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解放思想 持續創新 在“磨刀石”上建設西部大慶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 1
依靠科技創新 做優示範工程 爭當現代煤化工的先行者和領跑者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
堅持創新驅動 加快轉型升級 努力實現華誼集團跨越式發展 上海華誼(集團)公司 19
構建油氣煤鹽一體化產業棗蒸拔新格局 實現百年延長石油創新轉型發展 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7
思想觀點決定發展方式 軟控股份有限公司 37
堅持結構調整走集約發展之路 為打造千億集團奠定堅實基礎 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公司 47
瞄準世界領先 立足自主創新 振興發展民族聚氨酯工業 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55
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循環經濟 努力開創魯西化工發展新局面 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65
以建設灑殃厚付百萬噸乙烯項目為契機 促進鎮海煉化發展方式的轉變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 75
綜合開發利用資源 探索磷化工發展新路 瓮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84
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構建歡舟艱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 92
實施專業化重組和產業結構升級 促“存續”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102
從氟化工出發 向新能源進軍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
加強全球資源和市場的組織運作 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121
用WCM/CI最佳化存量結構 實現國有企業內涵式發展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130
堅持科技興企 追求卓越績效 全面提升集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141
堅持服務創新 促進轉型發展 做上海化工結構調整的助推器 上海化學工業區 149
依靠領先戰略和轉型升級推動華峰跨越發展 華峰集團有促禁限公司 159
以效益體現價值 用財富回報才智 開創氟矽領域新天地 東嶽集團有限公司 168
立體實施轉型戰略 推動企業跨越發展 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79
堅持科技創新 調整產業結構 努力把特種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 四川得陽化學有限公司 四川得陽特種新材料有限公司 189
把握市場脈搏 調整產品結構 引領我國生態肥料行業健康發展 雙贏集團有限公司 198
打造多元耦合的產業鏈 實現開磷集團轉型升級 貴州開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8
科技為先導 人才為支撐 努力打造塗料行業的民族品牌 江蘇三木酷諒熱喇集團有限公司 217
調整產業結構 轉變發展方式 全面提升雲天化的核心競爭力 雲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26
依託技術創新 促進高端發展 打造紡織用化學品全球龍頭 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35
不斷改革創新 全面轉型升級 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鹽湖特色經濟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45
做強產業特色 實現科學發展 打造世糊嘗恥界級的氟化學工業園區 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 255
它山之石
實現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核心的轉型發展 陶氏化學 262
科技創新奏奔格主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精誠合作應對環境變化新挑戰 通用電氣公司 269
助力客戶 創新增長 走高端化產品發展之路 塞拉尼斯 279
創新為本 轉型變革 做全球一流的特種化學品製造商 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 288
探索全球特殊化學品集團的重組與發展之道 朗盛 298
後記 305
序言
新世紀以來,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石油和化學工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經過“十一五”的艱苦努力和“十二五”的良好開局,行業經濟總量快速攀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2011年,行業總產值突破11萬億元,利潤總額達8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1.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達5900億美元;重點產品增勢強勁,已有40多種大宗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增量和消費量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已經形成擁有50多個子行業、生產6萬多種產品、門類較為配套、品種比較齊全、基本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石油和化工生產、消費第二大國,其中化學工業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從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歷史性跨越中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巨觀經濟戰略決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轉變發展方式,是石油和化學工業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關鍵之舉。“十一五”期間,石油和化工行業680萬產業大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解放思想、艱辛探索,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技術創新,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譜寫了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湧現出一大批調結構、轉方式的先進典型。他們中有的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壟斷,自主開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技術裝備;有的大力調整結構,淘汰落後產能,研發生產高端專用化學品,轉型升級邁出了重要步伐;有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高;有的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積極“走出去”,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同時產業集聚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湧現出一批理念先進、特色突出、安全環保的化工園區。這些先進典型為全行業“調結構、轉方式”做出了榜樣。
為全面落實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典型經驗的示範引領作用,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破解調結構從何處入手、轉方式從哪裡破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制定《“十二五”發展指南》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著手“調結構、轉方式”典型經驗的調研、總結和篩選。這是一個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實現思想大解放的難忘經歷,我們為典型企業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精神所感動,也為企業家們的魄力和智慧而讚嘆,更為石油和化工企業艱辛探索取得的發展成就和寶貴經驗而自豪。歸結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共同點:
