元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基本信息,目錄,導論,後記,

基本信息

書名:《創新與修復:政治發展的中國邏輯》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上海市委黨校博土)
嚴海兵 (華東政法大學博土)
版本:2011年5月第1版

目錄

導論

反觀歷史,有三件事情是歷史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不曾做到的,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國、獨立立國、發展興國。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以上三者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有三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是革命為什麼會成功?二是中國為什麼沒有解體?三是中國為什麼會崛起?這三個問題曾經困擾了無數的西方學者和西方政要。
本書試圖將以上三者統一起來,提出革命後國家構建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並沒有構成對革命的根本性否定,全球化時代的創新與崛起也不是對改革開放前國家構建原則的根本性顛覆。中國是沒有隔斷大傳統和靈活確定創新邊界和守護修復邊界的基礎上,通過觀念性創新、制度性創新、政策性創新、機制性創新以及結構性創新不斷為中國的現代化注入新型的動力。
第一章 從君主時代到政黨時代:史無前例的政治轉型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的創新與修復力:政治發展的動力與空間
第三章 魅力化與制度化的政黨精英:政治權威的塑造
第四章 連續性與開放性的意識形態:政治合法性的構建
第五章 基於信仰與激勵的組織體系:使命政治的生成
第六章 政黨與社會的相互建構:政治生態的平衡
結語

後記

附1:精彩片斷摘抄:
從政治學角度直觀地來看,意識形態就是那些政治團體或個人所標榜的形形色色的“主義”,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甚至社群主義、女權主義、環保主義等等,這些主義的追隨著試圖以各自的改造計畫和目標來塑造社會成員,要么藉以論證已經獲得的政治統治的合理性或應該獲得這統治地位的必要性,要么鼓吹只要把他們的計畫落實為行動,社會就能夠變得比目前的狀況更加美好。簡言之,政治意識形態實際上就是一種解釋並試圖改造社會的綱領、指南或願景。一般而言,作為規範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關係的一套理論說辭,意識形態的基本結構包括三個層面:
其一是關於生存意義和終極價值的關懷和主張的信仰層面;
其二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認識層面;
其三是關於如何生產,如何管理以及如何評估思想和觀念的策略層面。
其中,前兩個層面體現的是價值理性,屬於“純粹的意識形態”;第三個層面體現的是工具理性,屬於“實踐的意識形態”。
(南京市民謝子徒於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摘自本書“第四章 連續性與開放性的意識形態:政治合法性的構建”,P.188,由嚴海兵撰寫。)
備註:南京市民謝子徒於2011年7月22日首次創建本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