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匡廬》是清末詩人王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匡廬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易
《別匡廬》是清末詩人王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別匡廬》是清末詩人王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弦歌不掩鼓鼙聲,郤曲空山念此行。夢泊鄉園三徑冷,愁飛鬢角二毛生。藏書倘幸逃秦劫,壓境終憂壞魯城。一事且酬西笑意,萬峰瓊玉照窗明。1...
《辛酉孟春奉命入蜀道出鄱湖寄別匡廬五老》是明代詩人蘇葵創作的作品。作品原文 我曾戴笠山之前,杖藜拄破芝畦煙。看花酌酒旦復暮,尋詩據石聽流泉。玄猿戲劇掛危樹,白鶴翩翻來半天。仙壇僧宇隱空翠,隔竹鳥聲如管弦。有時酣倚澗畔松,支頤仰面觀芙蓉。亂雲散後雨新洗,秀色一峰奇一峰。有時攀躡煙雲外,...
《江行望匡廬》是由唐代詩人錢珝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本詩以疑似的想像,再現了詩人內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濛的雲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作品原文 詩詞賞析 咫尺愁風雨,...
《龍山月下作歌送汪舟次游匡廬》是施閏章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今夕江山共明月,龍山嶺上獨清絕。秋光偏為照幽人,君去匡廬又將別。爐峰瀑布千尋長,濺珠激雪相迴翔。九屏五老入窅眇,相看衣屨紛青蒼。涉溪何處詢惠遠,挹泉著意尋康王。香山草堂已蕪沒,到今滿地山花香。我昔薄游屢迷誤,崩雲忽奪岩前...
傳說殷周之際有個叫匡俗(一作裕)的人與其兄弟結廬隱居於南障山(即今廬山)。他們受道於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稱廬山為“匡山”“匡岳”“匡廬”或“匡俗山”。詳細釋義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匚部】去王切(kuāng)匡,飲(飯)器,筥也。從匚㞷聲。筐,匡或從竹。〖注釋〗①飲器:當...
《將入匡廬留別諸同學》是明代詩人釋今印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自昔無家受館餐,如今行腳不為難。身如落葉東西泊,心共浮雲淡泊安。芳草有情遮遠道,麻衣無淚別江乾。十年始醒溪山夢,斗覺辭君兩脅寒。作者簡介 釋今印,今印,字海發。順德人。族姓梁,原名瓊,字之佩,更名海發。諸生。明桂王...
《送見一桃公還匡廬》是明代詩人釋今儆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歸時春草綠,還日菊花黃。千里匡廬道,一年來去忙。與師期不負,別我語難忘。未得相從處,臨期思更長。作者簡介 釋今儆,今儆(一六〇九—一六六九?),字敬人。番禺人。族姓陳,原名虬起,字智藏。諸生。明桂王永曆十二年(一六五...
匡廬山中國佛教名山之一,又名廬山、匡山、廬岳、匡廬,位於江西省北部,北依長江,東連鄱陽湖。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裂,雄偉壯觀。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 山峰簡介 匡廬山,其勢俊極,壯極。山為東北西南走向,長約...
《憶在匡廬日》是唐代詩人齊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詞正文 憶在匡廬日,秋風八月時。松聲虎溪寺,塔影雁門師。步碧葳蕤徑,吟香菡萏池。何當舊泉石,歸去洗心脾。作者簡介 齊己(約864一約937),唐詩僧。俗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陽(今屬湖南)人。嘗住江陵龍雲寺,自號衡岳沙門。性穎悟,善琴棋書法。詩...
《擬游匡廬》是明代詩人胡直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豈不待婚嫁,吾歸吾奈何。世情先老絕,遊興傍秋多。五老鞭龍到,三江摘葉過。雲空從直上,濯足於銀河。作者簡介 胡直, 明江西泰和人,字正甫,號廬山。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福建按察使。少時專治古文,後從歐陽德及羅洪先學,以王守仁為宗...
《登匡廬絕頂》是詩人李時行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匡廬最高處,迥與碧空齊。下見眾山小,回看落日低。松間調野鶴,雲里聽天雞。晚逐鐘聲去,相將度虎溪。作者簡介 李時行(1513—1569), 字少偕。番禺人。少時讀書於羅浮山青霞谷,自號青霞子。嘉靖二十年(1541)舉進士第。授嘉興令,升南京兵部主事。不...
《贈游匡廬為黎瑤石》是明代詩人鄭學醇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匡廬地勢盤吳楚,秀出天南第一峰。九疊暮雲開錦幢,大江秋色浸芙蓉。飛流澒洞銀河落,石室蒼茫紫氣封。雲壑別來今幾載,煩君一訪舊遊蹤。作者簡介 鄭學醇, 明廣東順德人,字承孟。隆慶元年舉人。任武緣知縣。有《句漏集》。
《過九江風迅不克上匡廬自嘲》是明代詩人王世貞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月滿清尊霞滿裾,何人不信上匡廬。東風一夜吹帆去,估客江陵也不如。作者簡介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
宿松東望黃山,西傍廬山,南臨“龍宮”(江西彭澤龍宮洞),北靠“太湖”(安徽潛山天柱山)。有海門天柱、嚴恭石道、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龍湖浮笠、秀河煙柳、太白書台、西源九井、燃燈古寺等十大風景勝地。有“江上蓬萊”之譽的“長江絕島”小孤山;譽為“南國小長城”的千年古寨、戰爭遺址的白崖寨,逶...
第六十八首詩以疑似的想像,再現了詩人內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濛的雲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作者簡介 錢珝,唐代詩人。字瑞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錢起曾孫。公元879...
還過平天矼,下後海,入智空庵,別焉。三里,下獅子林,趨石筍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塢中峰石回攢,藻績如畫的景色滿眼,始覺匡廬、石門,或具一體,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閎博宏大豐富富麗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塢中,陰陰覺有異。復至岡上尖峰側,踐流石,援棘草,隨坑而下,愈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