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蝸器

前庭蝸器

前庭蝸器(位聽器),又稱耳(ear),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和中耳收集聲波,內耳有聽覺和位覺感受器。其形態結構複雜,特別是內耳又埋藏於顳骨岩部內,形態不規則,方位難辨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庭蝸器
  • 別名:位聽器
  • 性質:儀器
  • 類別:醫學
斷層解剖研究,水平位由下向上分8個層面描述:,冠狀位由前向後分4個層面描述:,

斷層解剖研究

水平位由下向上分8個層面描述:

(1)蝸窗龕平面
此平面顯示外耳道外側的軟骨部和內側的骨部。鼓膜呈“>”狀,凸向內側的尖端為鼓膜臍。鼓室內側壁向外側凸出的部分為鼓岬部,其後方可見凹陷的蝸窗龕。在鼓室的後方,可見垂直下行的面神經乳突段。此平面僅能顯示耳蝸基底周的一部分。
(2)蝸窗平面
此平面外耳道只能顯示內側的一部分,在鼓膜臍部能夠看到錘骨柄的末端。蝸窗龕的前部可見耳蝸基底周和耳蝸中間周。耳蝸基底周的起始部與蝸窗龕相鄰,該部與蝸窗龕之間僅隔一層薄膜,此處即蝸窗,膜為蝸窗膜。蝸窗位於蝸窗龕的龕底部,由於蝸窗龕的龕口前上外緣骨質向後下突出,將蝸窗遮擋,從鼓室腔方向不能觀察到蝸窗。
(3)錘骨柄平面
此平面在鼓膜中央部能見到長條狀的錘骨柄。耳蝸基本顯示完全,耳蝸基底周最為寬大,中間周顯示清楚,頂周顯示很小一部分。在耳蝸基底周內可見清晰的骨螺旋板。
(4)錘骨頸平面
鼓室內可見3個聽小骨,位於前外側較細長的是錘骨頸,後內側呈點狀的是砧骨長腳,再向後內側可見鐙骨。鼓室內側壁前部可見一凸向腔內的骨性結構,為匙突。匙突與錘骨頸之間的軟組織即鼓膜張肌腱。耳蝸僅可顯示基底周和中間周。耳蝸後外側可顯示部分前庭,其後方平行於岩部長軸的管道,為後半規管的下半周。
(5)錐隆起平面
鼓室後壁有一凸向前內側的錐隆起。其後方面神經的截面為橢圓形,即面神經第二膝。錐隆起內側鼓室向後的凹陷為鼓室竇。鼓室竇的前方,鼓室內側壁有一凹向前庭的淺窩為前庭窗。耳蝸仍只顯示基底周和中間周,蝸軸清晰可見。內耳道內可見前庭蝸神經,該神經在內耳道底分為兩支:蝸神經與蝸軸相連;前庭神經與前庭和半規管相連。前庭仍清晰可見,後半規管顯示為兩個圓形管腔。
(6)面神經鼓室段平面
鼓室內的聽小骨此平面顯示最明顯,前方呈圓形的為錘骨頭,後方呈三角形的為砧骨體,砧骨體向後逐漸變細的部分為砧骨短腳。鼓室後方較大的骨性腔隙為鼓竇。在鼓室內側可見呈前後方向水平走行的面神經鼓室段,與前庭間的最近距離為2mm。耳蝸只能顯示基底周,前庭顯示較為完整。
(7)面神經膝平面
聽小骨可見前方的錘骨頭和後方的砧骨體。鼓室後部有鼓竇入口。面神經鼓室段的前端呈銳角轉向後內側,轉彎處即面神經膝。從面神經膝向內後方行走的部分為面神經迷路段,最後進入內耳道。面神經鼓室段與面神經迷路段之間夾角為100°。前庭的後部凸向後外側的部分為外半規管。
(8)外半規管平面
此平面可顯示上鼓室和鼓竇入口。內耳道只能顯示很小一部分,前庭後外側的環形管道是外半規管,呈水平位,全長均可顯示。外半規管後部的圓形管道為後半規管。

冠狀位由前向後分4個層面描述:

(1)耳蝸平面
此平面上外側顯示卵圓形的上鼓室,內有兩個聽小骨,外上方的是砧骨體,內下方的是錘骨頭,向下可見錘骨柄與鼓膜相連。上鼓室外側壁向下延續為鼓室盾板。顳骨中心部的螺旋形腔隙為耳蝸,耳蝸外上方可見面神經的斷面,外側為面神經鼓室段,內側為面神經迷路段,兩者之間即面神經膝。耳蝸的下方可看到的豎直管道為頸內動脈。
(2)前庭窗平面
鼓室上方可見面神經鼓室段橫斷面。鐙骨可看到鐙骨頭與前、後腳,在其內側的凹陷為前庭窗,與前庭相鄰。前庭上方突向上和上外的細長管道分別是上半規管和外半規管,管內的膜迷路清晰可見。前庭下方的管道為耳蝸基底周起始部。內耳道顯示不完全。鼓室下方較大的腔隙為頸內靜脈。
(3)蝸窗平面
鼓室上方仍可見面神經鼓室段橫斷面。面神經的下方見一突向鼓室內的骨性隆起為錐隆起,其內的鐙骨肌清晰可見。錐隆起內側的凹陷為鼓室竇,外側的凹陷為面神經隱窩。鼓室內側壁的下部有一凹向內側的隱窩為蝸窗龕,龕底的內上方有蝸窗與前庭相鄰,之間有蝸窗膜相隔。龕口的前上外緣也明顯向下突出,遮擋蝸窗。
(4)面神經乳突段平面
在顳骨的上部可見一不規則的腔隙為鼓竇,與鼓室相通。鼓竇下方面神經乳突部豎直下行,直至莖乳孔。此平面可顯示出上、後、外三個半規管,後半規管的下方即頸內靜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