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旗,又稱前頭旗,俗稱河南親王旗,為青海蒙古29旗之一。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察罕丹津一族牧居於青海黃河南端,“因牧場優良,較河北各旗富強”,清政府將其定為河南前首旗,並封察罕丹津為“青海蒙古和碩特黃河南首旗親王”。他們生活的地域被稱為河南蒙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首旗
- 別名:河南親王旗,前頭旗
- 行政區類別:旗(清)
- 所屬地區:青海蒙古
- 地理位置:青海黃河南端
- 人口:約2000~3000戶(1938年)
歷史,世襲,
歷史
前首旗,又稱前頭旗,俗稱河南親王旗,為青海蒙古29旗之一。初編1650戶,1938年時約有2000~3000戶,居牧地在今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境,據《清史稿》記載:“前頭旗顧實汗之孫。康熙四十年封多羅貝勒。五十六年晉封郡王。雍正三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十一。牧地南當黃河之曲,有小哈柳圖河,入於黃河。東至拉布楞希拉得布沙,南至和託果爾希里克,西至巴爾鄂博巴顏烏拉,北至額爾德尼布烏魯勒卜達巴”
16世紀時,青藏高原上教派之爭錯綜複雜,藏族僧俗封建主想利用蒙古勢力來壯大和增強自己的力量,而蒙古王公貴族又希望利用宗教影響作為精神力量,鞏固和發展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手握重兵的蒙古人和藏族宗教首領走到了一起。1637年,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第十九代孫、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固始汗),應青海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邀請,東下青海打敗了反對格魯派的敵對勢力,統一了青海。
和碩特固始汗繼續西征西藏的同時,把大部分子孫、部屬留在青海定居、發展。他的五子伊勒都齊,有一個頗有抱負的孫子,名叫察罕丹津。察罕丹津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籌建了今天格魯派黃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並成為拉寺寺主,他迎請西藏高僧嘉木樣大師主持寺院。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把散居青海的蒙古部族劃為29旗,察罕丹津一族牧居於青海黃河南端,“因牧場優良,較河北各旗富強”,清政府將其定為河南前首旗,並封察罕丹津為“青海蒙古和碩特黃河南首旗親王”。他們生活的地域被稱為河南蒙旗。
世襲
在青海和碩特蒙古黃河南前首旗的歷史上,“河南親王”應從察罕丹津算起。從察罕丹津開始到解放後最後一代女王扎西才讓止,親王共襲十代。他們的歷史,與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有著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繫。在拉寺創立以來的兩個多世紀的世事變化中,歷代親王始終以根本檀越的崇高身份,在安多地區藏蒙民族中,樹立了高尚形象,亦為拉寺的政教事業做出了殊勝的貢獻。
第一代親王察罕丹津,號岱青和碩齊,娶內吉、巴藏察乾、準噶爾公主南吉卓瑪三室。其中,在藏史中多以王妃南吉卓瑪出現。我們看到她雖未曾馳騁沙場,但她以聰慧的天資和不凡的見識,為輔佐親王察罕丹津的政務,走完了普通而又令人欽佩的旅程,被藏蒙人民譽為“雪域第二位瑪噶達聖母”正如史料所載:親王夫婦“生於名門望族,通兩規而目廣,篤信三寶,遵信佛法,氣魄不凡,富比財神,矜持自鑒,忠實十善,憎愛分明,聲威蓋世”。有一子一女。公子:諄多布旺扎勒;公主:更噶熱卜旦。公子“精通藏蒙兩文,英俊威武”,曾多次舉兵,征服了絨區匪盜,並開通了青海往藏之道,後來早逝。自親王做了根本檀越後,竭盡全力,支持拉寺的宗教大業,寺主嘉木樣亦對他寄於種種厚望。