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哥的“娘家”》是陳彥儒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剛哥的“娘家”
- 出處:中山日報
- 作者:陳彥儒
- 創作年代:2021年4月
- 作品體裁:紀實散文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剛哥的“娘家”
啞巴阿婆是從海南過來的,一些村人說。另一些村人反駁說,啞巴阿婆從廣西來的。
有人認為她來自越南,還有人說,看著啞巴阿婆在這裡居住了幾十年,還養大了一個領養的女兒。
星期四,一年前順利完成廣東茂名樓閣堂村扶貧任務的陳學剛打來電話,約我聚聚,這是時隔7年之後我們再次碰頭,一見面,他就聊起在樓閣堂村扶貧的故事。
“阿婆不會說話,也不認識字,她沒有身份證,誰也說不清她從哪裡來,臨近古稀之年了,黑戶享受不了社保待遇和扶貧政策。”學剛回憶了帶著啞巴阿婆去辦理身份證的經過,稱這是扶貧4年生涯遇到的最棘手的事。
學剛是我認識了25年的同學。“日月如梭”雖說是個用俗的辭彙,但是忙得團團轉的我倆一晃眼,就從“奔四”時代跳躍到“奔五”的準備階段。難得今日重逢,我真沒想到一開場,哥倆的話題卻是在啞巴阿婆的故事中拉開序幕。
“啞巴阿婆幾十年來一直沒解決身份證明的問題,為此我在大年初二驅車320公里趕回茂名,拜訪了從海南返鄉過年的鄉賢,委託他們到海南尋找阿婆的親屬,海南方面查詢之後回復‘本地查無此人’。”怎么辦呢?拖了幾十年的問題,大家都說這是解決不了的難題,難道就這樣不了了之嗎?為人執著的學剛不信這個邪,於是找到了鎮派出所戶“討要一個說法”。
學剛人稱“剛哥”,邯鄲人,他瀟灑倜儻氣宇不凡,不愧是來自成語之鄉、“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的才子。打量著他略帶著一絲疲憊的臉孔,我想起當年他入圍珠海十大“優秀外來工”候選,又想起當年他組織一幫男女同學在海畔賞月……遙想當年,是他在我的婚禮擔任司儀,遙想當年他風度傾倒全城,曾在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中扮演主角。
學剛他們趕到派出所,戶籍警正在剔牙,得知來意後,他揚言無法解決。剛哥急了:“人家阿婆都快古稀之年了,我們不能讓有缺陷的阿婆在生活中再有遺憾啊!”戶籍警歪頭眯眼應了一句:“你有能耐,你來解決啊!”
的確,戶籍的問題牽扯到方方面面,任何一個環節都會難倒一大片,如果啞巴阿婆真的是從越南過來的人,還會涉及到國際販賣人口等問題。學剛認真諮詢了一些問題,思索每一個解決途徑和方式。回到村里,他和村委會的同事持續走訪十幾戶人家,徵集人證後又到村委會蓋章開證明、填表寫申請。
“戶籍警其實也是心繫百姓的人。”學剛回顧著為啞巴阿婆解決戶籍問題時說,“每到關鍵節點,這位兄弟就打電話提醒我下一步該去找誰,要辦哪些事。”
“‘你帶著他到鎮上拍張照片’,到了辦身份證的那一天,聽到戶籍警打的電話,我當時的那種感覺非常欣慰非常感動,就像戶籍警幫自己的親人解決了件大事。”剛哥娓娓道來。“我開著車載著阿婆到了鎮裡的照相館,老闆笑道:‘你怎么把啞巴拐騙出來了?’我問他認識阿婆嗎?老闆說:‘全鎮誰不認識啊,可憐啊,連身份證也沒有!’當他得知我為可憐的阿婆解決了戶籍和身份證之後,死活都不肯收費用。”
解決啞巴阿婆幾十年來遭遇到難題後,戶籍警許偉祖還與學剛成為要好的朋友。他說:“我們都曾想過幫阿婆解決黑戶問題,裡面困難太多了,哎呀沒想到你一個外來的扶貧幹部,終於給大家解決了這個困擾了幾十年的難題。”
學剛扶貧的村莊樓閣堂村,是廣東省貧困村,這裡村容村貌髒亂差,2016年村民年人均收入還不足4000元。
據茂名電視台、《茂名日報》等媒體報導,學剛2016年到樓閣堂村扶貧,結合實際制定以“休閒農業、水利觀光、生態旅遊”三大板塊為主的發展規劃。2020年剛哥結束了扶貧工作任期,樓閣堂村在他的帶領下,通過整合荒地、林地、田地、魚塘等資源,建成好心公園、綜合文化廣場、老人活動中心、鄉村文化亭、閱覽室、釣魚台等休閒娛樂場合,村貌煥然一新。
剛哥還試水“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五位一體的創新模式,這兩年來該村出現了一批先富帶後富的“領頭雁”。據2019年統計,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7萬元,貧困戶個人均增收2000元,戶均增收8800多元。
