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身管長度達到73倍徑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裝備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針對德國可能出現的重型坦克的威脅,蘇聯軍方認為,現有的45毫米糰屬反坦克炮已經不足以應付可能出現的裝甲威脅(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嚇唬自己,德國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在1943年才投入實戰),於是提出了多個反坦克炮的研製計畫,格拉賓設計局承接了107毫米和5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的研製任務,F-31型57毫米超長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製造完成,並順利通過了工廠和軍方的測試,1941年初,F-31獲準服役並改名為ZIS-2(92#工廠獲得了“史達林工廠”的榮譽稱號,簡寫為ZIS(Zavod imeni Stalina),所以該廠研製的火炮被稱為ZIS型),或稱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發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實際上,ZIS-2型並非當時格拉賓設計局研製的身管最長的57毫米炮,另一種1940年11月開始研製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長達86倍徑。使用BR-271時初速達1150米/秒,但是壽命過短,按格拉賓本人的說法“射擊40發後,初速和精度就明顯下降,50發以後,炮彈就不旋轉並且開始翻跟頭(膛線被打禿了!)”,儘管格拉賓的說法有些誇張,但ZIS-1KV壽命過短是個不爭的事實,後來ZIS-4也受到過類似的困擾。
ZIS-4定型的同時,安裝該炮的T-34/57坦克也迅速完成了設計工作,相比ZIS-4火炮多災多難的研製過程,T-34/57的設計工作可以說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問題,由於ZIS-4是為T-34度身定做的,所以設計工作量極小,除了火炮和相應的觀瞄系統系統,T-34/57與T-34/76Model 1940和T-34/76 Model 1941基本上一模一樣,由於BR-271彈藥筒的尺寸與76毫米炮彈相當,所以連彈架都不用做大的更改,更有甚者,T-34/57連火炮防盾都是沿用T-34/76的防盾,唯一的更改是為了在防盾上安裝外徑較細的ZIS-2,增加了一個固定環,環的內徑等於L-11或F-34的外徑,而內徑則等於ZIS-4的外徑。這樣,從T-34/76改造為T-34/57的工作量被降到最低,兩種車型除了火炮系統外所有部件都可以通用——在總裝線上安裝火炮之前,你甚至無法區分兩種車型的區別。兩種坦克完全共用一條生產線,這樣一來大大簡化了生產手續,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不過副作用是給後世的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當然這個是後話。
到了1943年,T-34/57的命運似乎有了轉機,1943年初,德國新型虎式重型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當時蘇軍廣泛使用的ZIS-3反坦克炮和F-34坦克炮根本無法擊穿虎式坦克厚度超過100毫米的前裝甲,更不用說45毫米反坦克炮了,而新型的大口徑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尚在研製,距量產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在當時能夠馬上投入生產和使用的火炮中只有配用BR-271型穿甲彈的ZIS-2反坦克炮和ZIS-4坦克炮能夠在500米左右有效穿透虎的前裝甲,而且在彈藥上尚有相當的改進餘地。1943年6月,改進後的ZIS-2又被重新投入生產,改進後的ZIS-2被稱為ZIS-2 Model 1943或者“1943年式57毫米反坦克炮”,很快就批量裝備了精銳的近衛步兵團或坦克旅,替換了原有的各型45毫米糰屬反坦克炮,一直生產和使用到戰後。而ZIS-4和T-34/57的改進和重新投產工作則在5月份便啟動了,但是ZIS-4的改造工作卻要複雜許多,新的改型被稱為ZIS-4M,主要更改是換裝簡化了機械結構的通用炮閂(與F-34,ZIS-3,ZIS-5通用),而新的T-34/57也率先安裝了MK-4型潛望鏡。