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基礎

創傷基礎

《創傷基礎》是2016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付小兵,王正國。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創傷基礎理論研究最新進展和熱點。

基本介紹

  • 書名:創傷基礎
  • 作者:付小兵、王正國
  • 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ISBN:97875352884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創傷是現代醫學的重要領域。由於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一些疾病(如許多傳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創傷卻有增無減,並被稱為“發達社會疾病”。以往創傷只是外科學的一個病種,現在已發展為獨立學科。付小兵、王正國主編的《創傷基礎(精)/現代創傷醫學叢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創傷基礎理論研究最新進展和熱點,重點突出科學性、規範化的診治原則,所涉及的內容先進、科學,走在時代的前沿。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傷和創傷醫學
第二節 創傷醫學發展簡史
一、國外創傷醫學發展簡史
二、國內創傷外科發展簡史
第三節 創傷分類
一、按傷口是否開放分類
二、按致傷部位分類
三、按致傷因子分類
第四節 創傷評分
一、創傷評分的意義及其發展
二、醫院前創傷評分法
三、醫院內評分法
四、ICU評分
五、創傷患者活存機率評估法
第五節 創傷的早期處理
一、現代創傷急救體系
二、創傷急救原則
三、檢傷分類
第六節 創傷流行病學
一、創傷流行病學概述
二、創傷流行病學的研究內容
三、創傷的流行病學特徵
四、創傷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
五、交通傷流行病學
六、職業性創傷流行病學
七、燒傷流行病學
八、戰傷流行病學
第七節 創傷的重要進展
一、道路交通傷
二、循證醫學在外科中的套用
三、微創外科
四、轉化醫學
五、組織工程(TissuC EngincCring)
六、損害控制外科
七、創傷性顱腦損傷
八、骨與周圍神經創傷
九、創傷併發症
十、地震傷
十一、小結
第二章 創傷休克
第一節 創傷休克流行病學與分類
一、創傷休克流行病學
二、創傷休克臨床分類
三、休克研究歷史演變
第二節 創傷休克病理生理特點與發病機制
一、創傷休克血流動力學紊亂病理生理學基礎
二、創傷休克心臟功能障礙發生特點與機制
三、創傷休克血管低反應性發生特點與機制
四、創傷休克後微循環功能障礙發生特點與機制
五、創傷休克血液流變學變化與機制
六、創傷休克凝血功能障礙發生特點與機制
七、創傷休克血管滲漏發生特點與機制
八、創傷休克誘發器官功能障礙發生特點與機制
第三節 創傷休克臨床診斷與監測技術
一、創傷休克的診斷標準
二、創傷休克常用的監測指標
三、休克新的監測與診斷技術
第四節 休克容量復甦與藥物治療新進展
一、休克的容量復甦新原則
二、休克血管活性藥物使用原則
三、改善心臟功能
四、改善微循環
五、糾正酸鹼平衡紊亂
六、改善休克血管低反應性的新措施
七、改善細胞代謝
第三章 創傷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創傷感染的主要病原體
一、主要病原體的演變
二、創傷感染病原體的來源及入侵途徑
三、菌量計數的臨床意義
第三節 創傷後化膿性感染
第四節 創傷後非芽孢厭氧菌感染
第五節 創傷後腸源性感染
第六節 創傷後破傷風
第七節 創傷後氣性壞疽
第八節 抗菌藥物使用原則
第九節 創傷後免疫功能紊亂的分子機制
一、抑制因子學說
二、抑制性細胞學說
三、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功能網路紊亂學說
第十節 創傷後細胞免疫功能障礙在感染併發症中的作用
一、T淋巴細胞克隆無反應性
二、CD4/一T淋巴細胞功能性分化
三、CD4一LT細胞、B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數目減少
四、單核一巨噬細胞功能的改變
第十一節 創傷後免疫狀態監測及其意義
一、免疫監測的必要性
二、選擇免疫監測的恰當標誌物
三、炎症反應程度評價
四、評估炎症所致組織創傷
五、侵人性感染的輔助診斷
六、危重患者免疫狀態的監測
七、免疫麻痹與器官移植並發感染危險性的關係
第十二節 創傷後免疫功能紊亂的調理措施
一、抗感染治療回顧
二、膿毒症干預新途徑
三、膿毒症免疫調理新策略
第四章 創傷營養與代謝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創傷營養代謝特點
一、一般創傷的營養代謝特點
二、燒傷的營養代謝特點
三、外科手術的營養代謝
第三節 創傷營養代謝改變
一、蛋白質代謝改變
二、碳水化合物代謝改變
三、脂肪代謝改變
四、維生素代謝改變
五、微量元素代謝改變
六、糖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的變化
第四節 膿毒症營養代謝改變
一、膿毒症蛋白質代謝改變
二、膿毒症糖代謝
三、膿毒症脂肪代謝
第五節 營養與創傷癒合
一、蛋白質與創傷癒合
二、碳水化合物與創傷癒合
三、脂肪與創傷癒合
四、維生素與創傷癒合
五、必需微量元素與創傷癒合
六、激素與創傷癒合
第五章 創傷麻醉復甦與輸血
第一 節 創傷患者的容量復甦
一、補充血容量
二、維持攜氧能力
三、改善止血功能
第二節 創傷患者的心肺腦復甦
一、心肺腦復甦的基本問題
二、基礎生命支持
三、高級生命支持
四、心肺腦復甦常用藥物
五、心搏驟停復甦后綜合治療
第三節 創傷患者的麻醉與鎮痛
一、麻醉醫師的任務與作用
二、創傷對麻醉實施與管理的影響
三、麻醉前準備
四、麻醉計畫的制訂
五、麻醉實施與管理
六、創傷控制麻醉
七、創傷患者的鎮痛
第四節 創傷患者的監測與支持
一、基本監測
二、特殊監測
三、危重創傷患者的轉運與後送
第六章 創傷併發症
第一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一、ALI和ARDS的定義
二、發病機制
三、發病率和死亡率
四、診斷
五、處置
第二節 心功能不全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二、心功能不全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三、創傷後心功能不全的防治
第三節 肝功能不全
一、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
四、鑑別診斷
五、治療與預防
第四節 急性腎功能障礙
一、概念
二、危險因素及病因
三、預防和診斷
四、治療原則
第五節 胃腸功能障礙
一、應激性潰瘍
二、急性胃擴張
三、麻痹性腸梗阻
第六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一、DIC的病因和誘因
二、DIC的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臨床類型及分期
五、DIC的實驗室檢測指標
六、DIC的診斷
七、DIC的治療
第七節 膿毒症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
一、相關概念與定義的演變
二、膿毒症及多器官損害發病機制
三、膿毒症診斷新標準及分階段診斷系統
四、嚴重膿毒症和膿毒症性休克治療指南及評價
第七章 創傷後的組織修復與再生
第一節 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概述
一、概述
二、基本概念
三、創面發生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的基本病理生理過程
一、炎症反應期
二、肉芽組織增生期
三、再上皮化和組織重塑期
第三節 影響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的主要因素
一、局部因素
二、全身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四節 加速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基因工程蛋白藥物
二、現代敷料
三、負壓吸引
四、光學方法
五、生物治療方法
六、酶學方法
七、幹細胞技術
八、組織工程技術
九、傳統醫學
十、其他技術和方法
第五節 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與遺傳學和發育學等基礎學科緊密結合
二、建立綜合性的創面治療中心或專科
三、開展與社區醫療機構的雙向聯動
四、培養創面治療專科醫生或創面治療師
五、與產業化密切結合,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轉化套用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