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信息通訊技術發展以及知識社會來臨的機遇與挑戰,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在對以用戶參與為中心的創新2.0模式進行探索。中國正通過體驗、試驗、檢驗這“三驗”機制的建設,探索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的套用創新園區(AIP)模式,完善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中套用創新與技術進步的“雙螺旋”驅動。歐盟各國則斥巨資建設Living Lab讓用戶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參與共同創新,並將歐洲Living Lab網路的建設作為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條件下重塑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發起的Fab Lab則基於對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套用的融合從設計、製造,到調試、分析及文檔管理各個環節的用戶創新製造環境。2006年,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對MIT研究人員圍繞Fab Lab理念在全球範圍內的努力和嘗試進行了專題報導和討論。 發明創造將不只發生在擁有昂貴實驗設備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也將不僅僅屬於少數專業科研人員,而有機會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這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
Fab Lab是一個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用戶通過Fab Lab提供的硬體設施以及材料,開放原始碼軟體和由MIT的研究人員開發的程式等電子工具來實現他們想像中產品的創意、設計和製造。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發起Fab Lab,希望通過用戶的參與來縮短從技術研發到套用需求的鏈條的。Fab Lab的最初靈感來源於Gershenfeld教授於1998年在MIT開設的一門課程“如何能夠創造任何東西”,這很快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一門課。沒有技術經驗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創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這種可以實現隨心所欲的個性化需求的目標, 也逐漸成為Fab Lab萌芽的創新研究理念。 學生們的創新活動的熱情使Gershenfeld教授受到了鼓舞。Gershenfeld教授認為與其讓人們接受科學知識,不如給他們裝備、相關的知識以及工具讓他們自己來發現科學[7]。隨後,第一個Fab Lab於2001年在波士頓建立。第一間Fab Lab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撥款建造,旨在提供完成低成本製造實驗的所需環境。
Gershenfeld並不僅僅想在美國實踐Fab Lab的理念。實際上,Fab Lab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術成熟度下特定需求碰撞出的火花可能更具價值。截止2008年12月,全球已經建立了30餘家家遵循類似理念和原則的實驗室。第一家國際Fab Lab建立在哥斯大黎加。挪威、印度、加納、南非、肯亞、冰島、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家也陸續建立了Fab Lab,開始個人創意、設計到製造的實踐。在Fab Lab中,創造自己想像中實物的渴望激發著用戶。這種用戶也被稱之為“領導者用戶(Lead user)”, Eric von Hippel教授曾指出,“領導者用戶”領先於用戶總體的主流,而且他們為了自己所遇到的需求,期望從一個解決方案中獲取相對較高的收益。“領導者用戶”在Fab Lab中扮演重要的角色。MIT CBA及Fab Lab負責人Gershenf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