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符·贊科夫是前蘇聯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通過長達20年的實驗,贊科夫探明了教學結構是影響學生一般發展的外在因素,它通過激發和推動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的發生和發展,加速學生的發展進程。教學的激發和推動作用的發揮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教學的整體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和一般發展的水平。因此,贊科夫極其關注教師的問題,並在實驗過程中展開了一場關於新教學體系的討論,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形成了獨特的教師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符·贊科夫
- 國籍:前蘇聯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7
- 職業: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教育思想,改革傳統,從實驗做起,由點到面,開發智力,教學方法,閱讀思想,教師觀,教學與發展,
人物生平
列·符·贊科夫(1901-1977),是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
1917年秋他中學畢業後,即擔任鄉村國小老師。後來考取了莫斯科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留任該校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班,在那裡根據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建議,從事心理學和有缺陷兒童教育的研究。衛國戰爭期間,贊科夫轉入神經外科醫院,從事蘇軍顱腦重傷戰士語言機能的治理和恢復工作。但他始終沒有中斷有關記憶、教學論問題的研究。
50年代初,贊科夫轉到普通教育研究所,負責領導“實驗教學論實驗室”。1952年,他開始從事“教學中的詞與直觀性的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並主編出版可《教學中的詞與直觀相互作用的研究經驗》(1954)、《教學中教師語言與直觀手段相結合》和《教學中的直觀性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著作,由此名聲大震。1956年俄羅斯聯邦心理學家協會成立時,他是該協會的主要成員。
1957年,贊科夫將“實驗教學論實驗室”改名為“教學與發展問題實驗室”,著手對國小兒童的教學與發展問題進行實驗研究。1962年10月,贊科夫在總結第一階段(1957-1961)實驗成果的基礎上,發表了題為《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一文,在全面論述實驗教學論體系的基礎原理的同時,對蘇聯的傳統教學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因而遭到了多方面的責難。然而,贊科夫並未因此放棄實驗研究。1966年底,蘇聯教育科學院主席團對贊科夫的實驗研究進行了一次系統的調查,肯定贊科夫的實驗方向和理論基礎是正確的。次年秋天,經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批准,實驗班所有三年級的學生都跳過普通學校的四年級直接升入五年級學習。1969年,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接受贊科夫關於將國小階段的學習年限由四年縮短為三年的建議,並調整了教學內容,編輯出版了三年制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這樣,贊科夫教學實驗的成果不僅得到了政府的認可,而且開始廣泛地套用於教育實踐。
1977年東,贊科夫不幸逝世。蘇聯教育部和蘇聯教育科學院在《教師報》發表悼念文章,指出:“贊科夫以自己在教育科學和學校實踐的眾多創造性貢獻而聞名於世。”
贊科夫與其他教育家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非常實驗。在長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他提出了關於教學與發展問題的主導思想---"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並逐步形成了體現這一主導思想的五條"新教學原則"。他和他的同事們在實驗過程中,還制定了新的國小實驗教學計畫、各科教學大綱,編寫了各科教科書和教師參考書。
教育思想
贊科夫(1901—1977)是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論家和心理學家、蘇聯教育科學院院長、教育科學博士、教授、功勳科研人員。1918年他以鄉村國小教師職務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從1929年起,開始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擔任過俄羅斯教育科學院缺陷兒童研究所所長。從1957年到1977年這20年間,他和“教育與發展”室的同事們一道,以教學與發展的關係為課題,進行實驗知研究,其成果主要反映在《教學與發展》、《和教師的談話》等150多篇教育著作之中。
改革傳統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被國際上譽為“課程現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與美國布魯納和德國根舍因相齊名。他所創立的實驗教學體系(也稱新教學論體系),反映著世界教學論發展的一大趨勢,本世紀70年代以來,對蘇聯乃至世界的教學改革發生著重大的影響。可是它的產生,卻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他進一步深入到學校教學中去考察,聽到的仍然是片面強調教學要“完全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的觀點。這種觀點粗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是仔細分析,它不是教學“帶動”學生髮展,而是教學“跟著”發展走。在這種觀點指導下,學校不合理地把教材編得太容易,理論知識貧乏、膚淺,把許多新知識都排斥在教學內容之外,並且把教學進度放得很慢。贊科夫想,這種現象怎能促進學生的迅速發展,這樣的教學怎能與時代發展的步伐相合拍他給一些中學應屆畢業生髮了一張調查表,詢問他們對中國小的學習生活有什麼感想。學生普遍回答說:“學校沒有教給我們創造性、首創精神和獨立性,甚至使我們缺乏大膽想像的勇氣;”我們沒有勇氣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往往是依賴家長和教師”;“我們在學校里很少思考,而更多的是背書。”