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工程學以制度的工程化設計方法和分析方法——孫氏圖及其制度的數學模型化方法為主要特色。
人們知道,建築設計有建築圖,電路設計有電路圖,機械設計有機械圖。在這些圖的幫助下,這些工程設計直觀、客觀、科學、可操作性好,每一步設計上的改進都是踏實而實用的。反之,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領域,儘管對制度的研究十分熱門,但得出的結果常常是“監督不夠”、“發揮積極性不夠”、“管的過死”等難以操作的建議。因此,多年來儘管制度研究很熱,但依靠制度研究所解決的問題卻鳳毛麟角。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通用的制度設計工具和技術,大部分研究主要依靠個人經驗和思考,從而導致研究不深、常常顧此失彼。沒有一個用簡潔符號表示的制度整體結構圖,僅憑直覺和經驗導致難以觀察制度的多種因素和複雜結構,沒有科學的數學模型計算,對各種制度結構的效果和成本就難以準確比較和取捨。對於同樣的制度問題,人們提出的治理方案常常五花八門,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建議主要來自因人而異的個人經驗。
在制度工程學中,核心工具是制度設計的圖形符號與規則系統,由於這個名稱太長不便表達,這種制度設計圖被稱為“孫氏圖”。
與“孫氏圖”相對應的,是同時發現了一個非常簡潔的具有符合邊際遞減規律的“行為回報與行為主體努力水平的關係函式”,被稱為“孫紹榮函式”,“孫紹榮函式”與孫氏圖結合,能夠對各種制度進行深入而簡潔的分析。其實,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很快就會發現,書中所有的數學模型都力求簡潔、避免繁瑣和複雜。
通過“孫氏圖”與“行為回報函式”分析,作者發現,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管理制度結構只有五種,其它各種具體制度,多為從這五種基本制度結構變形或改進而來。
在制度工程學中,提供了制度設計與分析的實用方法,包括反映制度結構的“孫氏圖”,制度部件的配置等。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實用意義。
近年來,制度工程學研究產生了許多具有實用意義的重要發現:
在組織生產時,如果生產行為沒有任何外部性,應當優先採用自主經營的市場制度,因為這種制度下企業生產規模的自發均衡點最優,無需管理成本。
在生產行為有正外部性時,會導致企業的生產規模的自發均衡點偏小,達不到最優生產規模。本書的一個重要發現是:補貼制度可以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生產規模自發地擴大。因此如果要讓企業自發地提高生產規模,就需要採取對企業進行成本補貼的政策。具有正外部性的生產如建設水庫、道路和橋樑等基礎設施的生產活動等。
在生產行為有負外部性時,會導致企業的生產規模的自發均衡點偏大,從而造成資源枯竭。對於這個問題,本書的分析結果是,稅收制度可以使負外部性的生產的規模自發地縮小,從而減輕對資源的消耗。因此如果要讓企業自發地降低生產規模以保護環境與資源,就必須輔以高稅收政策。具有負外部性的生產如大量消耗水、礦、魚、林等的生產活動,或者一些污染大氣和水、土地等的生產活動等。這裡一個新的認識是,稅收的重要作用不在於國民收入再分配而是減輕人們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從而揭開了為什麼一些高稅收國家的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得更好這個迷底。
因此,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看,當生產行為具有正外部性或者負外部性時,要么放棄由各企業獨立決策的自由市場制度而採用統一決策的集權制度,要么採用自由市場加政策調節的制度。
這個結論的重要性在於從理論上證明了:改善公共產品供給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根本的治理途徑在於制度。
從各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對具有外部性的生產行為既有採用集權管理制度的,也有採用自由市場加政策調節制度的。但在社會系統日益龐大和複雜的情況下,集權管理由於信息傳遞環節多,失真巨大,指令執行層次多而走樣嚴重,因此弊端較多。而自由市場加政策調節的管理制度下,企業自主決策的信息鏈條較短,反應靈活,如果政府的調節政策落實有力,則企業生產規模自發調節就會迅速與社會利益最優點達到一致,因此相對較為成功。
有一些企業的生產在不同情況下能夠展現不同的外部性。比如出版和新聞等文化產業的企業,如果其產品為有利社會發展的,比如出版勵志的圖書或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圖書,則表現為正的外部性。如果其產品是有害於社會的,比如出版一些迷信的、色情的圖書,則表現為負的外部性。根據本學科的結論,如果讓這些企業在一種完全自由的市場自主決策,則它們正外部性的生產行為會努力水平不足,即生產規模偏小,但它們負外部性的生產行為卻會自發地努力水平過高,即生產規模偏大。因此,對這類企業,要么採用統一的集權的管理,要么對其正外部性的生產採用政府補貼政策促使其提高生產規模,對其負外部性的生產採用高稅收政策壓低其盈利空間。
對於科研等在本質上就有正外部性的行為,由於科研成果很容易被仿製(這時就產生了外部性,即科研行為被其他人受益),因此其自發的努力水平均衡點也比較低。因此,當前各國都採用了科研成果的發明人獨占權的保護制度,即專利制度。這種制度可以使科研行為在一定時期內不顯示明顯的外部性(在這個時期內仿製科研成果的行為是違法的),從而使科研行為的努力水平均衡點達到最優。問題在於,如果對專利制度的執行不力,仿製活動不能被有效的遏制,則人們就會失去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對於社會中常見的競爭行為,本學科的結論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情況是只有兩個單位參與競爭的情況,而不是人們平時所認為的競爭參與者越多競爭越激烈。這說明,為了治理惡意打壓對手等惡性競爭行為,允許更多的企業進入市場是有效方法,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設法減少競爭參與者。這個結論且不用說解釋了人們為什麼在兩人競爭時遠比多人競爭會更拚命這一現象,如果把其套用於國際政治方面,就是從理論上證明了多極世界遠比兩極世界更太平和穩定,其實人們至今還難以忘記兩個超級大國冷戰時期差點把人類帶入核戰爭的可怕事實。
這些發現,可以為用制度設計來治理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比如治理環境污染問題、減少資源消耗問題、和平與穩定問題、減少碳排放問題、提高生產率問題)提供方向意義。
此外,制度工程學提出的制度設計的工程化方法,使制度設計能夠象工程設計一樣,有圖形、有制度部件的選擇、有制度效果的計算與比較,有設計方案的最佳化。從而使制度設計走向可操作化與實用化,能夠在管理實踐中發揮重要的科學方法作用。
最後,就最基礎的理論來說,制度工程學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任何行為的發生都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必要條件:行為效用(正的行為效用)、行為資源、行為機會。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顯然,這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只關注行為效用的區別是巨大的。另外,交換效用這個概念的提出,也為比較不同類型的收益的效用大小提供了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