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花蓮子草,拉丁文名:Alternanthera pungens H. B. K. 莧科、蓮子草屬一年生草本;莖披散,匍匐,有多數分枝,鋪在地面20-30厘米,密生伏貼白色硬毛。葉片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頂端圓鈍,有一短尖,基部漸狹,兩面無毛或疏生伏貼毛;腋生,白色,球形或矩圓形,退化雄蕊遠比花絲短,全緣、凹缺或不規則牙齒狀;花柱極短。胞果寬橢圓形,長1-1.5毫米,褐色,極扁平,頂端截形或稍凹。花期5月,果期7月。為一歸化植物,蔓延很快。花被片頂端變成刺扎人,農民對這種植物極為厭惡。
刺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源於中美洲,50年代初以來先後出現在福建(廈門)和海南(昌江)海邊或曠地,其花具刺,成為令人討厭的雜草。另一種原產熱帶美洲的A. paronychioides出現在海南(文昌),廣東(淇澳島)(吳德鄰,1994)以及台灣(彰化、屏東)(Yang Yuenpo and Liu Hoyih,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