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套圩是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套圩
- 羅馬字母拼寫:Qiántàowéi
- 性質:歷史地名
- 省份:江蘇省
前套圩是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的地名。
前套圩是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的地名。地名含義解放前圍圩時取名。歷史沿革現屬南港村第八、九村民小組。自命名起沿用至消亡。1...
套圩埭 套圩埭,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地名含義 解放前圍圩時取名。歷史沿革 1950年3月,屬中興鄉的安樂村,1955年冬,併入福前中鄉,1957年夏併入新的合興鄉。現屬南港村第十一村民小組。
三圩套 三圩套,解放前形成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三處居民一起耕圩的地區,故名三圩套。歷史沿革 1958年設立大隊後消失。
全圩轄六鎮:黃池、烏溪、石橋、塘南、大隴、護河。大公圩古名官圩和大官圩,又稱十字圩,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大公圩。該圩昉於三國吳赤烏年間,續築於吳永安三年(260)。此為墾殖之嚆矢。晉唐兩朝,屯墾得到發展。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大水,諸圩盡沒,後進行聯圩,始稱官圩,成為皖南首圩。歷史背景 明代...
犁頭圩”;“圩田水糧”,項下有石大圩內的柳旺圩、畢家圩(現永和圩內的“柏家套”)、新豐圩、齊頭圩、新興圩、十姓圩、盡頭圩(現五連圩內一部分)、永興圩、大小畚箕栳(現五連圩內部分)、大小萬壽圩(即排圩)、南長豐圩、轉彎圩、朱陳圩,同大圩內的四林溝、小沙圩、鄧家圩、小套圩、沙嘴圩、...
省、地、縣在財力、物力上給予支持,1980年省下撥建站電機水泵30台套及安裝器材價值共16.9萬元。在建閘的同時,各開挖中心溝一條,分別長13.2公里和9.4公里,溝上寬20米,深3.5米,與支毛渠溝通。從此,滅螺奪豐收之效日益顯著。1983年汛期,大隴口最高水位達12.41米,南圩經搶救安全渡汛。北圩於7月5...
在原揭陽縣城西門外,約20公里處,有一金鉤圩山莊,它地處揭陽名山卅嶺的群山環抱之中,背靠山峰叢林,北側有三條山溝匯總後向村旁流過。簡介 山莊依山靠水,形勝壯麗,風景秀美,空氣清新,是個宜居寶地。昔年,這裡有過一個小市集,是清晨買賣山貨土產,日常生活用品之地,日出即散,人稱“露水圩”。圩集古名...
“歌圩”一詞,乃漢語譯名,從字面上說,即“唱歌的集市”之意。此詞壯語的對應譯文為hawfwen,其中haw 為圩fwen是歌,壯語中形容詞修飾名詞時,被修飾的詞在前,形容詞殿後:一名詞修飾另一名詞時亦然,即被修飾者在前,修飾者位於其後。這種修飾方法正好與漢語相反,卻與法語、西班牙語等西方語言相同。歷史沿...
譚套村是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正陽關鎮下轄的一個村級行政單位,位於正陽關鎮的東南,西、南臨肖嚴湖北岸,東臨前圩,北臨北台、花門和枸杞村,南北長約2800米,東西長約8400米;轄區內有21個村民組,4878人,5412畝土地。以稻麥為主要經濟作物,特色經濟為:西瓜、蓮藕、馬蹄(荸薺)。2016年度被安徽省省級森林村莊...
1996年,炮車街道(時稱炮車鎮)下轄22個行政村(社區),分別是龍池、張圈、四王、果園、陸營、圩北、後沙溝、前沙溝、桃園、蔣莊、河灣、張村、趙壩、墩集、黃庵、范莊、天齊、張海、劉口、宋圩、堰窪,炮車。2013年,趙壩、前沙溝2個社區和後沙溝村劃入新設立的東湖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炮車...
花園湖出口於淮河,湖岸線曲折漫長,形成大小不等高低各異的湖灣、套地,湖水位漲落於13.2至15.2米間,最高達16.5米。對沿湖套地治理,建國後,明光市(時為嘉山縣)開發了保龍圩。該圩位於花園湖東南隅,始建於1952年。圩堤北自馬家灣下崗咀,直對小溪河出口,再沿河道右岸向上至史記。圩長3800米,保護面...
十一圩港,位於張家港市域中部。南起江陰市顧山鎮北漍村(南口)。往北經乘航、東萊、錦豐等集鎮,至錦豐鎮十一圩港口入長江。全長27.2公里。青陽港,亦名新陽江,北起婁江,南至吳淞江,在城南、陸家鄉境內,全長8.2公里,面寬平均120米據宋《吳圖續》記載,早在公元907~978年吳越錢氏至北宋初期,就已成為“...
全村現有戶數38戶,人口144人,耕地面積380畝。以農為主,有近1/3的村民從事第三產業,並有養殖小區2個,人均收入8442元。據考,該村建於明朝。據查,明洪武年間,郭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立村時,因位於當時圩河的拐彎處,故取村名為河套。後因在該村前又立有前河套村,故改稱為後河套。
老大上前問道:“請問老丈,此地何名”?老翁笑答:‘“此乃和尚圩”。他又用拐扙向西一指:“那是章瀆圩”。接著又說:“用雙圩之水兩次套釀酒,必成佳品。老大正想再問,忽然一陣狂風把他刮到半空,摔下時,他大聲呼救。妻子把他推醒,原來是南柯一夢。第二天,他照老者所示,果然找到了兩圩。這就是...
萬岡縣舊治今屬巴馬鎮盤陽圩,三土司均隸屬田州。後廢。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哨,巴馬境地北部哩喇哨(今盤陽一帶)、泗苟哨(今鳳凰一帶),改屬東蘭州,同屬慶遠府。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設定恩隆縣,巴馬境地原屬土田州的上隆、下隆、篆里一、二、三都(今那桃鄉)劃歸恩隆縣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