名中帶有“甜”字的戚亞甜說,自己大半輩子卻是“苦”過來的。他曾在學剛等人鼓勵下,鼓足勇氣申請了3萬元貧困戶小額貸款,一邊養鵝一邊種果樹,2019年家庭收入接近10萬元,戚亞甜感慨萬千說:“沒想到有朝一日咱也脫了貧,以後不用過窮日子了。”
作為一個24小時都住在村裡的幫扶幹部,學剛駐村學會村內通行方言“黎話”,他籌資5萬元為樓閣堂國小修建了圖書館,捐贈校服200套,開辦第一家“樓閣講堂”,還以“三字經”的形式編寫新版鄉規民約。
扶貧要扶智。他抽出周六時間,在小公園給孩子們補課。當時市里領導去鄰鎮上檢查時,路過村內看見學生聚集上課。領導和隨行停下車聽了一會,又問孩子們會背什麼古詩,孩子們紛紛舉手,七嘴八舌背著名詩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首首古詩在水面上迴蕩的時候,圍觀的官員們頻頻點頭豎起大拇指。
扶貧任期結束,剛哥返珠後調任至灣仔碼頭工作。他離開樓台閣一年了,而村民們每當遇到喜事、開心事、悲傷的事,或不知所措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剛哥。
學剛劃了劃手機螢幕,手機隔三岔五就有鄉親們的電話打進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因為女兒病逝,非常傷心,我去見她時,她抱著我哭了半天,絮絮叨叨回憶女兒的一點一滴成長故事,我靜靜地聽著,直到她沉沉地睡去,放下蚊帳,關上門離去。”
剛哥忘不了扶貧時期的春節,鄉親們每次都會提前十幾天問他什麼時候回城過年?他知道鄉親們的心思。於是對外宣稱春節不回家了。大年三十凌晨五點,他背著行李悄悄來到停車的地方,還專門回望了一下村莊,四處黑燈瞎火才敢開車門。沒想到他剛用遙控鑰匙打開車門,秋蘭姨穿著黑色的羽絨襖從車旁站了起來,腳下的蛇皮袋裡兩隻雞不停地掙扎著。為了這一刻,阿婆一連在院子裡守了四個凌晨。“村民都很善良!”學剛充滿感慨地說道,“你對他們好,他們一輩子都會記著。我後來轉了兩百元給婦女主任,讓她買兩百元東西送給阿婆。”
“村裡的孩子每一次來電都會問我,什麼時候還能回去看看他們。”學剛說四年日夜相處以來,村裡的孩子也改變了很多,“以前孩子們都愛向外來人伸手要東西。如今,外來人拿財物給他們,他們都擺擺手,顯得很懂禮儀和規矩。我最難忘的場景是:我在學校住的時候,每次我開車到學校下面的山路時,一到拐彎地方車燈先亮起,孩子們一看到就高喊‘老師返來了!’毫無顧忌地衝著車跑過來,然後又追著車往學校跑去,那種高興的樣子就像過年一樣,又像看到遠方歸來的親人。”
剛哥,剛哥和他的“娘家”樓閣堂村,剛哥和啞巴阿婆的故事,剛哥和孩子的情緣……啊,我為這個結識25年的學友自豪。
(註:本文發表在2021年12月30日《中山日報》)
作品鑑賞
常常有人寫扶貧故事,但很多扶貧故事寫得千人一面,沒有感情沒有性格,堪稱是陳舊、直白、淺露的“陳白露”作品和傳聲筒作品。
作家陳彥儒寫的紀實散文發表在2021年12月30日《中山日報》,全文構思精巧,匠心獨運,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跳出多年來的扶貧故事巢穴。
作者簡介
陳彥儒,原名陳鏡堂,廣東興寧人。2019年6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曾歷任百年老報——香港《大公報》記者,《珠江晚報》記者、中央媒體——“中國新聞社”常駐珠海、中山記者,曾獲2012年廣東新聞獎等榮譽 。
作者2009年出版作品集《放牧星群》,2015年初出版長篇小說《白天失蹤的少女》,該部長篇小說獲得了2015年首屆報業文學獎年度長篇小說大獎。
2016年6月出版散文集《印象興寧水墨珠海》。2018年4月出版新聞理論隨筆集《新聞課——如何學會與讀者“拍拖”》。該書獲得2020年珠海首屆文藝評論獎。 被清華、人民大學、復旦、武大、浙大、哈工大、廈大、華東師大、暨大等眾多高校圖書館和國家、省、市縣區圖書館購買收藏。 2021年出版散文集《浪漫珠海——我從古代來》,該書獲得第四屆蘇曼殊文學獎。
2023年,被業界譽為“文壇跨界騎士”的陳彥儒再度跨界,首闖兒童文學領域,出版《“好煩丫頭”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