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家孩子是父母針對自己子女而虛幻出的攀比對象。這種虛幻的別家孩子讓不少孩子深惡痛絕,並有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別家孩子
- 解釋:父母針對自己子女而虛幻攀比對象
- 可能: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 來源:《別人家的孩子》
簡介
特點
對小孩的心理傷害
案例
光明中學心理教師張靜也碰到一個案例,高三學生小施成績中上,有個表姐去年高考進了名牌大學,從此,表姐就常常被媽媽掛在嘴邊,小施不堪忍受比較的壓力,竟偷偷準備了一把小刀,當媽媽開始念叨“你那個姐姐如何優秀,你怎么不給我爭氣! ”時,她就拿出小刀,在自己身上劃幾下,直到出血才收手,手上落下了難以修復的疤痕。
對家長的建議
家長的出發點往往是為了孩子好,希望讓孩子“知恥而後勇”,激發鬥志,但因為方法不當產生誤區。比如,家長喜歡比成績,因為分數更直觀。但是孩子班級的整體情況、卷子的難易度、考查重點,以及其他因素卻被忽視。再比如,家長在比較時都喜歡“揚短避長”,將弱點無限放大,這些都可能強化孩子對這個弱點的逆反情緒。
對此,有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多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比較”——比別人不如比自己,少橫向比較,多縱向比較,拿孩子這次成績和上次比,比較孩子的新優點和改掉的壞習慣,這樣來的更實際一些。同時,還要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不能“刻舟求劍”,照搬成功模式。 任何別的孩子成功案例僅供參考,決不能試圖拿來複製。他建議家長多關注成功者的外部因素,努力營造與之相似的家庭環境,不要再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你孩子的 “宿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