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刺參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刺參人工育苗關鍵技術,刺參的池塘養殖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參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 適宜溫度:16℃~18℃
簡介,親參的采捕及蓄養,產卵與受精,幼體培育,稚參的採集和培育,病害防治,

簡介

刺參的池塘養殖是一種新興的產業,有著很大的生存發展空間,因而給苗種生產帶來巨大商機。許多育苗廠家利用對蝦育苗池從事刺參的人工育苗,可是因為許多條件的影響,產量一直不是很穩定,給刺參的養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根據幾年來的生產實踐,我們將刺參人工育苗的關鍵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親參的采捕及蓄養

1.夏至前後,親參基本成熟,此時是親參采捕的最佳時機,應選擇個體較大、無傷,性腺飽滿的親參。運輸時應注意避免參體擠壓,並防止高溫,可選擇在早晨或晚上運輸。親參運回後要人工蓄養,蓄養的水溫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18℃。親參的培育密度不要超過30頭/平方米。每日按親參體重的4%投餵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飼料。蓄養的時間以1周左右為宜,如果捕到性腺發育整齊、成熟好的親參,當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產卵與受精

目前,刺參人工催產方法一般採用陰乾升溫刺激法和陰乾流水刺激法,誘導產卵的方法能否生效,關鍵在於性腺的發育是否成熟。根據刺參自然產卵的習性,產卵應選擇在晚7時~10時進行,發現親參活動頻繁,並沿著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會排放,此時,值班人員要立即將它撈出,放入另池,不久雌性亦排放。待親參排放結束後,將親參撈出,此時要反覆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變清為止。

幼體培育

胚胎髮育到小耳幼體時要進行選育。用NX79尼龍絲網拖選或虹吸選育,培育池密度控制在0.5個/mL左右。刺參幼體的適口餌料有鹽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餌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採用金黃色藻和硅藻混合投餵效果更好。投餵要堅持少投、勤投的原則,不可一次投餵過多,否則刺參幼體易消化不良。單胞藻類的投餵量分別為小耳幼體1萬細胞/mL,中耳幼體1.5萬細胞/mL,大耳幼體2萬細胞/mL,如單胞藻類不足可搭配投餵一些代用餌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投餵量10ppm~20ppm(鮮重),海帶草發酵液每天投餵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餵量6ppm~8ppm(乾重)。在生產中要通過鏡檢刺參幼體胃的飽滿程度而加以調節,一般胃區內有1/2餌料即可。
在浮游幼體培育期間,刺參一般不要倒池,因為每一次倒池都會損傷幼體,主要依靠換水來改善水質,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1/3~1/2。為使幼體均勻分布,每隔1小時用翻水板上下翻動池水1次。浮游幼體的培育水溫20℃~25℃,一般每隔3天~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徹底乾淨,把池底的殘餌、原生動物、幼體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後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內。上浮的幼體應移入池內繼續培養。

稚參的採集和培育

當幼體20%~30%發育至樽形幼蟲時,即可投放稚參採集器。採集器一般使用波紋板框架或塑膠筐。附著基投放前要用0.5‰氫氧化鈉浸泡1天~2天,然後用水洗去藥物,洗刷乾淨後放入餌料池中接種底棲硅藻。底硒硅藻附著的多少直接影響附苗量,因為稚參在這一時期攝食力較弱,如果附著基上沒有足夠的餌料,稚參變態率和成活率就會大大降低。經過10天~20天的培養,附著基上面附著一層底棲硅藻,此時即可投放使用,投放密度為80片/平方米~100片/平方米,成60°角或45°角斜放,以便投餵時承接餌料。
稚參採集的密度不要過大,根據各育苗池的條件一般為0.5頭/cm~1.0頭/cm。體長2mm以前的稚參,以附著基上底棲硅藻為主要餌料,也可以投餵一些單胞藻類,並逐步增加光照強度,使附著基上的底棲硅藻得以繁殖。隨著稚參的生長,要及時補充新的底棲硅藻及鼠尾藻磨碎液,當稚參體長達2mm以上時,可完全以鼠尾藻磨碎液為餌料,每日投餵4次,每次20ppm~30ppm。
稚參培育採用流水方法來改善水質,一般每天流水4次~6次,每次1小時,每天的流水量為培育水體的2~3倍,並在水溫較高時增加流水量,此時要注意穩定池內的溶解氧含量,當小於3.6ppm時稚,參會出現病態,當小於1.0ppm時稚參會大量死亡。由於投餵時間過長,育苗後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參的倒池,並視情況進行稚參的篩選,並分期出池,以利於個體小的稚參迅速生長。

病害防治

常見的病害有橈足類傷害和潰爛病。橈足類除了可以與稚參爭奪餌料和生活空間外,猛水蚤還能用發達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參,若其大量繁殖會使稚參數量銳減。潰爛病主要是幼體受傷導致細菌感染所致。
病害要以防為主,附著基使用前要嚴格消毒,培育期間要始終保持水質的清新,發現橈足類要及時殺滅,具體的方法是施入1ppm~2ppm的晶體敵百蟲,經過3小時~5小時後再大量換水。在培育池中,每隔3天~5天施入1次土黴素2ppm~3ppm能有效防止細菌的蔓延,減少潰爛病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