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

別諸弟·庚子二月一般指本詞條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00年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三首詩緊扣一個“別”字,突出一個“情”字,內容上各有側重,情調上互有區別,逐首上升,步步深化。第一首從“謀生”的角度,側重抒離情。由於家境困頓,生活所迫,無奈離家,難免思鄉念弟。第二首從“旅途”的角度,側重描離景。兄弟重逢,又得離別,嫩楊細柳,恰似離情別緒。第三首從“遊子”的角度,側重贈離言。牽腸掛肚,萬語千言,一句定宗。 第一、二兩首,其格調低沉,情感較脆弱;第三首格調爽健,感情激昂。這組詩意境雋永,語言流暢,用詞清麗,用典恰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
  • 作者:魯迅
  • 創作年代:1900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
  • 其一
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
最是令人淒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 其二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
  • 其三
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
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諸弟:指作者魯迅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庚子: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2. 無奈:沒有辦法。日:天天。賓士:奔波的意思。
  3. 偏教:
  4. 淒絕:傷心,淒痛欲絕。
  5. 孤檠(qíng):孤燈。檠:放燈盞的架子,代燈。
  6. “日暮”句:1898年,魯迅初次離家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時,曾作《戛劍生雜記》,記旅途的心情 說:“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煙深人語喧。皆所身歷,非托諸空言也。”
  7. 斷腸花:即秋海棠。《采蘭雜誌》:“昔有婦人懷人不見,恆灑淚於北牆之下。後灑處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婦面,其葉正綠反紅,秋開,名曰斷腸花,即今秋海棠也。”這裡借用斷腸花來比楊柳,使人生出無限離愁。古人折柳贈別,因把楊柳和離愁連結在一起。《三輔黃圖》:“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8. 萬里長風:南朝宋代人宗愨年輕時,他的叔叔宗炳問他志願,他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宋書·宗愨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 其一
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我不得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走;誰沒有骨肉兄弟呵,我忍受著離愁別緒的淒楚。
為謀生而無可奈何地離開家鄉,這是最使人悽苦痛絕的時候;夜深人靜只有孤燈為伴,滴滴嗒嗒的雨聲敲打在我的心頭。
  • 其二
舊家度假還沒有多少時日,又要啟程離開老家;當踏上夕陽西下的旅程,眷戀的愁緒又在心中萌發。
儘管一路上春風吹拂,一排排的楊柳綻出新芽;但我此時此刻看到它們,卻幻化成綿延無盡的相思花。
  • 其三
兄弟剛剛團聚又要分別,待到來年才能重逢相見;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風帆輕舟破浪過險關。
我萬語千言難以叮嚀,唯有一句應牢記心間;人生道路不能由命運來主宰,進取奮發才能掌握主動權。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作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劍生”,是現存魯迅最早的詩作。魯迅時年二十,在南京陸師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念書。他利用寒假,於這年的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還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還家未久又離家”之說。
魯迅原本兄妹四人,唯一的妹妹名“端”,1887年生,未滿周歲死於天花。四弟周椿壽1893年生,1898年病亡。1893年魯迅祖父因科場舞弊案被捕入獄,家道即已中落。魯迅父親常年臥病,一直延請有名的中醫診治,所費不貲,於1896年病逝,這就越發使周家“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周椿壽的夭折,對於全家人可謂雪上加霜。魯迅1898年5月考入南京陸師學堂,小弟過世是這年的十一月初八,魯迅正放假回家,三天后不得不再回南京。此後直到1902年1月從礦路學堂畢業,轉赴日本留學,魯迅經常回紹興探望家人。他是長子,祖父下獄,父親生病和病逝,在這過程中族人、親戚和鄉里的冷眼與欺侮,他比兩個弟弟周作人、周建人自然承受得更多。去南京前,他就已經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讀書之外,經常“出入於質鋪和藥店”,去南京之後,更是心繫故家兩個“弱弟”。這三首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成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三首詩反覆詠嘆離愁別緒,大有淒痛欲絕之感。全詩緊緊扣住一個“別”字,凝結著作者真摯的感情。第一首寫了“有弟偏教各別離”,已點出此意;第二首又用“還家未久又離家”再敘別情;第三首再寫“從來一別又經年”,這樣緊扣詩題,層層深入,起到反覆詠嘆的作用。但是,這三首詩為組詩,它們在思想內容上既統一,又各有側重。第一首是憶別,第二首是惜別,第三首則是贈別。
