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紅

剔紅

剔紅,又稱雕紅漆,紅雕漆。中國漆器工藝的一種,此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

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乾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剔紅
  • 拼音:tī hóng
  • 別稱:雕紅漆、紅雕漆
  • 注音:ㄊㄧ ㄏㄨㄥˊ
詞語解釋,特點,其他,

詞語解釋

明 曹昭 《格古要論·剔紅》:“剔紅器皿,無新舊,但看朱厚色鮮紅潤堅重者為好。”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工段營造錄》:“﹝漆器﹞有剔紅、填漆兩種。”
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

特點

“剔紅”就是在器物的胎型上,塗上幾十層朱色大漆,待乾後再雕刻出浮雕的紋樣。 雕漆品種之一,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此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乾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華美富麗。
剔紅剔紅
根據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最多見。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形成名家輩出的局面,張成楊茂、張敏德均為技藝高超的制漆巨匠,浙江嘉興為雕漆的製作中心。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傳世的,國內收藏的元代雕漆數量極為有限,有相當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共有剔紅、剔黑和剔犀3個品種,其中以剔紅為最多;形制有圓盒、長方盒、圓盤、八方盤、葵瓣盤、樽等,以盤、盒居多;裝飾圖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鳥等。
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均以黃色素漆為地,其上直接雕刻花卉,一般是在盤內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朵,四周綴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層次清晰。以山水為題材的作品,一般刻有3種不同形式的錦紋,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細長的單線刻畫,類似並聯的回紋,猶如碧藍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雲;水紋由流暢彎曲的線條組成,似流動不息的滾滾波浪;陸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輪廓,格內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這3種錦紋又分別簡稱為天錦、地錦、水錦,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雕刻出樓閣、人物,以表現灑脫、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為主。
剔紅剔紅
剔紅在北京通稱雕漆(含義比剔紅更廣,剔黃、剔黑、剔彩等也都包括在內),即用籠罩調銀硃,在漆器眙骨上層層積累,到一個相當厚度,然後用刀雕刻出花紋的做法。從剔紅花紋刀口的斷面,有時可以看出施漆的道數,但不容易數得精確。明清時期,剔紅有肉薄道數較少的,也有多到五六十道乃至百道以上的。另一方而每道漆層的厚薄,各器也有出入,因而古代剔紅實物,厚薄很不一致。明代雕漆,尤其是明早期的雕漆,花紋尚肥腴飽滿,漆層薄了是刻不出來的。漆層厚,費工又費料,速成求售的製品是不可能這樣做的。剔紅漆色有深紅近於紫色的,有正紅的,有色淺而略呈黃色的,自以顏色純正、光澤明亮者為上。至於刀工的精粗優劣,出入就更大了。

其他

“剔犀”是以紅黑二色的大漆相間塗層後再雕剔圖案,所以刀口斷面會呈現雙色的線紋,極雅致。“剔彩”是在胎型上有意識地分塗上五彩大漆,乾後雕刻時,利用塗漆層不同的色澤和刻層的深淺不同,達到“紅花綠葉,黃心黑石”的彩色浮雕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