從這時起,贊科夫已對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中的一些觀點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體系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心中無兒童”,以教師為神聖,說什麼“教師的每句話對學生來說都具有法律的性質”,這就使學生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特別是關於國小教學的有關論述,只是對前人教育思想的總結、歸納,並無科學的實驗根據,遠遠落後於生活的需要,低估了兒童智力發展的可能性。只重視“雙基”教學,而不強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已無法對當前國小教學起積極指導作用了,變成了一種修修補補、而不去觸動國小教學積弊的理論和方法。從這時起,他產生了一個建立新的教學體系的構想,主張對國小教學進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
從實驗做起
贊科夫根據以往的經驗,他認為要形成一種新體系,只憑從理論到理論,就方法論方法,進行空泛的議論,那是沒有生命力的,必須從教育實驗做起,才能取得科學的研究成果。於是,從1957年起,他在莫斯科第172學校設計了一個實驗室,作為他“教學與發展的關係”這一課題的實驗研究場地。
贊科夫對教育實驗活動中得到的課內外音響、圖片資料以及實驗人員的觀察記錄,一一進行分析研究,並與心理學上的一些實驗方法同步進行。經過連續四年的“跟蹤”研究,(當時蘇聯國小為四年制),收到了鼓舞人心的效果。四年內,實驗班完成了國小規定的全部教學任務,並學習了五年級大部分教學內容,與普通班相比,學生 創造思維都達到了優秀的水平。對此,他們得出國小完全可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的結論,並對實驗進行了理論總結,形成了國小教學的新體系,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產生了體現這一核心思想並指導各科教學工作的五條“教學原則”即:①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②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③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④使學生理解教學過程的原則;⑤使全班學生包括“後進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由點到面
莫斯科第172學校四年級單班實驗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並沒有使贊科夫終止進一步的教學實驗。這時他已開始轉向 在不同情況下的實驗,先後在加里寧市和圖拉市分別增開了9個和12個實驗班。這些實驗班的招生辦法、程式、編班與原來該地區普通班的情況完全相同,只是多了一個規定,就是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到國小畢業,學生不能申請調往普通班,不能轉學(除去家長改變了居住地點)。實驗班的教師都是經過自願報名確定下來的,贊科夫拒絕了國民教育機關指派教師的做法。在他看來,學生穩定,才能準確地比較出實驗班與普通班通過教學,學生的發展情況;實驗班的教師,要走上新的教學結構的道路,必須放棄原有的觀點,拋棄多年來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因此,只能讓教師根據自願的原則參加實驗。
大規模實驗的結果,使贊科夫從中看到了不同地區、不同教師、不同實驗條件下,教學結構與學生一般發展進程及掌握知識、技巧之間的共同規律,影響學生髮展和知識技能掌握的條件。他對新教學體系充滿了信心,先後發表了50篇論文和22本著作。大規模的實驗,還促使廣大教師了解了新體系,去思考教學問題,看到了不同於傳統教學法所取得的成果。這顯然是一種無形的宣傳與教改問題的探討。正由於這樣,贊科夫的研究成果,雖為少數權威所否定,卻逐漸被大多數人所理解、重視和運用。隨著蘇聯社會對教學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傳統教學向發展性教學發展的趨勢也日漸明朗,贊科夫在研究教學與發展問題上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公認。他的理論對於蘇聯1969年進行大規模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對於國小由4年制縮短為3年制的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70年代以來,原蘇聯教育部頒發的《教育學》教科書以及各種教學論專著,幾乎沒有一本不提到贊科夫的實驗研究對蘇聯教改產生的巨大作用。
開發智力
贊科夫主張教師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訓練和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對“創造性思維”指的是什麼搞不清。曾有一位教師就這一問題向贊科夫請教,贊科夫說道:“還是聽聽你的課再說吧!” 一次,在這位國小教師的數學課上,教師出了一道題:7+7+7+4+7+7+7=?當然教師知道解這道題的最“笨”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連加出來,可是學生已學過了四則混合運算,因此,教師啟發學生用簡便的方法來解答。於是,學生提出了用6*7+4的方法解此題,認為最為簡便。這時候,一個叫伊戈爾的學生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議用7*7-3的方法去解最為方便,這時贊科夫點頭微笑了。
課後,贊科夫對這位教師說:“伊戈爾的思維有創造性,你應當在教學中注意這種思維的培養。”這位教師不解地問道:“他不是和其他學生提出的6*7+4的方法一樣嗎?”贊科夫耐心地解釋說:“雖然看起來有類似之處,可是這個‘方案’是他自己‘發現’的。在他的思維活動中,並不和其他同學一樣,他從直觀形象去思考,他‘看見了’一個實際並不存在的7:他是假設在4的位置上是一個7,這樣就可以把題目先假設為7*7。接著他的思維又參與了論證,7-3才是原題中的實際存在的4。”喔!”贊科夫又說:“伊戈爾的解題方法不是靠死記硬背得來的,而是他取得了一種迅速而準確地把握新材料,並把它在思想中加以改造的能力,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思維能力。”這位教師明白了。可是象這樣的情況,在自己的課堂上不知有多少,但卻無聲無息地溜走了。
這件事說明,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並提示給所有學生,讓他們發揚光大,這無疑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良好方法。
