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在了解制度壟斷競爭前,
必須先了解制度競爭。所謂地區制度競爭就是各地區之間為了在地區經濟競爭中居於優勢位置,而競相出台諸如占領
市場、搶奪
資源、吸引
人才或者地區領導為了獲取最優政績的各種優惠性制度。地區制度競爭也可簡稱制度競爭。地區制度競爭的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競爭的客體是各項制度,競爭的方式是供給新制度,或者完善某些制度、或者最佳化制度中的某些規定。
地區制度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個地區向中央政府索要制度的競爭。因為中國處在新舊制度的轉換時期,
國家的制度安排一般要進行試點,為了能夠成為國家制度試點地區,各個地區要進行競爭。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許可權內進行制度安排的競爭。前者競爭的結果就形成了制度壟斷競爭,即制度供給和創新上,只有國家
授權的地區(一般是試點地區,在中國又稱為
特區)才有機會,這就使授權地區與沒有授權地區的經濟競爭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而且沒有授權的地區不能在制度供給和創新上跟進。這種競爭就稱之為制度壟斷競爭,或者壟斷的制度競爭。
制度壟斷競爭的條件
1、只有少數地區有權自主供給或者
創新制度。具有優先供給或者創新的地區是少數地區,只有少數地區有這種權利的競爭才是制度壟斷競爭。否則就是地區制度競爭。
2、中央政府授權。制度壟斷競爭不是地區本身所能夠決定的,完全由中央指定的。只有中央授權某些地區具有制度創新權利,各個地區的制度競爭才具有壟斷性質。因此
中央政府授權是制度壟斷競爭的基本條件。
3、競爭主體較多。制度競爭是各個地區之間的在制度安排創新上的競爭,要形成競爭必須要有較多的競爭主體。
主要特點
制度壟斷競爭的特點就是具有壟斷權利的地區(簡稱壟斷地區)與沒有壟斷權利地區之間(簡稱非壟斷地區)在制度安排上的差異。
1、制度供給數量上的差異性
壟斷地區與非壟斷地區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壟斷地區可供給選擇或者可供安排的
制度數量遠遠大於非壟斷地區。
2、制度供給層次上的差異性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核心制度只允許壟斷地區創新,非壟斷地區不能染指。二是有許多有制度需求的預期制度只允許壟斷地區優先安排,不允許非壟斷地區安排,也不允許
跟進。
3、制度供給權利的差異性
壟斷地區不僅在制度供給數量和層次的選擇上有較大的
權利,而且還具有非壟斷地區所不具有的制度創新、制度探索、制度設計和制度收益的分配上的各種權利。
4、制度供給成本上的差異性
壟斷地區由於可以自主的設計和安排自己所需求的各項制度,只有制度設計和安排成本,失敗了可以得到中央政府的補償或者其他的減免。而非壟斷地區除了要承擔本身就具有制度設計、實施成本外,還要承擔制度創新的各種政治、經濟風險,如果制度創新失敗,不僅要承擔經濟失敗成本,而且還要承擔
政治上的負面影響。
5、制度供給收益上的差異性
在同等的制度安排下,壟斷地區因是
國家允許創新地區,其制度收益基本上歸本地區所有。而非壟斷地區因為沒有國家的允許,地區沒有制度收益的分配權。因此不能完全得到制度安排的收益,但是必須承擔制度可能失敗的風險和成本。可見在壟斷地區和非壟斷地區,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是不相同的。
6、制度供給政績上的差異性
制度壟斷地區和非壟斷地區中央的要求不同,在壟斷地區是國家授權制度創新的地區,制度創新失敗與否都是成績,而制度非壟斷地區國家沒有制度創新的預期,如果該類地區制度創新成功,不是一件壞事,但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一旦失敗了必然是一件壞事,可能影響該地區或者
領導人在上級中的看法。
制度壟斷競爭與地區制度試點的區別。制度壟斷競爭是一種壟斷的長期狀態,即部分地區具有壟斷制度安排的權利是長期性的,不是短期的,只有在這種長期預期下,制度的競爭才是壟斷的制度競爭。而地區制度試點是一種短期性的制度安排優先權利,但是因為
時間較短,所以還不能形成壟斷制度競爭,如果地區制度試點長期化則就變成了壟斷制度安排。所以地區制度試點本身不是制度壟斷競爭,但是地區制度試點也是壟斷制度競爭的形成原因。
產生原因
1、非均衡發展戰略導向
非均衡發展戰略既使一部分地方、一部分產業和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然後通過先發展起來的地方、產業來帶動其它地方、產業的發展。因為要使一個地方飛速發展比使全國同步同時發展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這隻要從制度上進行
傾斜就能夠辦到。正因為中國採取的是非均衡發展戰略,這就決定了較優惠的政策和制度創新行為只能給少數地方、少數產業或者少數人。
2、制度試點的持續化
在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下,制度安排是先試點,後推廣。但是如果在試點的時間上如果把握不好,使試點地區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持續化,從而與其他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制度優勢,就會形成制度壟斷競爭。
