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可變化肺癌臨床靶區”新概念改進ICRU62號報告

創建“可變化肺癌臨床靶區”新概念改進ICRU62號報告

《創建“可變化肺癌臨床靶區”新概念改進ICRU62號報告》是依託鄭州大學,由葛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建“可變化肺癌臨床靶區”新概念改進ICRU62號報告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葛紅
  • 依託單位:鄭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由呼吸運動導致的肺癌靶區最優勾畫標準一直飽受爭議。現有影像技術無法顯示腫瘤周圍的顯微病灶(MD),通過4D影像獲得的ITV是GTV邊界的運動軌跡。照射中MD和腫瘤不停的運動並隨不同呼吸時相出現在ITV的不同位置,靶區卻被視為靜態的相互獨立的幾何體。本課題申請者前期研究發現聯合使用4DCT和3DCT可最小化早期肺癌ITV的不確定性,但放療中MD進入或移出ITV的機率及由此造成的劑量學變化結果國內外尚無報導。此外,ITV靶區邊緣劑量(TED)對MD產生的不經意照射劑量(IID)對MD控制也有一定作用。本課題組據此創建可變化肺癌臨床靶區(V-CTV)新概念,擬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模體實驗和臨床試驗,測定MD進入或移出ITV機率和TED及MD受到的IID,從而確定V-CTV外擴標準,改善早期肺癌SBRT的增益比,改進ICRU62號報告的不足,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實用、準確的肺癌靶區勾畫指南。

結題摘要

呼吸運動使得肺癌靶區勾畫標準一直存在爭議。本課題組對納入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4DCT定位掃描,確定ITV,採集腫瘤運動參數,發現在早期肺癌行SBRT治療期間,腫瘤體積有縮小,約30%患者放療前後瘤體縮小超過5mm,尤其以前後方向瘤體變化最為明顯;當放療生物等效劑量達到60Gy時,我們對瘤體變化超過25%患者修訂靶區,校正放療計畫,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減少瘤體漏照的發生率,明顯減輕對危及器官的過度照射; 通過模擬自由呼吸狀態下肺部腫瘤放療分次內位移變化,構建數學模型,計算顯微病灶MD進入及移出ITV的機率,並結合4DCT的靜態劑量分布,計算出顯微病灶理論計算值。運用模擬呼吸運動模體和光釋光進行實驗,實測運動狀態下MD劑量分布,與MD理論計算值比較,發現周期運動靶區的MD理論計算值與光釋光實測值差別在5%以內,說明本機率模型可以準確預測周期運動靶區MD受量,而且研究顯示距離ITV10mm以內的區域接受了>80Gy的生物劑量,表明呼吸運動使得MD接受不經意照射劑量增加,無需外擴CTV邊界就能夠保證GTV和MD的受照射劑量;採用常規靜態的劑量計算方式並不能準確反映MD的實際受照射劑量。 依據所建機率模型、模體實驗的結果,通過臨床試驗,在早期肺癌SBRT分次治療期間,對腫瘤體積變化較大患者及時修訂靶區和放療計畫,其餘患者按最初計畫治療,由於臨床隨訪周期較長,目前SBRT患者局部控制率、無進展生存率、遠處轉移率、總生存率等後續工作正在進行中。初步分析發現治療相關毒副反應以呼吸系統併發症多見。 總之,本課題組所構建的顯微病灶MD進入及移出ITV的機率模型能夠準確預測周期運動靶區MD受量,早期肺癌SBRT過程中及時修訂瘤體變化幅度大患者的照射靶區和放療計畫可以改善了早期肺癌SBRT治療的增益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