教學方法
為了體現“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這一主導思想,贊科夫通過長期的教學實驗與理論總結,提出了與傳統教學諸原則針鋒相對的五條“新教學原則”。
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這是和傳統教學的量力性原則相對立的原則。量力性原則為教學規定了一個界限,教學只是跟在學生髮展的後面跑。贊科夫指出:“傳統教育學的弱點在於教學過程過於容易”,“應該遵循一個相反的原則:把教學建立在高水平的難度上,同時注意掌握難度的分寸”。高難度的含義之一是教學內容必須更新,用現代科技的初步知識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滿足兒童的求知慾和利用他們的認知可能性。贊科夫認為“兒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樣,如果不給以適當的負擔,加以鍛鍊,它就會萎縮、退化”;教學要為兒童的精神成長提供足夠的“食糧”,不要使它“營養不良”。高難度的另一含義是要學生通過努力克服障礙,把精神力量發動起來,促進一般發展。贊科夫依據了維果茨基把兒童的發展分為兩個水平的理論: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即現在就能獨立完成提出的智力任務,第二個水平是最近發展區,這時兒童的思維過程還正在形成,還不能獨立完成任務,但在啟發幫助下經過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務。贊科夫認為,教學應該創造最近發展區,讓兒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階梯上提高一級。
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贊科夫說:“傳統教育學為追求所謂知識的‘牢固掌握’,就讓學生反覆地咀嚼他們已知的東西,這種做法導致了學生不動腦筋,精神消沉,這就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他主張要“以知識的廣度來達到知識的鞏固性”。他據此提出這條原則,要求“不斷地前進,不斷地以豐富多彩的內容豐富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所獲得的知識,把這些知識納入一個廣泛的體系”。
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
傳統教學論把直觀性原則提到首要的地位,並據此提出教學要“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則。贊科夫針對傳統教學低估兒童的思維能力、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貧乏的缺點提出這條原則,實質在於強調理論知識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贊科夫認為感性知識固然是人類認識的出發點,由此經過複雜的道路而到達抽象,但這並不意味著讓學生也要經歷這樣一個複雜漫長的認識的全過程。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機地交織在一起,經驗與理論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據實驗觀察,贊科夫指出“一年級學生就能掌握許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內在聯繫”。至於“由近及遠”是指兒童要先認識身旁的事物,可是他們偏偏最愛聽異國異地的趣事,最愛看身邊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簡單到複雜”的要求,“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巨觀世界和微觀世界,藉助於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可以把過去認為極其複雜的現象變成容易理解的東西”。舊教學體系仍把兒童的認識限制在用手摸、用眼看的水平上,顯然是落後了。因此他不反對直接觀察的重要性,但反對舊教學論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強調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
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這個原則與傳統教學論的自覺性原則有些相似,但兩者的著眼點有實質的區別。自覺性原則強調使學生理解教材,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它要求學生注意的對象是知識、技能和技巧,著眼於學習活動的“外部”因素。而贊科夫的這條原則要求學生注意的對象則是學習過程本身,著眼於學習活動的“內在”機制,教會學生怎樣學習。
使全班學生包括“後進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後進生”問題在蘇聯沒有得到解決,有人說按照“高難度”、“高速度”原則教學,結果只培養了幾個拔尖生,而把一大批學生拉下來。贊科夫從19631967年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從實驗班和普遍班選了一批後進生作比較研究,從心理學角度對他們各方面的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結果使他堅信,對“後進生”更需要在他們的發展上下功夫,並提出一系列的教學方法。他指出學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在於是否採取科學的教學體系和方法。這是對傳統教學論的“積極性原則”的重大發展。
閱讀思想
贊科夫的一系列語文教學實驗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促進兒童的“一般發展”,其閱讀教學思想也不例外。贊科夫的“一般發展”指的是兒童心理的一般發展,即兒童的整個個性的和諧發展。由此觀點出發,教學不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既要指向智力發展(掌握豐富的知識不等於智力發展),也要指向情感、意志品質、行為動機、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被稱作“心靈”的方面,並且要這些方面的發展在兒童的個性發展中和諧地結合起來。贊科夫認為:學生有了這些方面的一般發展之後,將會比較順利地掌握任何一門學科的教材,也是他們將來繼續深造或參加勞動活動的基礎。因此,在閱讀教學方面,贊科夫同樣十分強調要促進兒童的一般發展。他的閱讀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贊科夫主張教學過程應當是讓學生得到一般發展的過程。