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張寨村

前張寨村

前張寨行政村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公里,境內有省道S315線和辛馮路、南環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交通十分便利,長順渠、尚渠流經本村,長度各1.5公里,全村占地總面積119公頃,村莊建設區面積13公頃。全村姓氏有牛、李、冷、任、梁共5個姓氏,其中牛姓氏人口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張寨村
  • 別名:前張寨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清市煙店鎮南部
  • 面積:119公頃
  • 土壤:以沙壤土為主
地理位置,村莊概況,村名來歷,歷史沿革,人文資源,居民,工業,

地理位置

前張寨行政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煙店鎮南部,距鎮政府1公里,東與曹張寨村為鄰,北與牛張寨村交界,西與李拐、拳廠村接壤,南與西路莊、康莊村相望。

村莊概況

前張寨行政村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公里,境內有省道S315線和辛馮路、南環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交通十分便利,長順渠、尚渠流經本村,長度各1.5公里,全村占地總面積119公頃,村莊建成區面積13公頃。全村姓氏有牛、李、冷、任、梁共5個姓氏,其中牛姓氏人口最多。
山東省臨清市前張寨村

村名來歷

據《臨清市地名辦公室》的村莊信息顯示:明建文四年(公遠1402年)牛、張兩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至此建村,命名“牛張寨”。到明代中葉,幾戶張姓移居村前另建新村,因在牛張寨之前,故名“前張寨”。
關於前張寨村的真正來歷是金朝元帥張弼的故里:張寨,明代遷民以後牛氏家族興盛,重建村寨,遂命名牛張寨。在民國時期劃分出前張寨村。在《館陶縣誌》上可以了解到:前張寨是從牛張寨分離出來的,是民國十八年山東館陶縣的地方行政區劃重新設定之後。為了和牛張寨(后街)區分開來,稱作“前街”,長期以來統稱”牛張寨“,行政村名為”前張寨村“。
前張寨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地前張寨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地

歷史沿革

據《牛張寨文史資料稿》記載:自大禹治水,劃分九州始,前張寨古為冀州地。西周初為唐國領地,後改為晉國。春秋屬晉國冠氏邑(今冠縣東古城鎮),戰國時期屬趙國。秦朝屬東郡管轄,漢屬魏郡,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設館陶縣(今冠縣東古城鎮)本村之域屬之。三國兩晉時期屬陽平郡館陶縣,北周隨館陶縣屬屯州,隋朝大業2年(606年)廢屯州,置武陽郡,館陶縣屬之。從此,縣城(自東古城)北徒四十里,築新城(今北館陶鎮),此時隸屬魏州館陶縣。唐朝時期為魏州館陶縣佘寨(牛張寨、前張寨前身),大曆七年(772年)改屬永濟縣,不久復為館陶縣轄領。北宋、遼、金時期屬大名府館陶縣,元朝屬中書省東平路,至元二年(1266年)遙屬濮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縣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館陶縣,弘治二年隸屬臨清州館陶縣以下建制,清朝屬東昌府館陶縣,光緒初年就有“牛張寨里”。民國元年屬濟西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為東臨道館陶縣二區以下建制;民國十七年廢道,各縣直隸于山東省政府。民國十八年縣分八區,設牛張寨鄉前張寨村屬二區管轄。民國二十六年館陶縣包括二區牛張寨鄉前張寨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清末建築,前張寨民房清末建築,前張寨民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二區牛張寨鄉(駐前張寨)在館陶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下,屬冀南行署一專區,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九月衛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為第七專區衛東縣二區牛張寨鄉前張寨村。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3月衛東縣撤銷,老二區(駐潘莊)等復歸館陶縣,屬冀南區一專區。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時為河北省邯鄲專區館陶縣潘莊區牛張寨鄉前張寨村。1952年11月館陶、臨清劃歸山東德州專區,12月復歸山東聊城專區。1955年3月館陶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北館陶遷至南館陶。1958年春,撤區並社,前后街合併成立牛張寨黨支部、生產連(1959年2月改稱生產大隊);12月館陶縣併入冠縣,1961年7月,復置館陶縣,8月,前后街分開,前張寨生產大隊成立。1962年設定煙店人民公社,前張寨大隊屬之。1965年1月(1964年農曆十二月),館陶縣建制以及漳衛大運河以西地區劃入河北省,潘莊(二區)、八岔路(三區)兩個區劃歸臨清縣,1971年3月撤銷潘莊區,將劉煙店、婁子坡、王集三個小公社合併成立煙店人民公社,駐牛張寨村北部。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建制,設煙店鄉前張寨村,並設立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1994年煙店撤鄉設鎮,轄34個行政村,分為3個管理區,前張寨依然屬中管理區。2000年上級批准煙店為中心鎮,2004年1月煙店鎮劃分為4個管理區,前張寨村隸屬於臨清市煙店中心鎮牛張寨管理區,2012年2月,煙店鎮劃分為6個社區,前張寨村屬於臨清市煙店中心鎮張寨社區。

