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或
灌木,常直立,高約8米,稀攀援狀;樹皮褐色或灰褐色,平滑;小枝近圓柱形,幼時無毛或有微柔毛,漸老時紫褐色或黃褐色,無毛;有顯著的圓形皮孔,有時具刺;
冬芽錐狀,生於葉腋,常包藏於葉柄的基部內。葉厚紙質或近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頂端急尖而稍鈍,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
全緣,長7-13厘米,寬3-6厘米,幼葉長3-6厘米,寬1.5-2.5厘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除脈腋被叢毛外其餘部分無毛或幼時下面有微柔毛,漸老時無毛,主脈和5-6對側脈(有時基部的一對側脈稍長)均在上面微顯著,在下面凸起;
葉柄長5-15毫米,上面淺溝狀,下面圓形,無毛,或有稀疏的黃色疏柔毛。
聚傘花序3-8生於葉腋,常花葉同時開放,有淡黃色疏柔毛;總花梗長5-8毫米,花梗長7-10毫米,小苞片3,狹窄卵形或矩圓狀卵形;花白色至黃色,有濃香味;
花萼裂片闊三角形,長達2毫米,兩面均有柔毛;雄蕊20-30,
花絲纖細,長6-8毫米,基部以上有長柔毛,花葯長8-12毫米,藥隔無毛;
花盤肉質;子房1室,花柱倒圓錐狀,長2厘米,無毛;柱頭頭狀,微4-5裂。核果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厘米,寬0.9-1.2厘米,幼時綠色,成熟時由紅色至黑色,頂端有宿存的萼齒。花期2-4月,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疏林中。喜高溫、喜光、畏寒冷。野生於熱帶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村邊、路邊或疏林中。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和非洲東南部;在中國分布於廣東及廣西,海南島南部沿海地區。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夏季果實成熟,應隨采隨播,貯藏時間過久,種子發芽率低。把採收的種子晾乾後,播於苗床上,條播按行距30厘米開溝,溝深5厘米,種子均勻播入溝內後,覆蓋細土3厘米,澆水保濕。育苗1年後,苗高30厘米以上時定植。
栽培技術
栽植管理:引種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地區。按行株距350厘米×350厘米開坑,每坑栽1株,壓緊,澆足定根水。定值後,每年春、夏季和秋、冬季各追肥1次,肥料用堆肥、複合肥、草木灰或廄肥等。每次追肥前中耕除草,施肥後結合培土。成齡樹注意修剪,剪去過密枝、根莖分櫱枝等,促進主幹粗壯。
採收加工:秋季釆葉,曬乾。一般栽培8-10年後,冬季挖根,洗去泥土,切片,曬乾。
主要價值
食用
土壇樹的果實呈鮮紅色,味道甜美,可直接食用。一株樹高5米、冠幅25平方米的土壇樹結果量達45-50千克。對一株土壇樹的成熟果實進行果實營養成分含量檢測,結果表明,果實中的蛋白質含量達1.7%,高於蘋果、梨和桃;粗纖維含量為0.13%,脂肪含量為0,是典型的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果實。此外,其果實總胺基酸含量為0.90%,含有16種胺基酸,其中包括了7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和2種兒童必需
胺基酸,以天冬氨酸含量最高,為0.26%,其次是脯氨酸含量,為0.13%,第三是谷氨酸含量,為0.07%。果實的總糖含量(以蔗糖計)為11.3%。
經濟
種子可榨油;木材堅硬,紋理細密。
藥用
土壇樹的根皮可作嘔吐劑和解毒劑,對麻風病、皮膚病、痔瘡、痢疾、炎症、高血壓、蛇咬傷和濕疹也有療效;根對治療狗和老鼠咬傷有很好的作用,對預防狂犬病毒極佳;樹葉敷在風濕痛處可減輕疼痛;樹幹能治療嘔吐和腹瀉;果實在泌尿繫結石、竇和傷口治療中得到套用。
中國之外學者曾對土壇樹的藥用價值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已發現樹皮和根中的生物鹼,種子中的甾醇和脂肪酸,花中的甲醇提取物含有類固醇和黃酮類化合物。他們發現從土壇樹花中提取的甲醇提取物對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也發現土壇樹葉子中酚苷能顯著抑制小鼠噬細胞RAW246.7中一氧化氮(NO)、前列腺酶E2(PGE2)和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產生,推測其酚苷可能是重要的抗炎物質。從土壇樹果實營養成分分析可知,其成熟果實適合患有肥胖症、心血管、膽結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人群食用。因此,野生土壇樹是極具開發潛力的藥用樹種。
觀賞
土壇樹的葉子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特性,不易受蟲咬和病菌感染,落葉期為1-2月。樹幹蒼勁,樹枝開張,樹形優美,枝葉繁茂,花香濃郁,果實繁多,成熟時似櫻桃紅艷,果期長達4-7個月。因此,土壇樹是較好的園林觀賞和綠化樹種,可種植於公園、景區和道路兩旁,供行人和遊客觀賞。
生態
土壇樹可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風固沙及涵養水源,其葉子吸塵效果好,能有助於減少空氣污染。土壇樹的材質堅硬,抗風能力強,可作為濱海城市的防護林樹種,既可增加海岸高潮帶的樹種豐富度,保護區域生物物種多樣性(果實為多種鳥類的食物),又可利用其觀賞特性營造植物景觀類型多樣化的生態風景林,有效提高沿海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