第一,把技術創新作為強企之本,搶占發展與競爭的制高點。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創新是石油和化工企業持續追求的核心競爭力。中石油長慶油田持續推進關鍵技術創新,突破了“低滲透”油田開發的世界性難題,為建設“西部大慶”、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煙臺萬華集團在歷時五年引進技術無望的情況下被迫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最終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MDI製造技術,振興了民族聚氨酯工業,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神華集團堅持自主開發與對外合作相結合,開發出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制油關鍵技術,並在國家示範項目上成功套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制油關鍵技術工業化的國家,搶占了現代煤化工產業的制高點。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堅持科技興企,在技術開發、智慧財產權保護、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多氟多公司圍繞氟、鋰、矽三個元素做文章,在小行業里打造成世界冠軍。四川得陽公司以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企業責任感,譜寫了我國特種工程塑膠發展的新篇章。這次總結推廣的典型企業基本上都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事實證明,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強企之本,關鍵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轉變發展方式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實現。
第二,把改革調整作為發展之基,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改革調整是石化企業轉換機制、激發活力的主要手段。上海華誼、天津渤海是由原地方化工局改制而成的大型企業集團,他們面對大城市功能定位變化、資源環境約束限制等嚴峻挑戰,果斷採取“關、停、並、轉、破”等改革措施,大刀闊斧地淘汰落後產能,積極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實現了集約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成為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現代煤化工、綠色輪胎、生產性服務業等一體化的綜合性大型現代企業集團。中石化鎮海煉化通過建設百萬噸乙烯項目實現煉化一體化,促進了煉油與化工的深度聯合,實現了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使公司競爭能力位居煉化企業國內之首、亞太前列。陝西延長集團努力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園區和示範項目,實現了由單一煉油加工向油化並舉和油氣煤鹽綜合化工發展的轉變。中國中化集團努力打造國際貿易商形象,做全球市場的運作者;掌控產業鏈關鍵環節,做全球資源的組織者;經受了生死攸關的考驗,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華麗轉身。中海油把落實科學發展觀與企業內部改革緊密結合,大膽探索、獨闢蹊徑,闖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存續企業改革發展之路。華峰集團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股權結構由封閉向開放轉型,治理結構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轉型。雲天化集團、浙江新安化工集團通過體制改革、結構調整、技術與管理創新,盤活了資產,增強了活力,初步構建起結構最佳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永續發展能力。
第三,把人才作為財富之源,形成了靈活高效的人才機制。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特別是創新型高端人才是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的主力軍。青島軟控是由專家、學者創辦的民營企業,起點高、眼界寬、創新能力強,他們從開發控制軟體入手快速進入輪胎裝備行業,開發出國際先進水平的數位化裝備和信息化控制系統,成功開發並套用了反式異戊橡膠等一批世界先進技術成果,打造了一條涵蓋原材料、裝備製造、產品生產、物流倉儲、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等橡膠輪胎全產業鏈,為振興我國輪胎裝備製造業做出了貢獻。東嶽集團堅持“以效益體現價值,用財富回報才智”的人才理念,實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機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進機制,“賽馬而不相馬”的人才選用機制,“以貢獻論英雄”的人才激勵機制,開發出氯鹼用離子膜技術並成功產業化,摘下了含氟高分子材料“皇冠上的明珠”。江蘇三木、浙江龍盛等企業注重用待遇留人、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激勵機制,培育了一支包括戰略管理、技術研發、生產操作、市場行銷等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隊伍,為“調結構、轉方式”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動力。
第四,把綠色發展作為必由之路,走循環經濟的康莊大道。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是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新疆天業集團圍繞傳統煤化工企業如何保持和擴大競爭優勢這一課題,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積極開發、大膽套用最新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成功構建了涵蓋資源—熱電—化工—高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開闢了西部地區企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新路子。貴州瓮福集團、開磷集團以循環經濟理念致力於磷礦、伴生資源和廢棄物的開發利用,通過整合自然資源和科技資源,實現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包括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氯鹼化工、建築材料、商貿物流、物業服務等多元化發展的產業格局。青海鹽湖公司按照“立百年鹽湖,創永續事業”的理念,走質量型、節約型、技術型、集約化發展道路,在做大做強鹽湖產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山東魯西化工集團繼承小化肥行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面對劇烈的市場競爭,努力轉變企業發展方式,走上循環經濟的康莊大道。福建雙贏集團把握市場脈搏,經過十年打拚,從立足西部到走向全國,從一元發展到多業並舉,從傳統化肥到生態肥料,為促進生態農業、共享生態食品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五,把文化創新作為聚力之魂,為企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企業文化是企業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反映著企業的發展理念和員工的精神風貌。這些典型企業都十分重視企業文化的創新,並通過不同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來,成為團結和凝聚廣大幹部職工的精神動力。