人文資源

前張寨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並且所處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擁有“前張寨古今十二景”之寶貴資源,“古今十二景”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其中包括“老四景”:古寨炊煙、古廟晨鐘、老壇窪暮歌、堤林雪屏和“新八景”:前張寨橋遠眺、益民橋雨煙、辛馮林蔭、尚潘漁歌、東塘秋月、南環夕照、西環物流、北郊漫雪。
前張寨村寬闊的大街前張寨村寬闊的大街
前張寨村的水美、景美,這裡的人更美。勤勞善良的前張寨人,數百年以來,以誠信為本,忠厚傳家。熱情好客的前張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以更誠懇的態度歡迎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前來投資興業,經商旅遊,本著“互惠互利、合作雙盈、共同進步”的發展原則,正在不斷的開拓進取。
附錄一:《和尚店》
和尚店位於前張寨村東首,自明清兩朝至民國初期,前張寨東面、南面有一條官道:“南官路”。據老年人講“那是北通北京、南達南京”,是這一地區的南北交通要道。在前張寨村東側路邊有一座和尚廟,這裡的和尚開著一個客店,名曰:“和尚店”,此店的影響力非常大,據說過往客商不管是南去或北往,在百里之內只要一提是從和尚店來的,就等於帶著護身符,能保證一路平安通行,沒有攔路打劫的,如萬一出現意外丟失了財物,和尚店這裡負責去解決。能全力維護過往客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物不受損失。故有很多客商寧可走一段夜路也要趕到和尚店來往宿。因此,到了外地很多老年人對“和尚店”都比較熟,素有“不知道館陶縣,也知道和尚店”之稱。
附錄二:《前張寨“古今十二景”》
1、古寨炊煙:指的是明朝初期我們的先民在此築寨為村,之後逐漸形成了聞名一方的名寨—牛張寨(前、後張寨前身)。時逢傍晚,炊煙裊裊,兒童在寨子外盡情玩耍,遠處春耕歸來的人們正朝寨子而來,展現了當時勤勞、純樸的先民過著充實而又溫馨的田園生活。民以食為天,“古寨炊煙”一景代表了在六百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就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他們誠實守信、忠孝傳家、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2、古廟晨鐘:指的是清朝時期,前張寨村東頭有一個大廟,裡面的和尚開著一個客店,俗稱“和尚店”。清晨,廟內古鐘適時而響,悠揚的鐘聲,聲聲悅耳,傳向遠方,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勤勞耕作,和尚店內的客商也要啟身,續續他們的行程。“古廟晨鐘”是古代的南官路上位於前張寨東首的“和尚店”繁華景象的代表之一。
3、老潭窪暮歌:指的是民國時,人們在位於前張寨村西北部的老潭窪一帶勞動,傍晚之時人們駕牛車,或擔或扛而歸,載著豐收的喜悅,乘著美麗的晚霞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身後就是老潭窪,那裡還長著沒收割完的大豆、高梁,遠處隱約可見3公里地以外的京杭大運河過往的船帆。展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4、堤林雪屏:指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張寨大隊黨支部書記牛廷學和牛廷若、牛廷敬、牛傳玉、牛月彥等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民眾,在前張寨村南面的尚潘渠兩側河堤上大量種植楊樹,共約5000餘株,人們植樹造林,綠化環境,樹木長勢喜人,不久楊樹林成蔭。最耀眼的是冬天,雪後,樹枝上積雪成景,堤上、樹上都是白雪,景色非常美妙,村前一望如同銀牆一般,成為我村的一道天然屏障,令人心曠神怡,如臨仙境。表現了勤勞善良的前張寨人在黨的領導下改造大自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
5、前張寨橋遠眺:位於村西部尚潘渠上的臨館公路前張寨橋,立於橋上遠眺前方,景色盡收眼底,渠水漣漪,草色青青,微風下碧波蕩漾,柳枝飄舞,鳥雀翩飛,風光無限,景色迷人。
前張寨橋遠眺前張寨橋遠眺
6、益民橋雨煙:位於村北長順渠上的益民橋,時逢雨季,細雨飄落,潤物無聲,橋頭林蔭蘢罩,細雨如煙,沁人心脾,令路人止步,流連忘返。
益民橋雨煙之處益民橋雨煙之處
7、辛馮林蔭:位於村南部辛馮路,兩側綠樹成蔭,鄉間公路,優雅別致,漫步林蔭之下,鳥語花香,腳步輕盈,心清氣爽,親臨其境,感慨萬千。
辛馮林蔭辛馮林蔭
8、尚潘漁歌:位於前張寨村南部至西部的尚潘渠,渠水之多魚,常有好漁者前來捕之,或結網而來,或渠邊垂釣者亦來往不斷。雖然捕獲的魚或多或少,人們總開心而歸。
尚潘漁歌尚潘漁歌
9、東塘秋月:位於前張寨居民區東首,有一大池塘名曰東塘(也叫東坑),塘中常年積水,水草中魚兒暢遊,蛙兒戲水,蜻蜓點過水麵、水痕圈圈闊散開來......。真正最美的是八月中秋月圓之夜,空中圓月又大又圓,照在東塘之上,水中也倒映出一輪明月,令觀者思緒萬千,傳說月中有嫦娥仙子,懷抱玉兔,遙望人間,大概她們也正在羨慕我們現代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幸福新生活吧!
10、南環夕照:位於前張寨的煙店鎮南環路西首,俗話說的好:最美莫過夕陽紅,不錯!在我們南環路這裡觀看別有一番風趣,寬闊的南環路,環境優美,在遠處田野上,正值傍晚之時,火紅的夕陽,形似圓盤,懸掛天邊,即將落下,紅光照射著空中的彩雲,散布於我們上空的周圍,如同畫中的仙境一般,其美妙絕倫之狀,非文字所能描繪的。
11、西環物流:位於前張寨西首,煙店鎮西環路,因煙店客運站和煙店物流中心坐落於前張寨,各方物流站點一家連著一家,構成了煙店物流園,上百家物流站點,及大小車輛,承運全國各地的貨物,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12、北郊漫雪:位於前張寨居民區北面的郊外,東至“道人地”、北至老葦子坑,西至老潭窪、南北窪(即裴家窪),在此大片的田野上,時逢瑞雪降臨,漫天雪花紛紛飄落,大家放眼望去,呵!一片雪的世界:“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此偉人詩句殊不知曾經傾倒多少仁人志士,我們這裡的景色:“北郊漫雪”不正是“北國風光”的縮影嗎?
北郊漫雪北郊漫雪

