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蜀後記途中經歷

《到蜀後記途中經歷》是唐代詩人雍陶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記述入蜀途中所經歷的高山深谷的艱險歷程,亦深寓作者身世經歷的艱難險阻和對宦途生活的厭倦這首詩前六句寫途中風光和感受,一地一景,有代表性,表現一個“難” 字,從而引出到家後的輕鬆快活之感來。末句同時表現出倦於利祿奔走的心情,與年輕時“生不成名死不歸”的熱衷於功名者頗相逕庭。此詩合律,對仗精工;用語多含蓄,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到蜀後記途中經歷
  • 作者:雍陶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到蜀後記途中經歷
劍峰重疊雪雲漫,憶昨來時處處難。
大散嶺頭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猶寒。
蜀門去國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盤。
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劍峰:形容山峰形狀如劍,似指劍閣縣東北大、小劍山諸峰。雪雲漫: 復蓋著積雪,籠罩著煙霧。
②處處難: 指從長安到成都,一路高山積雪,煙籠霧繞,險阻重重,行旅艱難。
③大散嶺:因大散關而得名,為秦蜀交通孔道,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南。
④褒斜谷:又名斜谷,為陝西終南山沿褒水、斜水形成的河谷,南口日褒,北口日斜,從眉縣西南至褒城縣北,總長四百七十里。山勢險峻,絕壁修有棧道,亦為泰蜀交通孔道。
⑤蜀門:即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在今劍閣縣北偏東六十里大劍山中斷處。去國:距離國都(京城長安)。三千里:數詞虛指用法,表示路途遙遠。
⑥巴路:通往四川的路。八十盤:並非實指,形容山路曲折盤旋。
⑦ 燒酒:又稱燒春,唐代四川特產的一種酒,色美味香。
⑧更:再,又。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重疊的山峰如利劍積雪漫漫,回憶昨日來時沿途處處艱難。
大散嶺上春雨老是下個不停,褒斜谷內就連夏日也覺清寒。
劍門距離國都已有三千餘里,巴蜀山路迴旋而上有八十盤。
自從到成都正好燒酒已釀熟,不想此身為功利再宦遊長安。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作者晚年返鄉後的作品。雍陶長期在外地生活,中年以後思家心切,大中(847年—860年)末年,幸得放了簡州(治所在今四川簡陽)刺史,從長安南返,異常快慰,沿途吟詠不少,此篇作一總結。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追憶回蜀途經險阻、抒發首丘之思的詩。詩人早年熱中功名,曾多次翻山越嶺,到長安求功名,但長期的仕宦生涯,使詩人深感官場險惡,仕途多艱,因而產生了厭倦仕途,留戀故園的情思。
首聯上句總寫入蜀路途的艱險:如劍山峰,重重疊疊,積雪皚皚,綿延不斷。下句由“憶”生髮,點出“處處難”三字,引出頷頸二聯:頷聯點出自春至夏,在行途中之所見,險關多雨,危谷夏寒。選取大散嶺、褒斜谷兩地,寫其春雨飄灑,泥濘難行;山高水險,夏日清寒。頸聯扣“遠”“曲”二字,寫京、蜀二地,遙遙三千里;蜀道迴旋曲折,足足八十盤。此二聯寫其千難萬險,無不令人心驚魄動,無不叫人撫膺長嘆。末二句暗點主旨:要回歸故園,抒寫自己熱愛故鄉,淡泊宦情的感慨。
此詩以蜀道之艱險,暗寓宦海風波,含蓄地表達了對險惡官場的厭倦,抒發了對故園的眷戀之情,十分可貴。此詩合律,對仗精工,用數字入詩。

名家點評

清代金人瑞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此“重疊內雲漫”,乃是既過棧去,回指劍峰而嘆。言今但見其重疊如此,不知其中間乃有千崎萬嶇,如大散嶺、褒斜谷,莫非一崎一嶇而已;今但望見其白雲如此,不知其中間乃有異樣節氣,如春足雨,夏猶寒,真非尋常節氣而已。“處處難”之為言,其難非可悉數,非可名狀,在事後思之,猶尚通身寒噤者也(首四句下)。後又言已後直是不願更出,此特別換筆法,再訴入來之至難也。言入來既是三千里、八十盤,後如出去,則照舊三千里,八十盤,人身本非金鐵,堪受如此劇苦耶?“成都燒酒熟”者,並非逢車流誕之謂,如雲任他水土敝惡,我已決計安之也(末四句下)。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此題若落常手,即將“憶昨來時”作起句,亦未為不可,然徑直少致矣。今偏要兀然先裝得“劍峰重疊白雲漫”之七字,寫置身南國,回首北都,惟見青峰插天、白雲匝地而已,殊不知其中則有無數艱難,無數險阻,直是不堪追憶也。以為七、八之“自到”“不思”伏案,古人之嚴於審局如此。

作者簡介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生卒年不詳。工於詩賦,少時流寓在外,後以詩謁裴度,太和八年(834年)進士及第,二十年後,才得授國子毛詩博士之職。大中末,出刺簡州,復為雅州刺史。晚年辭歸隱居山間。《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