他的“所謂一般發展過程,就是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展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團隊精神思想”。他認為,“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審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學生的精神需要,特別是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此,他主張語文教學應當特別重視閱讀教學,認為“閱讀是教育學生,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認為,強化閱讀教學“意圖在於激發學生的多種多樣的思想和感情,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並且在課堂上結合所讀的東西展開生動的談話”;“不是把文藝作品的閱讀看作是簡單地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是看作思想、感情和內心感受的源泉”。他主張讓兒童閱讀真正的文藝作品,在文藝作品閱讀中推動兒童的發展。
強調閱讀教材的選擇與套用
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在贊科夫實驗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贊科夫主持的實驗室專門編輯出版了一套供各年級學生使用的新的閱讀教材《生動的語言》,其選材原則是:教材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要符合學校的任務,教材內容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還要有科學性。教材內容分為兩類:文藝性教材和科學知識性教材。前者是著名詩人和作家的作品,如故事、短詩、童話、寓言、謎語等,強調要讓兒童閱讀真正的文藝作品,在文藝作品的閱讀中推動兒童的發展;後者為知識性和科學性文章,如關於生物界、非生物界、機器以及兒童使用的物品的文章。贊科夫對文藝性作品的教學要求是,引導學生注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理解語言的運用和表達手段及其運用,同時,還要注意適應小學生的特點,不應把閱讀課上成文學藝術研究課;對科學知識性文章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章的閱讀,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學知識。
強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贊科夫認為,見多識廣,才會有較強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因此,他在其閱讀教學實驗中注重通過散步、參觀、旅行,讓學生深入細緻地觀察自然現象和人們的勞動,積累豐富的印象,並把這些活動當作閱讀課的廣泛“預習”。他強調指出,在觀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觀察力,培養觀察力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閱讀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都很高的文章作準備。
強調首次感知的重要性
強調學生對課文的“第一印象”。贊科夫認為,首次感知對感知者來說最為重要,“第一印象”最為深刻。他在閱讀教學實驗中通常採用對新課文先由教師朗讀一遍,讓學生通過首次感知加深“第一印象”的方式進行。要求教師在朗讀時要富有表情,語調抑揚頓挫,準確生動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對課文產生興趣。由於教師是首次朗讀,且只朗讀一遍,學生便會注意聽教師的朗讀,因為他們知道感知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強調讀議結合
培養獨立思考習慣。贊科夫在其閱讀教學實驗中,讓教師讀過一遍後,即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就課文各抒己見,有什麼感受都可以提出來討論。他認為,通過這各討論,學生會從各個不同角度,用各種各樣表現方式,來揭示課文的思想和寓意,從而使課堂充滿著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個性的思想的積極活動”。他要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讀讀議議,既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又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藝術形象和語言手段,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強調辭彙教學要因文釋義
贊科夫認為,在辭彙教學過程中,要反對搞煩瑣哲學和形式主義,對生詞不一定要逐個地講,只要有選擇的重點講幾個即可。他主張通過多次接觸和依靠上下文猜出生詞的意思;認為讀得多了,有些詞意就會逐步明白;要通過語境理解詞義;對詞義的解釋應竭力揭示其特殊意義。
強調課外閱讀
贊科夫認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僅靠課內閱讀,而且更重要的靠課外閱讀。應該通過課內閱讀啟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合理的閱讀方法。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內閱讀教學只是教個閱讀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彆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課外閱讀上。
教師觀
教師的勞動複雜而具有創造性
1. 教師勞動的複雜性
贊科夫認為,教師勞動的複雜性既體現在教學方式和方法的運用上,也體現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他們理解倫理標準以及團隊精神的性格特徵。所有這些方面,學生有許多共同點,同時每一個學生身上又有不少特殊性。即便是作為某一個體的學生,他的行為、舉止、內心感受,又會隨著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些情況可能比教師預先估計的複雜得多,不僅在一節課上,甚至在一節課的某一段上都會發生各種變化。這些決定了教師勞動的複雜性。
教師勞動複雜性的特點要求教師要善於覺察教學過程中環境發生的獨特而細微的變化,並靈活地採取與之相應的行動。
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
