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石塔》
- 創作年代:宋仁宗元豐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蘇軾
詩詞原文,詩詞譯文,注釋,創作過程,點評鑑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石塔來別居士,居士云:“經過草草,恨不一見石塔。”塔起立云: “遮個是磚浮圖耶?”居士云:“有 縫。”塔云:“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 坡首肯之。
元豐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詩詞譯文
石塔前來向居士(指蘇軾)告別,居士說:“我所經過的的別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沒有看到過一座石塔。”石塔豎立嚴肅地說:“難道沒有見到過一座磚塔嗎?”居士回答說:“那些(磚塔)是有縫隙的。”石塔回答:“沒有縫隙怎么能包容世上的像螻蟻一樣的小生命的呢?”東坡居士立即點頭同意(它的觀點)。
注釋
1..此文見《志林》卷一。石塔,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傳即惠昭寺。東坡於元祐七年(1092年)知揚州,三月到任,七月離任。
2.草草:匆忙、急遽。
3.遮著:即“這個”。遮,通“者”,這。浮圖:佛塔的音譯。
4.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賤但卻善於鑽空子的小人。
3.遮著:即“這個”。遮,通“者”,這。浮圖:佛塔的音譯。
4.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賤但卻善於鑽空子的小人。
創作過程
此文是中的石塔是指江蘇省惠昭寺內的石塔,該石塔位於路中心的綠島內,楠木樓則位於路北。石塔為五級六面的仿樓閣式塔,以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頂為葫蘆形塔剎,其中奇數層南北兩面各闢拱形洞門,底層和頂層可對穿、第三層則為暗門,其他各層各面均鑿以石龕,內有佛像浮雕。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蘇東坡到揚州上任,七月即將離任時,去向石塔告別,所寫下的一篇名作。
點評鑑賞
這裡的“石塔”代表著作者心中一種美好的、完美的願望,這個願望是他一直來未曾實現的,而“磚塔”則代表一種普遍的,不完美的事物。世間完美的事物只是一種願望,而不完美卻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縫隙的石塔,不能讓那些螻蟻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實則有缺憾。磚塔固然有縫,卻能給那些微不足道的螻蟻生存的空間,看似不完美,卻是一種完美,人世間的事情大多如此罷。
“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是種豁達、寬容的心態。有時我們是一座塔,總希望自己是座完美無缺的“石塔”;有時,我們是一群螻蟻,在別人的塔縫中忙碌求生;有時,我們心中容得下一座塔,卻容不下一隻螞蟻;有時我們得到一些小利,卻不知道這是從別人賜予的塔縫中得到的。
物各有長,需客觀觀之。石塔渾然一體、堅久耐用,磚塔也有可貴之處,“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虛己待世,給別人留生存的空間。有縫,才有空間。和諧共存,找到共存的交匯點。若磚塔為佛,居士為儒,佛語“坡首肯之”,磚塔與螻蟻佛家的“普渡眾生”與儒家的“兼濟天下”在這裡自然地有了共存點。
“坡首肯之”也可看出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要趨向全面、深刻,欣賞的水平要不斷提升是需要高人不斷點化的,從這又引申一個問題,其實佛儒道法等各家觀點雖然有差異,但其目的一樣和諧,求同存異方可大同。不斷吸收,不斷整合,不斷提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才會不斷提升。
作品影響
這篇散文短小精悍,只是幾句小小的對話,但卻寓意深刻,極富哲理。其中最為精彩的對話是:居士云:“有縫。”塔云:“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回答的是多么的絕妙。佛所以存在,佛為一切存在。道理中卻又不完全如此,又透著一種自然的哲學,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得到體會,也可能不同。
本文對答者雖是石塔長老,然對答的內容卻是有關石塔、磚塔之事。所以篇名《別石塔》倒頗有情味。文章雖短,頗有禪宗機鋒之妙。其妙不僅在話題概念的轉換,更妙在關於磚塔有縫的見解之中。一般世俗之見,磚塔不如石塔渾然一體、堅久耐用。而在長老看來,磚塔更為可貴,因為有縫,才給螻蟻以生存空間,否則,螻蟻將何處安身?佛家的“普渡眾生”與儒家的“兼濟天下”在這裡找到了共同點,而蘇軾“首肯之”三字,則說明他從石塔語中感悟到了一個全新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