拉卜楞寺初創體制後,嘉木樣深感自己年邁體弱,力不從心,就給施主親王夫婦囑託:“您等雖讓我至此的主要意義寺院已經落成,但往後發展寺院的管理如何加強,對我從西藏領來的噶然巴們要很好的獎賞”。正值拉寺穩健發展且有初步影響的時刻,寺主於1723年染疾去世,這對施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使拉寺政教權益得到合法繼承,親王以其尊貴的身份,精心竭力,擯棄寺內紛爭,尋訪寺主靈童。由於種種阻隔,寺主道座虛位數年。親王未及如願,便於1735年去世。親王去世,王妃主事,她依照眾望,衝破阻力,終將靈童尋認在青海同仁囊惹地方。遣員徵得達賴同意,就在迎請之機,不幸王妃又病危,臨終時給新嗣親王夫婦囑託:“我一生沒有了結的最大一事,就是我尊敬喇嘛的靈童沒有迎請回來,現在您等說是否要迎請,我對此牢記心中,也就瞑目了”。新嗣親王順應眾望,於1743年7月13日,將寺主靈童迎進拉寺坐床。經親王夫婦的不懈努力,轉世靈童名正言順地繼承了嘉木樣的政治地位和社會特權,至此,以冠“嘉木樣”佛號的寺主轉世系統便在安多地區形成和確立。為紀念親王夫婦的殊勝功德,察罕丹津、南吉卓瑪、公主更噶熱卜旦去世後,拉寺僧眾依照眾望,特製靈塔,供奉在拉寺。
第二代親王:旺舒克,系察罕丹津胞兄墨爾根諾顏之子拉察布的幼子。拉察布生三子,長子察罕熱卜旦,次子安修熱卜旦,幼子即第二代親王。據載:“前二子系脫高公主之子,後者系七世達賴喇嘛之妹嘉措卓瑪所生”。旺舒克娶愛克夏拉為妻,生三男兩女,長子噶丹桑智,次子羅桑瓊派,幼子多傑帕拉木,長女扎西卓瑪,幼女索南央增。長子早夭,次子未成年便去世。長女赴藏返回時亦去世,幼女曾嫁於鬧永汗夏噶之子才華太吉為妃。旺舒克隨察罕丹津出獵時,箭術高強,親王大悅,賜名“安修”,並納入隨員。後來得到親王賞識,獲“親王”封號,愛克夏拉獲“和碩麥乾汗脫”封號。嗣位後,他們十分珍惜先輩親王與嘉木樣親密合作的友好關係,井為保持和發展這種關係做出了可喜的成績。王妃南吉卓瑪去世不久,拉寺再度處於混亂局面。親王夫婦採取積極措施,將二世嘉木樣迎進了拉寺,穩定了寺內外局勢。還將相繼去世的曾左右嘉木樣的賽倉和德瓦倉兩大弟子的轉世靈童亦迎進了拉寺。並創立了印經院,為佛經在安多地區的流通,打開了新局面。其殊勝的功績得到了達賴喇嘛格桑桑措和藏王頗羅鼐的讚賞,特派拉薩藥王山著名的藏醫藏曼·也協桑吾赴安多任親王的太醫,後來這位醫學家為創立拉寺醫藥學院,做出了貢獻。親王高齡去世後,按章嘉活佛旨意,依照對先祖固始汗去世誦經祈禱和致祭之例行祭。王妃因染天花,卒於博若脫克。親王夫婦去世後,西藏政府、達賴和班禪亦分別派員前往致祭。乾隆皇帝亦給予親王夫婦高度評價,並遣西寧副都統舒明奠祭,順便查看該旗時,封幼子多傑帕拉木為親王。幼小的多傑帕拉木承襲王位。
第三代親王:多傑帕拉木,尚未出生,父王去世。出生不久,母親又去世。後來由六世班禪大師羅桑華丹益希賜名為“旺丹多傑帕拉木”。1753年嗣位,因年幼不能主事,十八歲之前,河南蒙旗旗務及拉寺有關事務由舅父克吾圖更代行。期間,親自前往北京入覲,乾隆帝再三囑託:“你要象自己先輩那樣,榮譽記在心
”,寄予他很大希望。年滿十八,舉行盛大慶典,大張宴席,迎娶格桑卓瑪為妻,親自料理旗務。後來格桑卓瑪不幸染疾去世,親王又於1769年與更桑扎薩克之公主才增結為夫妻。親王夫婦除料理旗務外,將大量精力致力於宗教事業的發展。為能逐日涉足拉卜楞寺,經過幾年努力,將依咱地方的王府遷至大夏河畔卓灘地方。並在拉寺背面智貢保山腳下新修宮殿,建立王府。每年給拉寺供養無量,創立正月十五會供,並出資購置七月法會、正月祈願法會公物,功德無量。與清朝政府保持緊密聯繫,親政後曾兩次赴京入覲。首次敬覲時,皇帝問:“青海地方平安吧?”答:“地方平安,南方果洛強悍,抵藏路途稍有艱難”。後清軍予以撫平。第二次入覲時,宴畢求見聖上,皇帝問“何因?”答:“我是和脫王之舅,王之牧地給我交付了,都秀方面危害大,如何處置?”皇帝:“你能抵擋就發兵,否則就稟告我”。後來都秀的匪盜被蒙軍征服,絨區也得到平定。親王於1770年去世。拉寺僧眾特製舍利寶塔,供奉在時輪學院。無嗣,臣民惶惶不安,流言紛雲。時第二世嘉木樣正在北京,與同時赴京入覲的安修熱卜旦之子扎薩克俄昂達爾吉相逢。嘉木樣大師聽說扎薩克非常愛護右旗,便向在京朝廷供職的章嘉活佛請求親王嗣位事宜。章嘉:“察乾鬧門汗系青海的喇嘛和扎薩克,您亦獲得那樣的封號能主宰親王右旗的話,能利樂自他”。嘉木樣:“但那樣不太合適,親王的後代長期執政比較好”於是俄昂達爾吉得到了兩位大師的當面誇獎,榮獲“王”的封號,返回了河南蒙旗。
