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村東北小丘陵名曰“煙臺”。據傳,明洪武元年(1368年),即墨浮山所墩堡為防倭寇在此設煙墩(烽火台),一有敵情,煙墩煙火便可示警,官民便可做好禦敵準備。1954年,流亭飛機場在此打樁鑽孔按航標時,還鑽出當年木柴燃燒後殘留的木炭。
據邵氏祖譜載:明洪武年間,邵氏由河南開封遷此立村。因村建在一桃林之前,故名前桃林。邵氏建村後,宋氏於永樂年間由雲南遷來,後又有藍氏、張氏、王氏、紀氏、孫氏先後遷來。1949年,全村293戶,1297口人。2002年,全村有719戶,總人口2174人。主要姓氏為邵、紀、王、宋等。其中,邵姓人口最多,有1630口人。明清時期,前桃林村屬即墨縣裡仁鄉北曲社。後屬即墨縣第五區溫良鄉、七區桃林鄉、城陽人民公社和城陽鎮。現屬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
前人佳話
在眾姓遷徒中,孫姓遷入前桃林還有一段史話流傳:清道光年間,紀氏祖上有一男童在私塾求學,一次在回答塾師提問《詩經》時釋意有錯,被塾師用戒尺打手兩下,因嚴於家法怕回家再遭嚴懲,便離家出走,家長與塾師找來多人四處尋找無果。正在家人心急找不著人之際,有一外鄉人把該男童送上了門,經詢問才知送孩子上門之人為平度縣瓦廟口鄉董地村孫氏。男童家長設專宴感謝孫氏百里送子回歸之情,並懇請孫氏認其子為義子,孫氏愉快地予以認可,後兩家走動不斷。過些年後,孫氏居村遭自然災害,便舉家投親遷至前桃林村。從此,該村又增加了一個姓氏,且紀孫兩姓親如一家、情同手足世代相傳至今。
建國前,前桃林村民世代以種植糧菜為生。因生活所迫,部分村民辦起了木工作坊,專門給棘洪灘、南萬、海西一帶鹽民割制推子板、木杴頭,以養家餬口,少數木工心靈手巧,大錛劈的準,木刨推刮有分寸,卯榫周正尺寸不差釐毫,做出的木輪手推車堅固、耐用、順手,聞名於即墨南鄉。抗日戰爭爆發前,村里還發生過有關木工藝人的軼聞趣事。一年冬天,木匠邵師傅到嶗山里挨村買樹,當他走到丹山村大街時,見一手藝人頭頂硬皮碗,手拋一鐵球於高空中後能牢牢頂硬皮碗接住,即贊其曰:好技藝!真是熟能生巧。藝人誤為邵師傅要砸自己飯碗,非讓邵師傅表演自己的絕活不可。無奈,邵師傅只得讓村民找來錛、杏核、綠豆粒和一塊長木板。只見他脫掉靴子、襪子,赤腳踩著木板,右腳拇指按著一杏核,雙手掄錛劈向杏核,只聽“啪”的一聲,杏核被劈成兩半,圍觀人皆讚嘆不已。又但見邵師傅左手拇、食指捏著一粒綠豆,右手掄小錛劈向綠豆,“咔嚓”一聲綠豆也被劈成兩半。藝人見邵師傅兩次劈技表演,手腳毫髮未損,趕忙收拾一下連聲說“佩服,佩服!”就拔腳走了人。
著名人物
清末至建國前,該村湧現出銀匠作坊30餘家,從事金、銀飾品製作業者近100人。每家作坊都建有炭火爐,備有拔絲樁、拔絲板、平砧、光砧、平錘、光錘、火鉗、平口鉗、尖鉗、小虎頭鉗、彎鉗,設有飾品製作用的大案板,上面擺放著模具,什錦鑿子、銼刀、刻刀、鉗、錘和小型工藝剪、鑽、毛刷、銅刷、鋼刷,還備有噴燈、坩堝等。眾多銀匠對銀、金、銅的冶煉、鍛打錘片、拔絲衝壓、焊接切銼、雕刻鎏金、刨光鑲嵌、剪刻造型等工藝技術熟練有加,更能把銀、金、銅坯拔成似頭髮細的金屬絲,打成幾乎達透明程式的金屬箔,並在上面鎏金或鍍金,還能口含噴管供氧,用焊燈焊接細小的金屬片,能用金、銀絲或金屬片編制出龍鳳和雕刻出人物與動物、花卉的形體。他們精工製作的訂婚手鐲、戒指、耳環,婚嫁用的龍鳳冠、簪花、雲肩、披肩、連心鎖、生男育女用的麒麟送子鎖、長命百歲鎖、手鐲、腳鐲、手耍、項圈、老人慶壽用的“八仙慶壽”、金銀屏等無不匠心獨具,很受人們喜愛,生意自然興隆。據傳即墨靈山老母重塑金身時就缺一頂鳳冠,該村一名銀匠用了12斤金銀為其製成,精細度和式樣幾近歷代皇后所戴鳳冠水平。
1943年,前桃林眾多村民幾乎慘遭日軍血腥屠殺。是年臘月的一天,日軍獲悉該村藏有抗日游擊隊,派大隊日本兵包圍了該村,把全村男女老少趕到村東大灣內,四面架起輕重機槍,灣邊站滿槍上刺刀的鬼子兵,日軍指揮官揮著軍刀高喊:“巴格牙嚕,游擊隊的不交出來,統統死了死了的有!”日軍翻譯也幫腔叫囂說:“快說出誰是八路游擊隊,不然皇軍可要開槍了。”在這緊要關頭,幸虧老村長在翻譯面前許諾重金酬謝讓其幫全村人渡過難關後,翻譯在日軍指揮官耳邊嘀咕了幾句,一場血案才免於發生。
經濟概況
建國後,村民走上了農業集體化道路,依靠集體力量提高了糧食畝產量,開辦了修配組等工副業項目,並在東嶺建占地80畝的蘋果園。1973年,村莊被定為青島市蔬菜生產專業隊,年種植蔬菜770畝,供市350萬公斤,成為青島市民“菜籃子”工程重要村和“城陽青”大白菜、“桃林青”芸豆的主要生產基地。1978年,發展村辦企業8個,年產值5萬元,全村經濟總收入62.86萬元,人均純收入148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莊以改革促發展。1983年,土地經營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被打破,發展50餘畝桃園和苗圃。1999年,建立占地50餘畝的招商工業園,投資180萬元進行水、電、路建設,當年引進內、外資企業3家。2002年,已引進外資企業47家,契約利用外資360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23家,註冊資金360萬元。全村經濟總收入達7524萬元,人均純收入4433元。
村莊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政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文化事業、村莊建設等的發展。1992年,該村建立了圖書室和閱覽室、黨團員活動室,成立了老年健身隊和舞蹈隊,活躍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1996年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把500米主街道進行了硬化改造、鋪設瀝青,並進行了相應綠化、美化,使村民的生存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1997年著手高層居民樓建設,到2002年,已投資530萬元建樓3幢,面積達9600平方米,已有100戶村民入住。該村很重視學校教育,前桃林國小1991年就達市級規範化和部頒有關標準,成為城陽鎮、嶗山區先進單位,青島市和山東省先進集體。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先後考取大中專的學生有120餘名,清華、北大、南開、同濟等全國名牌大學都出現過前桃林村學子的身影。自1998年以來,該村連年被評為城陽區文明村莊。
現時,前桃林村外資與個體企業、商業、服務業發展勢頭旺盛,農村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城市化水平大提高的新村莊正昂首站立在城陽街道的東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