如中石油長慶油田、四川得陽、多氟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光”的愛國精神;青島軟控、中海油、浙江華峰“愛惜人才、關愛員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人本文化;雙贏集團和青海鹽湖“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品牌文化;煙臺萬華、浙江龍盛“敢於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中國化工和中石化鎮海煉化“全員參與、科學精細、追求卓越”的管理文化;山東魯西“安全環保、與社區共建和諧”以及神華集團、陝西延長“高碳能源低碳化發展”的社會責任文化,等等。這些典型企業的文化是在繼承石油和化工企業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創新發展中形成的,充分展示了新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此外,中國化工集團在“用WCM/CI最佳化存量結構,實現國有企業內涵式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管理創新方面的經驗。上海化學工業區、江蘇氟化工園區堅持科學規劃,努力為園區內企業搭建技術創新、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環保等公共服務平台,打造特色鮮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調結構、轉方式”的助推器,為化工園區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外資企業在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變革中,與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一道,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書特別開闢了“它山之石”專欄,對外資企業的經驗做了專門介紹。
它山之石
實現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核心的轉型發展 陶氏化學 262
科技創新奏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精誠合作應對環境變化新挑戰 通用電氣公司 269
助力客戶 創新增長 走高端化產品發展之路 塞拉尼斯 279
創新為本 轉型變革 做全球一流的特種化學品製造商 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 288
探索全球特殊化學品集團的重組與發展之道 朗盛 298
後記 305
序言
新世紀以來,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石油和化學工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經過“十一五”的艱苦努力和“十二五”的良好開局,行業經濟總量快速攀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2011年,行業總產值突破11萬億元,利潤總額達8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1.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達5900億美元;重點產品增勢強勁,已有40多種大宗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增量和消費量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已經形成擁有50多個子行業、生產6萬多種產品、門類較為配套、品種比較齊全、基本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石油和化工生產、消費第二大國,其中化學工業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從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歷史性跨越中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巨觀經濟戰略決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轉變發展方式,是石油和化學工業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關鍵之舉。“十一五”期間,石油和化工行業680萬產業大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解放思想、艱辛探索,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技術創新,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譜寫了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湧現出一大批調結構、轉方式的先進典型。他們中有的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壟斷,自主開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技術裝備;有的大力調整結構,淘汰落後產能,研發生產高端專用化學品,轉型升級邁出了重要步伐;有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高;有的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積極“走出去”,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同時產業集聚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湧現出一批理念先進、特色突出、安全環保的化工園區。這些先進典型為全行業“調結構、轉方式”做出了榜樣。
為全面落實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典型經驗的示範引領作用,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破解調結構從何處入手、轉方式從哪裡破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制定《“十二五”發展指南》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著手“調結構、轉方式”典型經驗的調研、總結和篩選。這是一個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實現思想大解放的難忘經歷,我們為典型企業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精神所感動,也為企業家們的魄力和智慧而讚嘆,更為石油和化工企業艱辛探索取得的發展成就和寶貴經驗而自豪。歸結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共同點:
第一,把技術創新作為強企之本,搶占發展與競爭的制高點。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創新是石油和化工企業持續追求的核心競爭力。中石油長慶油田持續推進關鍵技術創新,突破了“低滲透”油田開發的世界性難題,為建設“西部大慶”、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煙臺萬華集團在歷時五年引進技術無望的情況下被迫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最終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MDI製造技術,振興了民族聚氨酯工業,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神華集團堅持自主開發與對外合作相結合,開發出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制油關鍵技術,並在國家示範項目上成功套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制油關鍵技術工業化的國家,搶占了現代煤化工產業的制高點。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堅持科技興企,在技術開發、智慧財產權保護、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多氟多公司圍繞氟、鋰、矽三個元素做文章,在小行業里打造成世界冠軍。四川得陽公司以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企業責任感,譜寫了我國特種工程塑膠發展的新篇章。這次總結推廣的典型企業基本上都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事實證明,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強企之本,關鍵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轉變發展方式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實現。
