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埠前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村於土阜之前,因“阜”與“埠”音近,故命名為埠前村。後為區別於後埠前村,而改名為前埠前村。解放前,居民以于姓為主。解放後,尤、姜、王、孫、范等姓自外地遷此定居。

前埠前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7°00′。東與長宇村相連,西與蘆頭泉村接壤,南與河南村為鄰,北與後埠前村交界。隸屬發城鎮,西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埠前村
  • 面積:1平方公里
  • 人口:510人
  • 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全村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芋頭等。 2002年,全村177戶,510人。有於、尤、姜、王、孫、范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於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4年日軍殺死村民於順章及於忠義之母。
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1年在村東建起石灰廠。
1983年建起大口井。 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僅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651公斤,是建國初的6倍多,總產達到18.9萬公斤。 本村的蘋果栽培較早。1985年,有紅富士蘋果4公頃。1989年,發展到13.5公頃。2000年,達到20多公頃,果品總收入60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950萬元,其中農業611萬元,畜牧養殖業334萬元,林業5萬元。
第二、三產業1951年,建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後又建麵粉廠2個。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發展起理髮店、修理部、商店、芋頭加工部和運輸業、飲食業等,經濟收入迅猛增加。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59人,收入415萬元,其中工業20萬元,建築業10萬元,運輸業77萬元,商飲業57萬元,服務業251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78年,村建起新學校,時有教師2人,學生26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8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解決了溫飽問題。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100多輛,機車幾乎家家有,有電冰櫃30多台、彩電120台、洗衣機2台。是發城鎮的電話普及村、有線電視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10月,於春成由姜壽念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於春成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8人。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2人。2002年,有黨員4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春成、於春盛、於慶奎、於水玉、於文寶、於祥吉、劉振先、於祥勇、於明浩。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於文寶、於水風、於存禮、於春茂、尤勝寶、於明臣、於明洪、劉振先、於春太、於明洪、於明增、於明進、於明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