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齒唇柱苣苔

刺齒唇柱苣苔

刺齒唇柱苣苔(學名:Chirita spinulosa D. Fang et W. T. Wang)是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根狀莖。葉均基生,無柄;葉片乾時革質,線狀披針形,頂端微鈍,邊緣乾時稍反卷,有帶刺的小齒兩面無毛,光滑,稍有光澤,側脈不明顯。花序有花;花序梗紫色,光滑,有極疏的小毛;苞片對生,狹三角形,暗紫色,疏被短毛;花梗疏被短毛。花萼裂片三角形,花冠藍紫色,外面上部被極短的柔毛,內面無毛;筒近筒狀,雄蕊的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無毛,花葯下部有疏柔毛;退化雄蕊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狹線形,無毛,頂端頭狀。花盤杯狀,花柱和柱頭疏被短柔毛,11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廣西扶綏。生長在海拔100米的石灰岩山陰處。

刺齒唇柱苣苔的根狀莖可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骨折,勞傷咳嗽等症。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葉均基生,無柄;葉片乾時革質,線狀披針形,長6-11厘米,寬8-12毫米,頂端微鈍,邊緣乾時稍反卷,有帶刺的小齒(齒連刺長0.8-1毫米),兩面無毛,光滑,稍有光澤,側脈不明顯。
花序2回分枝,約有9花;花序梗長20厘米,粗1毫米,紫色,光滑,有極疏的小毛(毛長約0.1毫米);苞片對生,狹三角形,長2-2.5毫米,寬0.8毫米,暗紫色,疏被短毛;花梗長1.5-6毫米,疏被短毛。花萼長約1.5毫米,5裂達基部,裂片三角形,寬0.8-1毫米,外面疏被短毛。花冠藍紫色,長約1.3厘米,外面上部被極短的柔毛,內面無毛;筒近筒狀,長約1厘米,口部粗約2毫米;上唇長約2.5毫米,下唇長約3.5毫米,3裂近中部。雄蕊的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5毫米處,長約6.5毫米,在基部之上稍膝狀彎曲,無毛,花葯長約2毫米,下部有疏柔毛;退化雄蕊2,著生於距花冠基部6毫米處,狹線形,長約1.5毫米,無毛,頂端頭狀。花盤杯狀,高約1毫米。雌蕊稍伸出,長約1.4厘米,子房長約7毫米,寬1毫米,無毛,花柱和柱頭疏被短柔毛,柱頭長約0.8毫米,2深裂。花期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西扶綏。生長在海拔100米的石灰岩山陰處。
刺齒唇柱苣苔刺齒唇柱苣苔

繁殖方法

組培材料:刺齒唇柱苣苔的幼葉。
培養條件:
誘導不定芽分化培養基:MS+6.BA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
生根培養基:1/2MS+0.5%活性炭。以上2種培養基均加入3.0%蔗糖和0.7%瓊脂,pH5.8。培養室室溫25-27℃。光照12小時/天,光照度2000勒克斯左右。
不定芽的誘導:取刺齒唇柱苣苔幼嫩葉片,先用自來水沖洗,再放入燒杯內,加幾滴洗潔淨,加水並震盪15分鐘,在此期間用毛筆刷洗葉表面,除去氣泡,最後用流水沖洗30分鐘。在超淨台上,先用75%乙醇滅菌約20秒,再用0.1%氯化汞,溶液浸泡3-5分鐘,之後用無菌水沖洗5次。用解剖刀將葉片切成0.5厘米×1厘米的小塊,接種到誘導芽分化培養基⑴內。10天后,外植體的切口處開始膨脹腫脹,並出現較為緻密的愈傷組織,呈翠綠色。約25天后,部分切口處出現不定芽。將外植體切口處的不定芽叢切下,轉移至新配製的培養基⑴上,不定芽叢繼續分化增殖。
生根培養:選擇分化出的不定芽高約1厘米、生長健壯的苗接種到培養基⑵上。1周后可見葉片明顯增大,且有根發生;20天內又可長出2-3對葉片,4-5條根,且較粗壯。6周后生根率達90以上。

栽培技術

煉苗及移栽:將生根試管苗小心地從培養容器中取出,用水洗淨根部殘留的培養基,栽入盛有粗河沙(多菌靈浸泡3-4小時,用自來水多次沖洗)的淺盆中。用玻璃板覆蓋,保持濕度,放置的位置光不宜太強,溫度控制在26℃左右,每隔2天澆水1次。20-30天后又有新根長出,此時單株移栽入盆。盆底墊小鵝卵石,上覆盆土。盆土為1份河沙,3份草炭土。苗栽植不宜太深,移栽的成活率可達95%。

主要價值

刺齒唇柱苣苔的根狀莖可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骨折,勞傷咳嗽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