居民

前張寨村地處魯西北平原地帶,距老山東館陶縣城東北九公里,距京杭大運河東南側3公里,地理條件優越,具備人類繁衍生息的良好環境。早在秦漢時期這一帶就有先民在此活動,隋唐時,形成了一個較為繁華的村鎮—-南佘寨(距今前張寨居民區東南約500米處),後因戰亂、水患、疫病流行、旱、饑荒等因素所造成居民銳減,最後成為荒村野坡被歲月和泥土埋在了地下。
明朝初期,先後有山西洪洞等地遷民至此,和牛氏先人築寨成村,形成了牛張寨村,之後演變成牛張寨、許張寨等村,明朝中葉牛張寨前面形成了前張寨村(見《臨清地域概況》一書),清朝後期許張寨西側形成了曹張寨村(見曹張寨曹公諱豹《墓志銘》)。
至民國時期由於戰亂,災荒等因素,前張寨的居民生活比較困苦。到新中國成立時,全村人口共有三百多人。有牛、李、任、冷、梁共五個姓氏居住,全部為漢族家庭。從人口的自然變化講,長期以來一直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緩慢增長趨勢。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生活日趨安定,醫療條件逐步改善,傳統的多子多孫多福的舊觀念,在村民中廣泛漫延,人口增長空前加快,使人口數量迅速上升。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計畫生育工作展開,逐步扭轉了人口急劇增長趨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一班人把計畫生育工作當作大事來抓,大力宣傳、貫徹計畫生育政策,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促進了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

工業

從前,本村人民長期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也有一些小手工業作坊,如“染坊”、“鐵匠鋪”、“棉花坊”等,其規模小,效益也很低。其中鐵匠鋪的產品比較有名,素有“梁家鏟、不用撿、前張寨的鐵掀,美名傳”之美譽。
1964年大隊鐵工廠成立,在大隊黨支部領導下生產自救,鐵匠以李福禎、李福清、李永平、梁之青、牛月全、牛廷科等人為首,主要生產鐵掀、鏟、鐮等,除附近村莊農民使用之外,還向尖莊、湯村、魏僧寨、里官莊等地銷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前張寨人民堅持“改革開放”總方針,搞活市場經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有一部分村民從事了軸承加工業。到了1991年從業戶達到全村總數的85%,均為個休經營戶。軸承產品遠銷全國各地以及歐美、東南亞等地區,為村民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前張寨的軸承加工業逐步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先後崛起了50餘家軸承加工、銷售企業和運輸及其他服務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