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鯊目(Heterodontiformes)又稱為異齒鮫目,是板鰓亞綱中的一個比較小的目,現存只有一個虎鯊科及一個虎鯊屬,包括現存的九種比較小的,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深海底及海岸的鯊魚。這些鯊魚的長度在50-150厘米之間。它們一般以生活在海底的海星、貝殼、蟹、蝦等為食。除了瓜氏虎鯊(H. quoyi)是生活於秘魯海岸及加拉帕弋斯群島鄰近外,虎鯊目成員大多數於太平洋板塊及海島鄰近都是沒有蹤影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副異齒鯊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目:虎鯊目
分布範圍,歷史資料,種類,
分布範圍
虎鯊目成員大多是分布於東太平洋, 於東非,阿拉伯半島,亞洲東南部至日本及澳洲都可發現其蹤影, 佛氏虎鯊H.francisci及墨西哥虎鯊H. mexicansus局限於北美西部。不過最早的虎鯊目是來自早侏羅紀的德國北部,於侏羅紀早期至中期的歐洲特提斯海西部是存有許多島嶼, 當時環繞著特提斯海東北部的印尼-馬來西亞地區, 歐洲中央及西部的北非,東南部的南極及澳洲的氣候屬於亞熱帶至熱帶, 在北極盆地氣候被認為是和暖的。侏羅紀的虎鯊目和現存的種類非常相似並且是同屬的,虎鯊屬擴散至古大陸(Pangaea)東部的海岸地帶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是古大陸分裂做成了今天的虎鯊屬的分布。於南美巴塔哥尼亞及阿根廷白堊紀地層, 美國喬治亞州始新世地層,維吉尼亞中新世地層也發現的虎鯊屬種化石顯示它們曾於大西洋也有分布。
歷史資料
關於虎鯊科早期歷史資料僅來自零散的牙齒化石發現, 於英國侏羅紀中期及法國侏羅紀晚期地層就發現了原虎鯊屬Proheterodontus牙齒化石,但有一種虎鯊科成員較原虎鯊屬Proheterodontus分布還要廣泛,於英國,比利時及德國南部侏羅紀早期至晚期地層就發現了副異齒鯊屬Paracestracion化石, 侏羅紀早期至中期出土的大多是牙齒化石,於侏羅紀晚期地層也有鉸接的骨骼化石發現。於德國南部的Nusplingen及Solnhofen石灰岩上就發現了副異齒鯊屬---鐮狀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falcifer 的成年及幼體化石樣本, 副異齒鯊屬Paracestracion的腹鰭在第一背鰭之下,兩個背鰭都有鰭棘,於鐮狀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falcifer的背鰭棘有部分是存有血管,這點和現存的虎鯊屬是相反的。副異齒鯊屬Paracestracion幼體有梳狀的牙齒,沒有像臼齒般的側齒, 相反現存的虎鯊屬有臼齒般的側齒,幼副異齒鯊屬Paracestracion及現存的虎鯊屬側齒都沒有充足的有機物但成年的副異齒鯊屬Paracestracion側齒卻有足夠的有機物, 發現的鐮狀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 falcifer幼體及成體長度分別長約25厘米及42厘米。
種類
德國南部啟莫里奇階(Kimmeridgian)晚期地層也發現了副異齒鯊屬Paracestracion的新種---維奧爾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 viohli, 這維奧爾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 viohli個體是屬於一個亞成年個體,沒有臼齒形的側齒, 維奧爾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 viohli牙齒都有著其他副異齒鯊屬種的特徵,牙齒形態及大小都和成年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屬種及虎鯊Heterodontus屬種相似,但不同的是維奧爾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 viohli牙齒齒冠表面有紋,它的牙齒齒根血管系統也和其他副異齒鯊屬種不同。由於發現的維奧爾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viohli個體牙齒沒有像鐮狀副異齒鯊Paracestracion falcifer幼體般呈梳狀的牙齒,也沒有臼齒狀的側齒,因此化石個體是不屬於幼體且被認為是接近成年的, 該化石個體長度估計長約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