第一首在憶別中,用“謀生無奈日賓士”縱冠三首。它點出了離別的背景,使這組敘別之詩帶上了比較悽苦的氣氛。作者用“謀生無奈”抱怨手足相離,顯然對社會的逼迫表露著憤慨情緒。魯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當然並不單單是為了謀生,但自從父親去世以後,作為長子,他不得不負起家庭的重擔。因此,“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則反映出這離別的出於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襯托出這種憤怨的感情。詩人魯迅在詩中是把這點作為主要的方面來表現的。這種在異鄉感到的鬱郁不快的別離之情,貫穿全詩。在這一首中,後兩句“最是令人淒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尤為深刻,把背井離鄉的遊子之心寫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長夜中,面對孤寂的燈光,聽著那淒淒雨聲,怎能不淒絕。詩篇的感人正在於作者真情實感的表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皆身所歷,非托諸空言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詩不僅是居異地的孤寂和懷鄉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第二首重點在惜別,因此,依戀之情更加濃重。“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這首詩的主調。回家度假的魯迅,多么想和兩個弟弟多住一些時日。可是,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離去。這種“還家未久又離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時刻,尤其感到沉重。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沒有多作烘托,既見出依戀之心,又有揉腸之感。接著,詩中用生動的形象和動人的情景,再次寫出旅途的惆悵和懷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處,除了寫不忍離別之外,還在於著重寫了分別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楊柳是說別情不斷。古人有折柳贈別的傳統。詩中寫了楊柳樹就含有這個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兩側來寫,一方面是離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別之情。這就不是單純地仿古。特別是在寫了“夾道萬株楊柳樹”之後,筆鋒一轉,緊接寫了一個“望中都化斷腸花”的境界,使詩篇更加盪人心弦。在這個境界裡,隨著客船的前行,溪河兩岸的萬株楊柳臆隱退去,家鄉越來越遠,望著望著,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斷腸之花了。以情注景,頗有韻味。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雖然思緒萬端,但感情卻很平穩,先寫還家,又寫離家,還家未久,離家卻長;還時欣喜,離時難捨,日將暮而愁更重。但是後兩句卻如奇峰突起,一下構成感情激盪的高峰,柔腸欲斷,涕不可抑。從藝術表現上看,這首詩的特點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餘味不盡。這種餘味,不僅是藝術上的,也是思想上的。這是年輕時的魯迅在抒發“尋求別樣人們”時感到的惆悵,開始詠嘆他目睹的人生和社會。
第三首的主旨在於贈別。它是在憶別、惜別之後,贈言相勉,所以情緒激昂,不甘命運,要抗爭自強。如果說前面兩首側重於感情的話,那么這一首則理智多於感情,奮發多於沉悶。仿佛看到漫遠的長風,把在江波上闖蕩的客船送走,有志趣高遠之感和乘風擊浪的氣魄,顯示出作者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總括別離,乘風上路,由於這一別又要一年才能見面,便不能不有贈言相囑,所以便有“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的結句。全詩完整和諧,富予深意。這裡的“萬里長風”,不是隨便用的。沿江駛船固然要有長風相助,但用了“萬里長風”這四個字氣勢就很不凡,說明這所送的客船既不同於“淒雨孤舟”,也不同於“輕輕別棹”,雖有漫遠之感,整個調子,卻顯得開朗樂觀,壯闊有力,心情為之一振,精神也感奮。魯迅在“謀生無奈”的情況下,經歷了這場重大的離別,因此自奮圖強之心,久蓄於胸。“從來一別”句敘離家之久,“萬里長風”句述離家之遠,表現了無限感慨。之後,便奮然發出了“文章得失不由天”的勉勵之聲。這首詩,脈絡貫通得十分自然,鏗鏘有力,托住了三首組詩。它把濃重的離愁別緒,化作了積極的奮抗精神,較好地表現了主題。
總的來說,這組詩,思路緊緊相連,句句寫到緊要處。每首之中,後兩句常神采突現,韻味濃郁。

名家點評

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鄭心伶:本詩感情真摯,表露出一種純真的愛,並且措詞清麗,語出自然。在風格與意境上,雖然與後期句挾風雷的戰鬥詩篇有根本不同,但作為青年試筆篇,卻是良好的開端。“不由天”句更見其思想的深邃。這不光是當時兄弟的相互勖勉。而且對今天的人們仍然起著啟迪、借鏡作用。
著名學者張向天:詩中述兄弟離情極為真摯,足見先生對手足之情極為深重。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別諸弟·庚子二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