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維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1
陌上新離別2,蒼茫四郊晦3。
登高不見君4,故山復雲外5。
遠樹蔽行人6,長天隱秋塞7。
心悲宦遊子8,何處飛征蓋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縉(jìn):王縉,王維胞弟,工詩文。歷仕朝廷要職。曾為官出塞,王維作詩送別。青龍寺:寺名,在長安南門之東,張禮《游城南紀》:“青龍寺北枕高原,前對南山,為登眺之絕勝。”藍田山:詩人隱居之處。在陝西藍田縣東。
2.陌上:田間小路。古代的田間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東西走向的田間小路叫做“陌”。離別:有版本作“別離”。
3.蒼茫:形容遼闊無邊。晦:謂天色昏暗。
4.君:指王縉。
5.故山:即詩題中之“藍田山”,因兄弟二人曾在此隱居過,故稱“故山”。
6.樹:蜀刻本、活字本作“木”。
7.隱:隱沒。秋塞:秋天的關塞,指王縉要去之所。
8.宦遊子:離家在外做官的人,指王縉。
9.飛:賓士。征:遠行。蓋:車上的傘蓋,借指車。
白話譯文
大路上我和你剛剛分手,天地蒼茫四周一片昏暗。
登高也看不見你的身影,藍田山更遠在雲外天邊。
遠方的樹木擋住了視線,長天隱沒在秋天的平原。
我為宦遊的人感到悲傷,你登車遠行將去往哪邊?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乾元元年(758),此年秋天,王維之弟王縉出任蜀州刺史。而其弟外放,也許與王維陷賊之事還有些關聯。王維兄弟感情極好,自小就帶其弟遊宦京都。王維陷賊,“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參見《舊唐書》)。故此詩從別後登高遠望寫其離別愁緒。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寫別後愁緒,時王維已到老境,為其愛弟送行後,所以特別傷感。
首聯起筆就滿目“晦”色,為整詩打下悲涼而悵惘的基調。陌上別離,蒼茫一片,皆晦暗的色調。
頷聯又進一層,登高極目而望,行者早已不見渺渺新別之情,與雲山俱遠。而以一“登”的動作,意味無窮。
頸聯緊承“故山復雲外”句而來,此聯就闊遠處極力寫去。“蔽”“隱”二字,寫遠樹長天之狀,即是寫重為蔽隱之憾,從此二人之間天高地遠,山阻水隔。
尾聯則將殷殷關切和依依惜別之情傾瀉而出,其無限悲傷憂慮之情流露無遺。“心悲宦遊子,何處飛征蓋?”明明知道其弟之所去,還是用“何處”以動問。詩人似乎自感時日不多,而遭遇此骨肉分離,則大有離世之大慟矣。“別弟縉後”這一時間狀語既然寫進詩題予以強調,是有其特指意義的,不僅僅是一般的時間概念,詩的內容也說明了這一點。雖然詩中沒有寫到執手垂淚的現場,然那生離死別的哀傷是顯而易見的。其愛弟之別離,對王維來說,在精神上是不堪忍受的沉痛一擊,此詩體現。
全詩寫別弟後的落寞與失望,前三聯逐層寫來,筆緻密集,遠樹長天,深秋遲暮,離憂倍深,怨尤不露。尾聯則直抒情感,有為弟王縉的遠行而悲傷之意與憂慮之情。全詩寓情於景,意境高遠,別具一格。
名家點評
明·陸時雍《唐詩鏡》:三、四無心佳句。
明·唐汝詢《唐詩解》:此言別弟之後,登高遠望則見四郊晦冥不惟憶弟心勞,且覺懷鄉念舉,乃遠樹長天重為蔽隱,似若攪我之情耳。意此時遊宦之子,能不傷心以趨路乎,此又體彼之情也。
明末清初·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渺渺新別之情,與雲山俱遠。
清·錢光秀《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離奇片語,情景洞朗,勝人長辭,多少費力。
清·黃香石《唐賢三昧集箋注》:有情有色。
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情景真切。“遠樹”二句,就闊遠處極力寫去,收合來氣局自大。
清末民初·吳山民《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故山復雲外”動情,“遠樹”、“長天”二語跟上聯來。
清末民初·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宜以詩生韻,不宜以韻生詩。意到其間自然成韻者,上也。如右丞“遠樹蔽行人,長天隱秋塞;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之類是也。
寧波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朝炎《王維晚年的思想變化》:《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一首,寫登高遠眺,詩風與詩人前期的山水詩一脈相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首在內容上與前期山水詩迥異的詩,其內容已不止在山水情志了。因此,《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已不是同等意義上的山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