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學關於美與天地的陽剛陰柔的關係的理論。包含了儒家美學對美的兩大基本形態——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區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剛柔觀
- 定義:儒家美學關於美與天地的陽剛陰柔的關係的理論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述晏子論到音樂的“和”的美時,已提及“剛柔”的“相濟”問題。晏子還未講到剛與柔是兩種不同的美的特性,但他把剛柔直接與文藝問題聯繫起來,並提出剛柔相濟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在《周易》的傳成書之前,陰陽、剛柔的觀念早已存在。《易傳》吸取改造了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並將陽與剛、陰與柔聯繫起來,認為陽剛陰柔的變化決定著天地萬物的變化和人事的吉凶禍福。《易傳》又將陽與天、乾卦相聯,陰與地、坤卦相聯,在解釋乾、坤兩卦的傳文中涉及到了美的問題。乾卦傳文說“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肯定了乾有美的特性,同時又說“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這就意味著乾具有一種“剛健中正”的美。從乾卦傳文看,它既是“天行健”即天的強勁的生命運動的表現,同時又是君子法天,“自強不息”的人格精神的表現。坤卦傳文也肯定了坤“含章”、“有美”,同時又指出坤“厚德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並具有“至柔”、“至靜”的特性。這就意味著坤的美是與乾的美不同的一種寬厚柔靜的美。從坤卦傳文看,它既是無私地長育萬物的大地的美的表現,同時又是君子法地,“以厚德載物”的仁愛精神的表現。《易傳》提出和描述了乾與坤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這就是後世所說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
陽剛之美有別於陰柔之美,但《易傳》又指出陽剛與陰柔不是絕對對立,而是辯證地相互聯繫的。坤卦傳文說“坤至柔而動也剛”,柔並不排斥剛。反過來說,剛也不排斥柔,如泰卦傳文說“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兌卦傳文說“剛中而柔外”。夾卦傳文又說:“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這就是說,剛能決定、戰勝柔,但又應是和悅、柔和的。《易傳》反對柔脫離剛和剛脫離柔而片面孤立地發展,這是中國美學“和”的思想的表現,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
《易傳》之後,《樂記》將陽剛陰柔的思想引入了樂論,並提出“剛氣不怒,柔氣不懾”的說法。這是對《易傳》反對將剛柔絕對對立的思想的一個簡明概括。《樂記》論“音”的各種不同的美,實際也涉及了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不同。但整個而論,《樂記》所強調的是剛柔相濟而生的“和”的美,不重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區分。
發展歷史
梁代劉勰深入地發揮、套用《周易》的思想來說明文學的美,提出在文學上集中體現了陽剛之美的風骨這個概念。劉勰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他並對文章提出“骨髓峻”與“風力遒”的要求,兩者均與剛健之美相關。劉勰依據《易傳》的思想明確指出:“若能確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篇體光華。”(均見《文心雕龍·風骨》)劉勰之後,唐代陳子昂又大力倡導“漢魏風骨”,豐富了對以剛健為特色的“風骨”的認識,並對盛唐文藝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自劉勰以來,《易傳》的陽剛陰柔的思想已很明顯地影響到中國的文學理論。但直至清代,才明確地將它與文章的兩種不同的美聯繫起來。先是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提出文章有表現天地之“陽氣”與“陰氣”兩種(《南雷文定》卷一《縮齋文集序》),其後桐城派古文家姚鼐進一步提出文章有“得於陽與剛之美”和“得於陰與柔之美”兩種,並從文章欣賞的角度對這兩種美的不同特徵做了簡練生動的描繪(《惜抱軒文集》卷六《復魯絜非書》)。姚鼐又指出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可以有所偏勝,但不能偏廢,從文藝、美學上發揮了《易傳》關於陽剛陰柔辯證聯繫的思想:“苟有得於陰陽剛柔之情,皆可以為文章之美。陰陽剛柔並行而不容偏廢,有其一端而絕亡其一,剛者至於僨強而拂戾,柔而至於頹廢而暗幽,則必無與於文者矣。”(《惜抱軒文集》卷四《海愚詩鈔序》)。姚鼐之後,曾國藩論古文,又對姚鼐的思想繼續加以發揮。
自漢末魏晉以來,陽剛陰柔的觀念也明顯地被引入書法、繪畫理論中,用筆的剛柔之美的問題常被討論到。大致與姚鼐先後同時代的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提出和詳細討論了“盡筆之剛德”與“盡筆之柔德”的問題,並對兩者的不同的美做了描述。雖不如姚鼐對文章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描述那么簡練,但要豐富一些,有些地方較深刻地涉及了兩種美的不同特徵。
晚清,王國維提出“優美”與“壯美”的區分,既受到西方E.伯克和I.康德美學的影響,也顯然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區分有密切聯繫。魯迅早年所寫的《摩羅詩力說》一文及其後魯迅的美學思想,都鮮明地表現了對剛健之美的推崇,但已建立在新的思想基礎之上。
中國美學所說的陽剛之美約略相當於西方美學所說的“崇高”,但很少有西方的“崇高”所強調的恐怖感,也很少有與“上帝”相聯的神秘的自然崇拜觀念。中國美學所說的陰柔之美與18世紀英國美學家伯克所詳細描述的與“崇高”相對立的“美”很為類似,即都以伯克所說“柔和”、“仁慈和靄”為特徵。但由於東西方的倫理道德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上也不完全相同。此外,伯克認為“纖弱”、“嬌小”是“美”的重要特徵,而中國美學所說的陰柔之美並不排斥陽剛之美,而且主張柔中需要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