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

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

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 山東 · 東營 · 利津縣的文化遺產。相傳利津水煎包始於清代,揚名於民國年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在濱、蒲、利、海、陽、沾各縣,提起地方名吃,人們總是說:“利津水煎包、蒲台面(條)、濱縣名吃鍋子餅”。早在清代光緒年間,利津縣城和各大鄉鎮就有很多經營水煎包的專業戶。當時,鹽窩鎮尚家的水煎包在全縣小有名氣。民國初期縣城西街劉明遠、劉鳳剛父子,在尚家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改進了操作技術,終於使水煎包達到了色香味俱全的程度,名揚魯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山東 · 東營 · 利津縣
  • 遺產編號:Ⅷ-40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工藝發展,工藝特點,製作方法,傳承意義,

工藝發展

利津縣城到處可見利津水煎包店的影子,在很多大型的賓館酒店,利津水煎包也被端上了大席,成為利津縣城賓館酒店必不可少的麵點。

工藝特點

利津水煎包為發麵煎包,一般有葷素兩種餡,包子下鍋後,經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美食家古清生先生在品嘗利津水煎包後,寫下了利津水煎包的美文,“其特色在於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餡多皮薄,香而不膩,酥而不硬,色味俱全,堪稱麵食之佳品。”
水煎包水煎包

製作方法

利津水煎包的做法並不麻煩,先發麵,再剁餡,餡分葷素兩種,包子所用餡不用油、鹽等調料攪拌,為乾餡,包子之味全來自醃製的肉餡。包包子時先放菜再放肉,在蒸煮過程中讓味道溢滿整個包子。包子捏成圓柱狀,置於平鍋中,燃猛火一爐,水煎包口朝下擱置,灌入麵糊水淹至水煎包頂端,蓋上鍋蓋,此乃為水煎是也。翻個,至水漸乾,鍋底始有炸響,便改文火細烤,湯汁收盡之後,揭起鍋蓋,以細嘴油壺繞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麻油,以油煎至起焦殼止。全程製作約十五分鐘,起鍋,擱置於圓盤之內,便可開享美味。
利津水煎包沒有“絞餡”的,這也算是一個特點。叫做“撥餡”,具體做法是:
1、餵肉:把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肉丁,加鹽、面醤(不是甜醤)、花生油、香油、薑末、五香面,充分攪勻,放置2~3小時可用(冬季,晚上做,明天用最好)。
天津水煎包天津水煎包
2、切菜:把韭菜或者白菜,切碎,放入笸籮、竹筐之類的盛具。
包包子的時候,先撥上足夠的菜,再撥上足夠的肉。所以叫做“撥餡”。.
注意事項
煮:用平底鐵鍋,鍋底擦油,將生包口朝下依次排列鍋內,每鍋50個左右,加熱後,將調好的麵漿水均勻澆入鍋中(要漫過包子)大火細攻。
蒸:當漿水只剩三分之一時,用長柄鏟子將包子逐個翻轉過來,蓋上鍋蓋,文火細燒熱蒸。.
煎:當漿水收盡時,用專用油壺沿包子間的縫隙注進豆油或香油,細火燒煎,看準火候,適時出鍋。

傳承意義

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利津水煎包作為一種可以謀生的技藝,其傳承沒有受到威脅,無論在東營的城市還是鄉村,都有很多以此為生的生意人。他們每天早起晚睡,靠著祖上傳下的水煎包烹製技巧,維持一家的生計,送給人們美味,他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不斷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