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魚鹽,清代鹽稅之一。山東利津縣沿海一帶為民灶雜處地區,灶戶醃魚的地方又靠近灘場,灶戶、商人爭銷魚鹽,造成管理混亂。雍正六年(1728),定利津魚鹽歸商銷售,孔府鍘鹽和食鹽變價等項銀兩令銷售魚鹽的商人認辦。十三年,運司又定商人請領余票一千張配銷魚鹽,每斤以四文銷售,計每年所得價銀除正雜錢糧、包皮、一伙食、車腳、巡役、工食等費用,以及孔府鍘鹽和食鹽變價等銀兩外,還可獲利一百餘兩。
利津魚鹽,清代鹽稅之一。山東利津縣沿海一帶為民灶雜處地區,灶戶醃魚的地方又靠近灘場,灶戶、商人爭銷魚鹽,造成管理混亂。雍正六年(1728),定利津魚鹽歸商銷售...
《利津縣誌》續修工作始於2002年3月,截稿於2005年12月,歷時3年零9個月,是1990年出版的《利津縣誌》的續志。時間斷限,原則上承接前志,以1986年為上限,2002...
利津城東北方向35公里處,汀羅鎮前關村有鐵門關遺址。鐵門關是明清兩代繁華的水旱碼頭和鹽運要地,幾百年前曾馳名省內外。...
利津縣刁口鄉素有“百魚之鄉”、“東方對蝦的故鄉”之美稱,漁業資源豐富。自古...高標準規劃建設了鹽及鹽化工園區,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原鹽開發總面積達到6萬畝,...
鹽皮古道,顧名思義是以營運鹽滷皮毛為主的道路。渤海灘產鹽,到宋明時期更是在今利津縣城東北七十里建成了北方的鹽運樞紐鐵門關,這便是鹽皮古道的東起點;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