第二,把改革調整作為發展之基,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改革調整是石化企業轉換機制、激發活力的主要手段。上海華誼、天津渤海是由原地方化工局改制而成的大型企業集團,他們面對大城市功能定位變化、資源環境約束限制等嚴峻挑戰,果斷採取“關、停、並、轉、破”等改革措施,大刀闊斧地淘汰落後產能,積極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實現了集約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成為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現代煤化工、綠色輪胎、生產性服務業等一體化的綜合性大型現代企業集團。中石化鎮海煉化通過建設百萬噸乙烯項目實現煉化一體化,促進了煉油與化工的深度聯合,實現了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使公司競爭能力位居煉化企業國內之首、亞太前列。陝西延長集團努力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園區和示範項目,實現了由單一煉油加工向油化並舉和油氣煤鹽綜合化工發展的轉變。中國中化集團努力打造國際貿易商形象,做全球市場的運作者;掌控產業鏈關鍵環節,做全球資源的組織者;經受了生死攸關的考驗,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華麗轉身。中海油把落實科學發展觀與企業內部改革緊密結合,大膽探索、獨闢蹊徑,闖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存續企業改革發展之路。華峰集團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股權結構由封閉向開放轉型,治理結構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轉型。雲天化集團、浙江新安化工集團通過體制改革、結構調整、技術與管理創新,盤活了資產,增強了活力,初步構建起結構最佳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永續發展能力。
第三,把人才作為財富之源,形成了靈活高效的人才機制。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特別是創新型高端人才是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的主力軍。青島軟控是由專家、學者創辦的民營企業,起點高、眼界寬、創新能力強,他們從開發控制軟體入手快速進入輪胎裝備行業,開發出國際先進水平的數位化裝備和信息化控制系統,成功開發並套用了反式異戊橡膠等一批世界先進技術成果,打造了一條涵蓋原材料、裝備製造、產品生產、物流倉儲、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等橡膠輪胎全產業鏈,為振興我國輪胎裝備製造業做出了貢獻。東嶽集團堅持“以效益體現價值,用財富回報才智”的人才理念,實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機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進機制,“賽馬而不相馬”的人才選用機制,“以貢獻論英雄”的人才激勵機制,開發出氯鹼用離子膜技術並成功產業化,摘下了含氟高分子材料“皇冠上的明珠”。江蘇三木、浙江龍盛等企業注重用待遇留人、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激勵機制,培育了一支包括戰略管理、技術研發、生產操作、市場行銷等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隊伍,為“調結構、轉方式”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動力。
第四,把綠色發展作為必由之路,走循環經濟的康莊大道。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是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新疆天業集團圍繞傳統煤化工企業如何保持和擴大競爭優勢這一課題,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積極開發、大膽套用最新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成功構建了涵蓋資源—熱電—化工—高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開闢了西部地區企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新路子。貴州瓮福集團、開磷集團以循環經濟理念致力於磷礦、伴生資源和廢棄物的開發利用,通過整合自然資源和科技資源,實現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包括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氯鹼化工、建築材料、商貿物流、物業服務等多元化發展的產業格局。青海鹽湖公司按照“立百年鹽湖,創永續事業”的理念,走質量型、節約型、技術型、集約化發展道路,在做大做強鹽湖產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山東魯西化工集團繼承小化肥行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面對劇烈的市場競爭,努力轉變企業發展方式,走上循環經濟的康莊大道。福建雙贏集團把握市場脈搏,經過十年打拚,從立足西部到走向全國,從一元發展到多業並舉,從傳統化肥到生態肥料,為促進生態農業、共享生態食品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五,把文化創新作為聚力之魂,為企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企業文化是企業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反映著企業的發展理念和員工的精神風貌。這些典型企業都十分重視企業文化的創新,並通過不同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來,成為團結和凝聚廣大幹部職工的精神動力。如中石油長慶油田、四川得陽、多氟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光”的愛國精神;青島軟控、中海油、浙江華峰“愛惜人才、關愛員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人本文化;雙贏集團和青海鹽湖“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品牌文化;煙臺萬華、浙江龍盛“敢於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中國化工和中石化鎮海煉化“全員參與、科學精細、追求卓越”的管理文化;山東魯西“安全環保、與社區共建和諧”以及神華集團、陝西延長“高碳能源低碳化發展”的社會責任文化,等等。這些典型企業的文化是在繼承石油和化工企業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創新發展中形成的,充分展示了新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此外,中國化工集團在“用WCM/CI最佳化存量結構,實現國有企業內涵式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管理創新方面的經驗。上海化學工業區、江蘇氟化工園區堅持科學規劃,努力為園區內企業搭建技術創新、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環保等公共服務平台,打造特色鮮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調結構、轉方式”的助推器,為化工園區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外資企業在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變革中,與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一道,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書特別開闢了“它山之石”專欄,對外資企業的經驗做了專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