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角洲沉積相

前三角洲是三角洲水深最大的部分,是入海河流挾帶的懸移泥砂沉降而形成的。我國大河三角洲均有發育較好的前三角洲沉積,前三角洲泥質沉積物之外為大陸架殘留砂,二者界限異常明顯,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處所見。前三角洲沉積物顆粒細,平均粒徑6.00~8.44,以泥質物為主,黏土含量高,達30%~50%,砂含量不足1.0%,重礦物含量低,粗組分中片狀礦物含量高。有孔蟲有原地自生屬種,也有異地搬運來的成分,豐度和分異度均較高,同樣可見隨水流搬運而來的陸相淡水介形類、輪藻等罕見。沉積構造主要為砂質和泥質構成的水平層理,可見垂直的生物潛穴構造。在發育濁流的三角洲地區,砂質沉積物可出現在前三角洲,並可發育遞變層理(Prior et al.,1986),如黃河三角洲地區所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三角洲沉積相
  • 外文名:Front delta sedimentary facies
  • 定義:前三角洲是三角洲水深最大的部分
  • 形成:入海河流挾帶的懸移泥砂沉降
  • 沉積物:泥質沉積物之外為大陸架殘留砂
  • 舉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簡介,特點,

簡介

前三角洲是三角洲水深最大的部分,是入海河流挾帶的懸移泥砂沉降而形成的。我國大河三角洲均有發育較好的前三角洲沉積,前三角洲泥質沉積物之外為大陸架殘留砂,二者界限異常明顯,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處所見。前三角洲沉積物顆粒細,平均粒徑6.00~8.44,以泥質物為主,黏土含量高,達30%~50%,砂含量不足1.0%,重礦物含量低,粗組分中片狀礦物含量高。有孔蟲有原地自生屬種,也有異地搬運來的成分,豐度和分異度均較高,同樣可見隨水流搬運而來的陸相淡水介形類、輪藻等罕見。沉積構造主要為砂質和泥質構成的水平層理,可見垂直的生物潛穴構造。在發育濁流的三角洲地區,砂質沉積物可出現在前三角洲,並可發育遞變層理(Prior et al.,1986),如黃河三角洲地區所見。

特點

前三角洲沉積的另一個特點是有機質含量較高,有機質的含量與沖積物的粒度密切相關,顆粒機處含量低,顆粒細處含量高,因而自河口向外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至前三角洲泥質分布區有機質含量可達1.5%,再向外海,有機質含量再度降低。
河口有機質的含量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河流挾帶泥砂的同時,也帶來大量有機質,並且以植物性有機質為主。河口地區鹹淡水混合,水解和細菌作用可使河流帶來的無機懸浮體轉化為微體生物能夠吸收的營養鹽類,充足的餌料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如長江口外浮遊動物可達4300 mg/L,造成有機質增多。近年來大量污染物隨河流進人河口地區,長江口、珠江口出現富營養化,浮游生物勃發,屢屢發生赤潮,致使前三角洲出現貧氧環境(胡敦欣等,2001),為形成黑色泥質層提供了條件。其次,黏土礦物有很強的吸附能力,能夠吸附有機質,有的黏土礦物,如蒙皂石,可使有機質進入其層間,結合相當穩定,使之保存下來,從而出現黏土含量越高、吸附有機質量越多的現象。再者,河口地區沉積物中的有機質的含量不僅取決於有機質的來量,而且受河口沉積速率、氧化還原條件、水深和水動力強弱的影響。在有機質含量相同的條件下沉積速率越高,有機質的含量越低;沉積速率越低,則有機質的含量越高。有機質一般屬沉積物中的輕組分,水動力強時,則易被淘洗、帶走;水動力弱時,有機質不易被懸浮,從而不斷累積。水深小的地區水體交換頻繁,底層水溶解氧含量高,有機質易被氧化,受到破壞,水深大的還原環境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前三角洲環境是微體生物大量繁殖之處,自生有機質來量豐富,黏土礦物含量高,沉積速率低、水深大、水動力弱,具備有機質保存的各種有利條件,因此前三角洲是有機質含量最高的沉積環境。故而在油氣勘探中,前三角洲沉積受到格外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