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而散之

指用手指按壓穴位,使經氣宜散,是針刺(補法)前對穴位的操作,有益於得氣和增加治療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切而散之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 概念:用手指按壓穴位,使經氣宜散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素問·離合真邪論》:“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譯文:“黃帝問:正氣不足的虛證怎樣用補法呢?岐伯答:進針之前,首先必須用手循經摸準穴位,用手指按壓穴位使經氣布散,再揉按穴位周圍的肌膚使經脈之氣通暢,再用手指彈動穴位使局部氣血充盈,再用左手指掐著穴位,右手將針刺入,等到氣血通暢,然後將針取出,並立即用左手按閉針孔,不要讓經脈中的正氣外泄。在病人呼氣快要結束時進針,長時間留針以靜候其氣,以產生“得氣”的效果為目的。(留針候氣時)要像等待貴賓—樣有耐心,忘掉時間的早晚,得氣之後要謹慎地守護,待病人出氣時出針,這樣可使經脈之氣不至於外泄;(出針之後)分別在各個針刺部位推合關閉針孔,使真氣存內,針下所聚之下氣長時間地留聚在局部,所以叫作補法。”
“切而散之”一詞出現在《內經》中關於針刺補法的篇章中,其意義是在用針之前,要用手指按壓穴位使經氣布散,是行針(補法)前有益的準備。

中醫套用

“切而散之”是在行針之前,對穴位進行按壓,可促進得氣,有益於補法的進行及效果,原文中論述的針刺補法即為現代所說的“呼吸補瀉法”。
呼吸補瀉法,是指在用針刺手法時,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區分補瀉的方法。此法最早見於《素問·離合真邪論》,而《針灸大成》說:“欲補之時,氣出針入,氣入針出;欲瀉之時,氣入入針,氣出出針。”指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
(1)補法:病人呼氣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病人呼氣時行針,吸氣時出針。
(2)瀉法:病人吸氣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病人吸氣時行針,呼氣時出針。
2、臨床套用
呼吸配合各種補瀉手法,能調和陰陽、升清降濁,促使營衛氣血運行通暢。《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曰:“諸陽淺在經絡,諸陰深在臟腑,補瀉皆取呼吸,出內其針。”說明經絡臟腑病證均可配合呼吸補瀉法。
3、注意事項
(1)單純的呼吸補瀉只能起到加強補瀉療效的輔助作用,如《難經·七十八難》載:“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標幽賦》說:“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通過臨床觀察可以看到,只憑呼吸而不配合諸如提插、徐疾等法,往往收效甚微。
(2)呼吸補瀉法應令病人做深而徐緩的呼吸調息法,最好是醫者與病人在施行手法時能同時進行呼吸調息,既可促進得氣與針刺感應作用,又可提高涼、熱感應的成功率,對提高針刺療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醫者在施術中,必須心無內慕,手如握虎,全神貫注的操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