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刺山鼠有一個紅棕色的上身和一個發白的下腹。背部的毛皮穿插著寬而平直的硬刺。尾巴只在尖端形成毛茸茸的樣子;,儘管的尖端處顏色變淡了,但通常還是比身體顏色更深。尾部長度從75到100毫米不等,通常略短於身長,體長範圍約為130到212毫米。有小眼睛和耳朵並且有一個尖的槍口。平均質量為75克。
刺山鼠與真正的睡鼠(睡鼠科)不同,因為它們只有3個臼齒,而真正的睡鼠則有4個。臉頰高。
棲息環境
棲息在潮濕落葉,半常綠,常綠和舒拉森林和河岸森林地區。
生活習性
刺山鼠是熱帶陸生動物,在樹木的樹洞並偶爾在岩石之間的縫隙中築巢。巢由青苔和葉子組成。建好的棲身點由冠層覆蓋和大量的攀緣植(如藤本植物)組成。作為草食動物,一般來說,它們吃水果,穀物,根,種子和辣椒。它們有能力摧毀大量的那些導致他們被稱為“胡椒大鼠”的辣椒植物。其背上的刺是非常有用的反捕食器。據報導,貓不會嘗試吃它們。它們的夜行習慣也保護他們免受一些掠食者的侵害。關於自然捕食者或反捕食者行為的信息很少。已知圈養壽命為20個月,暫沒有進一步的研究,這個物種的最大壽命仍然是未知的。
分布範圍
印度西高止山特有,從北部的希莫加,卡納塔克邦到南部喀拉拉邦蒂魯文南特布勒姆區的培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區。該物種出現在喀拉拉邦,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邦的西高止山脈帕拉克卡德縫隙,泰米爾納德邦和卡納塔克邦西高止山脈的其它地點。
繁殖方式
該物種為雌雄異體,體內受精繁殖,胎生,有季節性繁殖特徵,交配系統未知。在雨季,繁殖率普遍上升。在此期間,雌性往往體重增加,這表明進入繁殖狀態。雨季也是大多數未成年個體分散的時候。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現有的適宜棲息地估計其占地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分布嚴重分散,森林棲息地的範圍和質量不斷下降。棲息地喪失,土地利用變化是該物種的主要威脅。它對棲息地質量和人類干擾的變化非常敏感。在某些地區,它受到藥用捕抓的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弱勢(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