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價值意義,
歷史沿革
2023年8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面啟動2023年度獲批的刺槐山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刺槐山遺址為首次進行發掘的紅山文化遺存。
遺址特點
刺槐山遺址位於朝陽縣烏蘭河碩鄉八大孟克村西,地處牤牛河與大凌河交匯的三角地帶,位於一座山地向南延伸的梁狀丘陵頂部,面積約 12 萬平方米。遺址地勢北高南低,較為開闊平緩。北部地表植被為刺槐林,林間雜草叢生,地表可見度低 ;南部被開墾為耕地,種植農作物。從地表遺物分布情況判斷,遺址分布範圍較廣,地表可以採集到泥質紅陶壺口沿、泥質紅陶缽口沿、夾砂黃褐陶飾刻劃斜線紋筒形罐、石磨棒、石核、石葉等遺物。根據地表採集遺物特徵,初步判斷該遺址文化內涵單純,為一處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聚落址。
圖冊照片來源:
遺址東面山下有一條自北向南注入大凌河的河流,仍有流水。2022 年11 月對遺址進行複查時,在遺址周邊發現山泉水源。據當地村民介紹,幾十年前,地表可見泉水外涌,形成小溪,向山下流去,後因常年淤土,泉眼出水口被堵住,現代人在泉眼周圍修建有水井,水位很高,泉水依舊充盈。在當時乾旱、少雨、缺水的氣候條件下,遺址周邊區域水源依然豐富,可見在水熱條件更好的紅山文化時期,這一地區環境資源應該更為良好。
2022 年 11 月對遺址局部區域開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從遺址北部區域開始,2 米間距進行勘探,完成勘探面積約1.4 萬平方米。根據勘探信息可知,遺址地層堆積較為簡單,耕土層厚 30—35 厘米,遺蹟開口位於耕土層下,打破生土。遺蹟填土土色灰黑,含炭粒,厚 30—40厘米。除遺址地表暴露 2 處灰坑外,初步確定遺蹟 18 處,集中分布在勘探區域南部,根據遺蹟填土分布範圍,初步判斷 9 處為紅山文化房址、9 處為紅山文化灰坑。
價值意義
大凌河流域是紅山文化重要分布區域。刺槐山遺址位於大凌河中游地區,遺址規模較大,文化內涵單純,保存較好,周圍環境優越,在大凌河流域占據優越的地理位置,且勘探信息豐富,可初步判斷該遺址為大凌河中上游地區一處等級較高的大型中心性聚落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