贊科夫認為,創造性絕不局限於教學法上的個別發現。所謂創造性,就是有一種不斷前進,向更完善,更新鮮的事物前進的志向,並且實現這種業已產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這是一個創造性地工作的教師的座右銘。
教師的創造性體現在課堂上對學生反應的敏感性,洞察學生的精神世界,採取適合具體情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為課堂教學挑選新的材料,探索與實驗體系的教學原則相符合的教學方法和途徑。這些技巧要靠教師掌握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理解其中每一種方式的特點,並善於正確地運用它們,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來獲得。
教師勞動的這兩個特點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由於教師勞動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師不可能從書本上學到解決所有課堂問題的方法,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根據學生及課堂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教師與學生應建立良好的關係
1.師生關係的定位贊科夫認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他將良好的師生關係看作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關係會影響到班級的氣氛,他認為“如果班級里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開展無拘無束的交談”。自然,在這種氛圍中,學生髮展的進程就會快得多。
在師生關係中,教師處於主導的地位,這是由教師的職責決定的。教師既是學生年長的同志,同時又是他們的導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技巧,還要教育學生,這是教師的神聖職責。他還強調教師的這兩個職責不應有主次之分,應有機結合,儘量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要么把兒童管束得幾乎每走一步路都得聽教師的指示,要么放任自流,一切都順著學生的意思去做。
可以說,“愛”是維繫師生關係的紐帶,教師對學生的親密關係,表現在他既能形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又能了解每一個學生。而兒童對教師給予的好感,反應是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
2.建立師生關係的途徑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贊科夫認為“了解兒童,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
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只有教師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緻觀察,才會對學生抱著一種完全正確的看法,看到學生的外部不良表現下隱藏著的良好品質,在教學中才能有區別地加以對待,促進每個學生的一般發展。
了解了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注意、思維的特點及其他心理特點,而且教師要下功夫發展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給他的愛好找到出路,並予以正確的引導。
同時,教師還應該利用班級集體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培養學生對生活、科學、藝術各個領域的興趣。集體的生活應該是跟兒童的精神需要,願望和志趣有機地聯繫起來的。在集體的基礎上來實施個別對待,才能真正獲得巨大的力量。
教師要熱愛學生。教育書刊和一般書刊里經常講到,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在贊科夫看來,愛這個詞意味著一種自我犧牲的依戀的情感,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熱情。這種熱情正是教學的動力之源。
教師的愛不同於一般人所共有的對兒童的愛,而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現形式。有一句俗語:“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在教師對兒童的了解和尊重上。贊科夫尤其強調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構想為用慈祥的、關注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態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其次應該用嚴格的規範來要求學生。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合。
此外,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會增強對學生的愛。當教師意識到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的接班人,而教師肩負著培養年輕一代、培養未來的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重任時,這樣的一些正確認識可以增強教師對學生的愛。
教師要樹立威信。維繫師生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師的威信。教師的威信在維持課堂秩序及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師順利而有成效地進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學中存在教師虛假的壓服的威信,在贊科夫看來,這種威信只能有助於維持班級的表面紀律,使學生在形式上看來是在完成作業。從表面上來看,一切順利,然而實際上對學生卻沒有發生深刻的教育影響。
