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阜陽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相關資料來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有關專家考證,《木蘭辭》中描述巾幗英雄花木蘭(古譙郡人,今亳州人)“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花黃”即剪紙作為頭飾在生活中的套用。
唐代時,原屬於阜陽地區的毫州出產過“亳絹”。當時以絹為紙,剪絹花和剪紙是同源的。
明清時期,阜陽地區逢年過節、祝壽送禮,都習慣用剪紙來裝飾物品、點綴門窗、美化環境。阜陽博物館收藏的《蘭橋會》《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陽剪紙,構圖簡潔、形象生動、剪口清晰、想像豐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阜陽剪紙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安徽阜陽剪紙集》於20世紀60年代出版。農民剪紙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據統計,當時阜陽民間剪紙藝人達到上千人,其中陳之仁、呂鳳毛、王家和、程建禮、賈培秀、戴氏三姐妹等是這一技藝的代表。
文化特徵
安徽阜陽地區的剪紙,長期根植民間,是勞動人民喜慶新春佳節的裝飾品,素以題材多樣、技巧新穎、風格獨特而聞名。傳統的剪紙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大多取材於生產勞動、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以及民間戲曲故事,也有以勾畫動物、花鳥、瓜果、花卉為內容的。它表達了農民樸素的審美觀,對後來藝人的剪紙內容,有著較大的影響。
阜陽地區的剪紙既有北方的簡練和粗壯有力,又有南方的精巧和秀麗多姿、粗細相間、剛媚兼備、節奏協調,因此形成了精巧豪放的地方風格。在花色品種上,更是豐富多彩,有套色剪紙、筆彩填色剪紙和點彩、單色、分色剪紙等。剪紙藝術在已超出了原來作為窗花、禮花、燈花、刺繡的花樣等套用範圍,同其它美術作品一樣,套用更為廣泛。它以單幅掛圖、實用圖案、連環畫、插圖等形式,活躍於畫報、刊阜陽剪紙之三:蔡文姬頭、封面設計、工藝品、建築裝飾、商標、廣告之中。近年來,阜陽剪紙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顯著的提高和發展,受到人們的欣賞和讚美。
製作工序
阜陽剪紙工具主要為剪刀和紙。剪刀一般為民間常用的剪刀,這種剪刀一般會經過剪紙手工藝人的自我改動,經過整形、打磨,使其便利、精巧,利於剪紙創作中剪紙技法的施展。當然精緻的剪刀也有使用的,如張小泉剪刀,但這不太適合民間傳統剪紙的做法。剪紙所用的紙張多種多樣,任何一張紙都可以剪,但一般以大紅紙較為多見,紅紙厚實易拿,不像宣紙軟,不易掌握。
阜陽剪紙創作中一般形成如下幾個環節。首先是用略顯稚拙、粗獷簡潔的線條,藉助寫意的筆法將要剪作品的主題體現出來。其次是在作品的空間布局上,加以大膽地分割,以便造成大氣、完整的空間結構布局。再次是按照實際需求,通過流暢而細膩的剪紙技法對作品的局部進行剪裁、加工。通過上述環節,展現在面前的嫣然就是一幅靈動自然、造型誇張、形神有別的作品了。這一創作步驟中同時還伴有剪、刻、撕、燒、染、拼、襯等不同的環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阜陽剪紙是皖西北勞動人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藝術,千百年來一直與當地的節日禮儀、服飾紋樣、門窗裝飾、雕刻刺繡等緊密聯繫在一起。它抒發了廣大勞動人民喜怒愛憎的心理情緒,寄託著他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
阜陽剪紙從總體上呈現出粗獷、樸實、醇厚的風格特點,它既有南方剪紙的纖巧秀美,又有北方剪紙的稚拙渾厚,達到了巧與拙、靜與動、虛與實的和諧統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阜陽剪紙藝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傳承形勢十分嚴峻,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程興紅,男,漢族,1971年8月10日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阜陽剪紙),申報地區為安徽省阜陽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剪紙(阜陽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阜陽剪紙)項目保護單位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9月8日,阜陽剪紙作品在全國剪紙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社會活動
2020年10月8日,阜陽市第六屆民間工藝·剪紙大賽優秀作品頒獎儀式於10月8日在市博物館成功舉辦。展會上展出了阜陽剪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