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規模,相關背景,價值,
概述
前進古城1987年10月24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城由防禦牆和守備城組成,均為山皮土築。經過測量,前進古城的內城占地約1.5萬平方米,城牆遺址十分清晰。
規模
防禦牆南北方向,長1189米,牆基殘寬10米~12米,牆殘高2米~3米,沿牆設有瓮門1個,旁門兩個,馬面10個,角樓3個。瓮門東西半徑11.5米,南北直徑22米,外門道寬7米,內門道寬22米。
在瓮門南與北25米處,各有一旁門,門道寬7米~8米。馬面全部建在防禦牆東側,間距5米~12米,馬面直徑10米~16米。
在防禦牆外挖有護城壕,寬8米,深1.5米。防禦牆的北端有角樓兩個,間距100米,南端有角樓1個。角樓長11.5米,寬8.5米。在防禦牆的偏南部位,有掩體數處。
整座守備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方向為南偏西60度,東北至西南長200米,東南至西北60米~120米,周長600米,牆基寬9米~12米,殘高兩米左右。
在城牆南側偏西部位,開有瓮門一個,瓮門南北長22米,東西寬20米,內門道寬8米,外門道寬兩米。在北、西、東3面均有馬面,北牆兩個,西牆1個,東牆兩個。馬面寬6米~10米不等。
在守備城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個角樓,角樓寬約6米,內牆殘高1.5米左右,外牆殘高2米左右。防禦牆與守備城兩者最近距離為10.5米。
城牆同防禦牆、守備城一樣夯土修築,東西長60米,南北寬50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牆基殘寬10米,牆殘高平均1.5米。在城牆四角各有一個角樓,城門位於南牆正中。
在內城外圍四周 100米範圍內,遺留有很多蓄水池和水井,其中南面一口水井至今水源旺盛。
在內城廢墟四周,存在有很多碎碗殘片,從質地和做工判斷,這些碎碗殘片應屬於不同朝代,其中黑釉殘片疑為遼金時代,而清花瓷片疑為清代。
在古城東、南、西3面,有很多暗壕通道。這些暗壕通道縱橫交錯,相互連線,最寬處可達10餘米,最深處可達3米。它們從山頂一直通往山下,足有十幾公里,工程量十分浩大。除此之外,內城東1500米處有一處寺廟遺址,面積200餘平方米,遺址處散落有許多塊石、條石、石板,不遠處有一口水井。
另外,在防禦牆西3000米半山腰處,還有旗桿石座一尊。旗桿石座北側兩米處修築有條石台階和石牆,台階和石牆上方北側約有1000平方米平地,推斷當初應有建築,疑為古城城門址或古茶樓驛站。
前進古城應該是一座規模巨大的渤海時期軍事防禦要塞。
相關背景
公元698年,我國北方的粟末靺鞨族在其首領大祚榮的率領下建立了強盛的地方政權— 渤海國,立都於敖東城(現在的敦化市六頂山,距離前進古城不到60公里),最強盛時渤海國下轄5京、15府、62州,從長白山、松花江一直到牡丹江、黑龍江流域,俄國遠東濱海地區都屬於渤海國領地。
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派遣郎將崔忻前往渤海王都——敖東城,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一直到926年被契丹阿保機所滅,渤海國在我國北方統治長達229年。
如此強盛的渤海國在王都—敖東城外不到60公里的險要地帶修築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前進古城,西北可控呼蘭河谷,抵禦北方來犯之敵;西南可扼蛟河、吉林、樺甸,阻擋東進軍旅;東南與敦化境內的西北岔古城、帽兒山古城相呼應,形成保衛渤海國王都的重要軍事屏障。
從築城方式和方法來看,前進古城也很符合渤海時期的築城特點:就地取土,夯築而成,城牆多設瓮城和馬面,城四角建有角樓。
在目前發現的渤海國遺留下來的古城城址看,如俄國遠東濱海地區的克拉斯基諾古城、南烏蘇里斯克古城和我國境內的大量古城城址都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還有就是寺廟遺址的發現,也為渤海古城提供了佐證。
據史料記載,渤海國有薩滿教、道教和佛教,大祚榮建渤海國第十六年,曾派遣王子前往長安城,請求入寺禮拜。
接受唐朝冊封后,渤海國更是廣建佛寺,以東京、中京和上京最為密集,就連軍營要塞處都建有佛寺,有些還建在僻靜的山岡上。
有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奉旨移駐吉林烏拉城後,為了加強與東北各地的聯繫,特別是為了防禦沙俄入侵,曾開闢多條驛路,其中一條驛路是由尼什哈站出發,經由龍潭山、江密峰、拉法等10站到達寧古塔(原在黑龍江海林,後移往寧安)。這條驛路,正是通過前進古城。
價值
前進古城發現,對於研究渤海國早期的軍事防禦和歷史有著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