贊科夫認為,教師的威信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友愛而形成。一方面,教師要注意發展兒童的積極性、首創精神和獨立活動能力,給兒童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它們是培養意志的必要條件,而意志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有助於鞏固教師的威信。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用一點趣味性的材料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只有當學生渴望認識未知的事物,而教師也為一種用知識豐富學生的頭腦、從精神上培育他們成長的精神所鼓舞的時候,才能穩固地形成。這樣才會產生一種互相懷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愛的氣氛,這種氣氛會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也有助於完成教育任務。”在這種氣氛下,才能夠樹立教師真正的威信,學生由衷地尊重教師。師生之間的友愛不僅不會削弱紀律,相反,會鞏固紀律,使學生更好地自覺遵守學校制度。
要重視教師的培養和培訓
1.教師的才能關於教師的才能,贊科夫贊同符·恩·戈諾包林的觀點,認為“為了較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一個教師應當掌握深厚的知識,受過很好的師範訓練,具備很高的一般文化水平和明確的思想政治方向。”這些都是教師順利進行教育工作必備的品質。
在符·恩·戈諾包林的《關於教師的書》中專門對哪些個性品質是教師才能的主要標誌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提得最多的品質有:要熱愛自己的事業,對兒童工作感興趣;要熱愛兒童;要有了解兒童的才能;要有高度的一般文化素養,學識淵博,紮實的教育學知識;要在所教的學科方面有才能,精通本門學科,並對它有興趣;要有把知識傳授給別人的才能,等等。而上述每一項才能又內在地包含其他的品質,就拿把知識傳授給別人的才能這一點來說吧,即使粗略地一看也會明白,這條才能包含著一系列品質:這裡既要有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知識的願望,又要有把知識講述得充分清楚的本領,還要善於組織學生的注意,等等。
2.教師的培養和培訓
贊科夫意識到教師的這些品質並非天生就具備的,是通過後天的培養和培訓形成的。在教師的培養和培訓過程中,師範院校及教師培訓機構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存在一定問題。在他看來,當時蘇聯的教師的培養和培訓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師範院校開設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沒有跟中國小的教學和教育實踐緊密地聯繫起來;二是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方面,在科學地理解教學和教育過程、了解兒童方面,給予教師的訓練太少,質量也太差;三是許多時間花費在重複講述教學大綱、制定各種計畫上,而且經常是簡單地向教師布置工作計畫和口授一些教學法指示,取代了對教學和教育方法問題的討論。這些都無助於教師的創造性的發揮,它們只能使教師不動腦筋,習慣於接受一些現成的方法。
贊科夫認為,師範院校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應加強理論課程與教育實踐的結合。此外,要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完成同一個教學任務或教育任務而採取的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對比,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以及根據什麼認為課的這種進程是最適當的。”這種對比是激發教師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為這樣才能使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的實質。
教學與發展
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的主要思維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與發展的關係。贊科夫認為,"教學的結構好比是'因',而學生的發展好比是'果'這種因果關係是重要的。"他說:"一位現代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說:'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二、"發展"的三個主要方面。贊科夫說:"我們是按三條線索來研究學生的發展的,這就是: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他認為這是使學生獲得比現在更高的智力發展水平的三個主要方面。
三、怎樣使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贊科夫指出,為使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做到;1. 在教學中讓死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活的體系;2.要有目的地使直接法與間接法互相配合;3.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給學生的個性以合理的表現餘地;4、用啟發式的方法講解基本概念,不要多次簡單重複,要精心選擇、編排練習題;5.不斷地用多方面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智慧,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手腦並用,充實學生的感性認識;6.以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崇高的理想去鼓舞學生學習,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以教師的教學藝術和自身和學習行動去感染,吸引學生學習,而不是以考試,分數等作為督促學生學習的主要用段;7.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和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8.教師要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博覽各方面的知識,使教學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
四、新的教學論原則。為了體現實驗教學的主導思想,贊科夫提出了五條新教學原則: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3.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原則;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5.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