3、特定地區的特定權利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經濟特區,
1990年以來的所謂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市級開發區、縣級開發區,等等。這些地區可以享受其他地區不能享受的制度安排權,這也是形成制度壟斷競爭的重要原因。
如中國收回
香港、澳門,使得香港和
澳門在制度的選擇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其實這種制度的選擇權利,就是該類地區在某些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壟斷權利。
消極影響
制度壟斷競爭的消極影響
1、制度壟斷競爭是造成地區經濟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是制度優先供給權使制度壟斷地區的制度需求能夠較好的得到滿足,縮小制度供給與需求缺口,提高制度整體效益,從而有助於經濟的優先快帶發展而,而其他地區則沒有這種優越的條件。
二是制度優先安排權使制度壟斷地區能夠較好的抓住預期制度潛在獲得機會。有些潛在的
利潤,只有搶在了前面,就儘可能多的獲取潛在利潤,從而在地區的經濟競爭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區,使地區“
馬太效應”更加嚴重。
制度競爭會出台一些創新性的制度,但是也會出台一些具有地方保護主義性質的制度。因為地方政府是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而各種資源和市場的有限性決定了地方政府會自覺或者不自學自覺的利用制度供給的自主權來安排有利於地方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是使社會或者國家整體利益的制度)。其他的地方也會跟進,也就說在出台保護性的制度安排上,也存在競爭。這種類型的制度競爭就會加劇地方保護主義。
3、制度壟斷競爭導致了制度間衝突的加大
由於制度壟斷供給地區為了尋求本地利益,會在中央允許的範圍內出台有利於自己的新制度,有些地區甚至會突破中央的限制,出台於已有利的制度,這就使得地方制度與中央制度發生衝突,損害了中央制度的權威性。
糾正措施
對制度壟斷競爭應採取的措施
(一)營造制度公平競爭的環境
1、非均衡發展戰略要適度,制度供給權利要平等。非均衡發展戰略是開發中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發展形式,但是認為非均衡發展要適度,要保持地區之間的適當空間發展梯度差,使之既不至於出現過度不均衡,也不至於過分均衡,也就是說非均衡戰略所取得的地區收益要大於因地區之間差距而影響發展的各種成本。具體來講,一是非均衡的形成最好不要通過強制性制度來形成,也就是講在全國性制度安排上應平等,差距要體現在地區之間的政策上,否則這是一種地區制度歧視。二是非均衡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時間以內,否則會影響整體的社會效益。這就要求,中央在制度環境上要一視同仁,
地方政府可以在區域制度創新上大顯身手。
2、制度試點要短期化,並且要具有開放性。一是試點地區的選擇上,要進行公開的合理競爭,不能總是給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地區,否則會加大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二是試點的時期不能太長,以基本了解執行制度運行情況為限。三是制度試點要具有跟進性,即對於有條件
出台新制度,而又不是試點地區,不能強行壓制,而應允許其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允許制度合理競爭。
3、允許合理的地區制度競爭。制度競爭有利於最佳化制度結構,縮小制度供給和需求缺口,並且為中央制度供給提供經驗和知識積累。因此,應該鼓勵適當的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競爭,但是競爭必須平等、有秩、開放、統一(即不違背中央制度供給的總體原則)。
(二)適當引導和規範地區制度競爭
1、嚴格規定製度競爭的範圍。在制度競爭上要具體分析,並不是所有的制度都能進行競爭,如果把不能競爭的制度允許其競爭,就會損害全國性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引起社會經濟的混亂。對於基礎性的制度,如市場經濟基本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糧食流通制度、財政稅收制度,等等,不應進行地區之間的制度競爭。而能夠進行地區競爭的就是地方能夠決定和安排的制度,主要是一些非基礎性制度,如地方有權決定的地方稅費制度、地方土地使用制度、地方的各種法規,等等。對於可以競爭的制度要鼓勵地區之間競爭。
2、嚴格規定製度競爭的空部。對可以競爭的制度要儘量留出一定的競爭空間,但是地方政府只能在中央制度所規定的空間內競爭,不能超過或者無視中央制度的規定,越權、
越界進行制度安排。在中央制度規定範圍內的制度競爭是受保護的制度競爭,否則屬於非法競爭。
3、嚴格限制地方保護性的制度競爭。地方制度競爭不能互設
樊籬,搞地區封鎖。如果各地搞地方保護性的制度競爭就有失制度競爭的初衷,達不到最佳化制度結構,提高全國制度效益的目的。因此,在地區制度競爭上,對地方保護性的制度安排要嚴厲打擊。主要方法就是提高地方保護性制度安排的成本,使地方不出台這類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