配備了新型穿甲彈(APCR)的ZIS-4和ZIS-2的穿甲威力又有相當大的提高,ZIS-2在使用BR-271P和BR-271N時穿甲威力在1000米距離上分別達到105毫米/90度和140毫米/90度,而在500米距離上更是分別達到145毫米/90度和155毫米/90度,而BR-271N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125毫米的穿甲威力! 而採用相同身管的ZIS-4/4M在使用同種彈藥時(兩者彈藥皆可通用)威力與ZIS-2相當。(除了BR-271外ZIS-4/4M缺乏使用其他彈種的具體數據資料,有些資料上提到使用APCR時穿甲威力在射程500米時穿甲厚度為105毫米,而使用BR-271或者BR-271K(具體彈種不詳)時威力只有90毫米,1000米時為65毫米,但是考慮到ZIS-4/4M和ZIS-2身管長度相同、彈藥和火炮結構,使用同種彈藥時炮口初速也相同,所以兩者威力相差這么大顯然很難解釋,即使這兩種火炮的身管有一些差別,但是也無法解釋在彈頭和初速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穿甲能力竟然有如此大的差異,對此的解釋可能是將使用BR-271K在穿透傾角60度裝甲時的厚度混淆為穿透垂直裝甲的厚度。
但是T-34/57和ZIS-4M顯然沒有ZIS-2那么幸運,隨著安裝D-5T型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的出現,ZIS-4M和T-34/57又一次被打入冷宮,儘管D-5T的威力比ZIS-4/4M還要遜色一些,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和簡單的生產工藝卻迅速贏得了青睞,整個1943年僅僅生產了172門ZIS-4M,而1944年只生產了19門,1944年生產的據一些推測可能是用於替換損壞的火炮,這樣T-34/57 Model 1943的產量大約不會超過150輛。
戰鬥
初期的T-34/57 Model 1941剛剛生產出來便投入了緊張的莫斯科保衛戰,由於其強大的反坦克火力,它很快獲得了“坦克獵手”的稱號。有關它戰鬥使用的資料並不很多,從現有的記錄來看,這些“坦克獵手”都配備給一些新組建的坦克旅,一般配備數量不多,作為坦克旅的反坦克骨幹。比如1941年9、10月間在維亞濟馬緊急組建的第21坦克旅。該旅最初獲得了10輛T-34/57“坦克獵手”,隨即在10月中旬投入到莫斯科保衛戰之中。10月15日,該旅在加里寧附近集結,準備投入反突擊。10月17日清晨,儘管天氣和地面情況都不好,但該旅仍然對對集結加里寧附近的德軍的側翼實施了堅決的進攻,T-34/57坦克群一馬當先突破了德軍側翼,排級政治指導員E·格穆里亞(E.Gmurya)指揮的T-34/57在公路上與一隊德國卡車遭遇,T-34/57如旋風般衝進這個長達3000米的車隊中,連打帶撞摧毀了整個車隊!隨即,這輛坦克又闖進了一座德軍野戰機場,摧毀了一架未及起飛的轟炸機。最後,這輛英勇的坦克被德國炮兵所擊毀,但格穆里亞和另一位倖存的乘員設法回到了蘇軍戰線一邊。該旅在四天的作戰中,斃傷德軍近千人,擊毀坦克34輛,火炮31門,各種運輸車200餘輛,其中大部分戰果——尤其是坦克,是由T-34/57取得的,但是該旅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旅長蘇聯英雄盧金少校和坦克第1營營長蘇聯英雄阿傑巴羅夫上尉與他們的T-34/57一同戰殞。戰至11月底,第21坦克旅的T-34/57已經損失殆盡,但該旅的T-34/57車長格羅別茲(Gorobets)也以擊毀7輛坦克的成績晉身坦克王牌的行列。
1943年重新開始生產的T-34/57 Model 1943的裝備情況不詳,但由於生產批量小,似乎也是分散裝備了一些獨立的部隊或分隊,加強某些方向上對德軍重型坦克的作戰能力。T-34/57 Model 1943第一次投入戰場是在1943年8月,沒能趕上一個月前進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裝備該車的第100特別坦克連直到9月初也沒有遇到與德軍坦克交鋒的機會,但是在作戰和對繳獲德國坦克的射擊測試中,該連的指揮官和派駐的技術代表對這種坦克的穿甲威力和對付堅固工事的能力仍然稱讚有加,但這種徒有其表的稱讚並不能挽救T-34/57停產的命運。
當1943年德國虎式重型坦克出現的時候,T-34/57的命運似乎產生了轉機,因為當時現役的蘇聯坦克炮在它的厚重裝甲面前顯得威力不足。但是,成本過高的問題始終困繞著這位優秀的“坦克獵手”。作為ZIS-4的對手,當時有多種85毫米坦克炮正在進行研製,其威力與ZIS-4M相當但是成本卻要低廉不少,而且在壽命和可靠性方面要超過ZIS-4/4M,這一切注定了T-34/57 Model 1943隻是一種應急的過度產品。當危機一旦過去,它就成為了拋棄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