第四代親王:納罕達爾濟,藏史稱俄昂達爾吉。系旺舒克從子,1768年襲扎薩克一等台吉,管理南左翼中旗,並於當年入京朝覲,改襲前首旗扎薩克多羅郡王。他精曉藏蒙兩文,通今博古,篤信佛法,愛護臣民,敬重賢哲,大有法王的風度。首次在清廷與嘉木樣相逢,一見如故,得到了大師的讚賞。後來專程從河南蒙旗經拔永、達欽,赴拉寺拜見大師。促膝契談,“彼此同心同德”,並在嘉木樣尊前授《怖畏金剛十三天女》等灌頂和要典。自此,關注拉寺的佛業成了他的首要任務,1719年,嘉木樣不幸圓寂,拉寺一度處於混亂,他採取斷然措施,遵循寺主遺囑,殷請嘉木樣心腹弟子三世貢唐倉就任總法台,使整個教區動亂的局面得到了初步穩定。在親王和總法台的同心協力下,將第二世嘉木樣轉世靈童迎進拉寺坐床。時貢唐大師因年高卸職,王妃仁增安毛即赴西藏,將曾代表達賴兩次入覲、多次朝拜皇帝金顏並就任哲蚌郭莽學院法台的安多籍高僧羅桑曲達爾請至拉寺就任總法台,使嘉木樣年幼不能支撐政教大局時,佛業得以繼續發展。親王還特從西藏請來了宗喀巴大師聖象和貴德版大藏經一套安放在拉卜楞寺。專赴內地,耗銀三千餘兩製做了彌勒佛像,迎至拉寺供奉在大經堂。並出資創立了紅教學院,可謂成績卓著。就任扎薩克期間,特派軍隊護守果洛及衛藏通道,使當地民眾在長時期內得以安居樂業。幾次赴京,得到了大清皇帝的寵愛,先後賜“圖日郡王”、“欽滿”、“奧肖達”等封號。親王於1807年2月染疾去世,終年六十七歲。
第五代親王:達什忠鼐,於1807年襲扎薩克多羅郡王,英勇聰慧,福德俱全,清帝賜“郡王”封號。其與四世嘉木樣胞姐之女滇吉環仲結為伉儷。後來因滇吉環仲無嗣,又迎娶其妹蘭曼措,生子女三個。親王於
1820年赴京入覲,被嘉慶帝封為“親王”,並賜“轡索及黃袍馬褂。”
1823年,陝甘總督那彥成奏請將河南四旗蒙古扎薩克郡王達什忠鼐遷居河北助勒蓋(今海南共和縣)一帶,以御藏族部落搶掠。道光帝以該四旗駐牧河南已久,不準。親王於1833年3月因病去世,王位由子承襲。
第六代親王:達錫旺扎勒,於1833年承襲扎薩克多羅郡王。1843年入京拜覲,道光帝命在乾清門行走。
1850年6月去世,王位由子承襲。
第七代親王:春津,亦作綽依扎,於1850年承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於1887年去世。無嗣,以察罕丹津之兄岱青巴圖爾七世孫承襲。
第八代親王:巴勒珠爾喇布坦,於1887年承襲扎薩克多羅郡王,管理南右翼中旗,併兼任前首旗扎薩克。1898年清廷賞巴勒珠爾喇布坦三眼花翎。1906年入覲,受命走乾清門。1913年,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晉封其為“和碩特親王”。1916年去世,其子承位。
第九代親王:滾噶化木卻力,於1916年在襁褓中承襲和碩親王爵位。因年幼,由其母蘭曼措攝理。親王自幼“喜讀書,既精藏文,復勤學漢文,習漢語。尤善音樂,居常與其母妹妹及侍從喇嘛輩,合奏藏曲,惟長披袈裟,而其室內,又遍供諸佛像,不知者鹹誤以為喇嘛,其實因降生之初,由父母以誕育艱難,特寄名於第四世嘉木樣,遂從喇嘛裝束耳”。1940年病故。因無嗣,按蒙古舊俗,當長兄亡故無嗣時,可由其弟妹承襲爵位,故其妹襲位。
第十代親王:扎西才讓,生於1920年,自幼就住在拉卜楞王府里,過著養尊處優的豪華生活。其兄不幸早逝,1941年這位年方二十二歲的公主被推上了親王的寶座,統治和碩特前首旗。據載,這位艷麗多姿的女王,被內地人們譽為“中國邊疆的伊麗沙白”。親王府與五世嘉木樣長兄黃正清公館毗鄰,“由於環境的賜於與身份的相同,不久女王爺便和黃氏長公子黃文源發生了戀情,民國二十二年的某一吉日,他倆便結成了百年之。黃文源入贅後,便代替女王履行其職務,更名為“貢保郎吉”。以“青海蒙古和碩特首旗護理扎薩克河南親王”之銜,協助女王料理旗務。女王曾參加北京政治大學特別班學習。有兩子。1949年9月,青海解放,女王率部落頭人專程抵達甘肅甘南夏河縣歡迎人民解放軍。1954年10月,青海成立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區,扎西才讓當選為主席。1955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區改名為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她又當選為縣長。
1966年病世,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