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知賦

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韓愈謫居陽山。是年,湖南觀察使楊憑派支使楊儀之巡察陽山。在楊儀之離開陽山之際,韓愈寫了此賦送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知賦
  • 創作年代: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
  • 文學體裁:賦
  • 作者:韓愈
  • 文章內容:韓愈送別楊儀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名家點評,作者介紹,相關事件,軼事典故,史籍記載,

作品原文

別知賦1 韓愈
余取友於天下,將歲行之兩周2 。下何深之不即,上何高之不求3?紛擾擾其既多,鹹喜能而好修4 。寧安顯而獨裕,顧厄窮而共愁。惟知心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5
歲癸未而遷逐,侶蟲蛇於海陬6。遇夫人之來使7,辟公館而羅羞。索微言於亂志,發孤笑於群憂8。物何深而不鏡,理何隱而不抽9?始參差以異序,卒爛漫而同流。
何此歡之不可恃,遂駕馬而回輈10?山磝磝相軋,樹蓊蓊其相摎。雨浪浪其不止,雲浩浩其常浮。知來者之不可以數,哀去此而無由。倚郭郛而掩涕11,空盡日以遲留。

作品注釋

1.方氏《舉正》:“送楊儀之,貞元二十年陽山作。”魏本題註:韓醇曰:“公以御史言旱飢,得罪,黜為連之陽山令,連在唐屬湖南道。時楊儀之以湖南支使來,公為此賦以別之。集中有序送焉。” 文讜云:“按《宰相世系》,儀之者,楊凝之子也。當此之時,儀之伯父憑,以御史中丞為湖南觀察使,儀之為府中從事,令以使事至陽山,於文公故友也,既為序以送之,而又別之以此賦焉。”
2.歲行之兩周:歲,歲星,即木星。歲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兩周就是二十四年。 洪氏《年譜》貞元二十年云:“《別知賦送楊儀之》云:‘余取友於天下,將歲行之兩周。’自建中初避地江南,至此二十餘年矣。又有《送楊八弟支使歸湖南使府序》,即儀之也。” 陳景云云:“按公《與崔群書》貞元十八年也,書雲‘仆自少至今從事往還朋友間一十七年’,則公之取友天下,當自貞元二年入都之歲始也。賦作於二十年,歲行猶未滿兩周,故曰‘將’也。”
3.文讜云:“深謂隱於幽深者,高謂在高位者。深者即之,高者求之,言其取友之廣也。”
4.《楚辭·騷經》:“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余獨好修以為常。”“汝何博謇而好修。”“苟中情其好修。”皆言好自修潔也。 紛擾擾:紛亂,形容廣泛、多。能:賢能,才能。好:喜好。修:善,長處。
5.百一為收:陸機《嘆逝賦》:“得十一於千百。”韓愈借用此意,說即使百中得一,就算是有收穫了。
6.癸未:貞元十九年,歲次癸未。 陬:角,角落。
7.夫人:夫,代詞,這,那;夫人,指楊儀之。
8.微言微妙之言。 孫汝聽云:“公自謂遷謫,志思憂亂也。” 何焯《義門讀書記》:“‘索微言於亂志’六句,此敘一時與楊往復之樂。公處遷逐,所以自樂者用此,故非同儕任達者所能及也。”
9.鏡:洞察,明了。抽:提取,接納。
10.回輈:輈,車轅;回輈,掉回車頭。
11.郭郛:古時內城稱城,外城稱郭,城外小城稱郛。郭郛連用,指外城。

作品鑑賞

《別知賦》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開頭至“斯百一而為收”)寫知心朋友難得。韓愈先說自己生活經驗體會,慨嘆要找個知心朋友著實是不容易的,患難之時得一知心更是不易。這一部分,作者未寫送別友人,倒先說自己,慨嘆一番,為下文寫友人作烘托,更好地突現文章主旨。第二部分(由“歲癸未而遷逐”至“卒爛漫而同流”)寫楊儀之是難得的知心朋友。這部分緊扣上文“知心難得”而寫楊儀之學問淵博,談笑風生,是一個頗有深度的人,終於得到了知心朋友,自是喜不自禁。第三部分(由“何此歡之不可恃”至結尾)寫送別知心朋友,難捨難分,淚流不止。

名家點評

黃震《黃氏日鈔》曰:“(此賦乃韓公)傷知心之難得,不忍楊儀之之去己也。”
峻峰補評:“此賦始寫知心朋友難得,繼寫得到了知心朋友,後寫知心朋友又要離去,只得傷心流淚。作者以真摯樸實的情感為線索布局謀篇,寫來自然順當,一氣呵成,語言清新,風格平實,情真意切,嚴謹自然。”
周悅《論韓愈的辭賦》一文認為:正是立足於重情崇騷的辭賦觀念,韓愈辭賦在取材主旨上具有非常明顯的嘆不遇,嗟失意,怨屈才的以自我為中心多做自我關注的特點。並且,其賦多做於早年時運不濟仕途不遇之時。韓愈的辭賦“浸透了作者真實人生體驗的悲嘆,完全是從作者胸臆間奔涌而出,因而表現出明顯的直陳特點。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相關事件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

軼事典故

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

史籍記載

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鬥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志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